书城社科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
12235600000022

第22章 教学规范管理(12)

(3)是实施“1+1+1”工程成效明显(即一位共产党员或民进成员和一个优秀学生共同帮助一位后进学生),这使得我校已连续三年避免了在校学生重大违法犯罪事故,也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普通班的平均成绩和高校录取率均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普通班的学风有明显好转,较好地推动了全校各班学风建设。由于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平时注重学校内部教育调研,并不断听取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我校省级课题“高中生学法指导”研究开展以来,广大教师在注重教法的同时,十分注重高中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形成的培养,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特别是教师的管理。在这方面应该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上级领导和各位同仁也及时地给予我们指导和关怀,应该说我们在学校管理上的感受是相同的。

目前的学校管理要讲究科学,要提高办学的档次和水平,必须提高我们校长的管理艺术。一是学校管理必须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道路,关键要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教师的管理不是太困难,但要真正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聪明和才智,也不是太容易的。要深入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不改革学校的发展就无前途,不改革这个校长就更难当。三是目前社会、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内部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要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多动脑子,使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上规范、上水平。我们决心继续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和落实好市校长会议精神,去夺取新学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成绩。并以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5.齐心协力抓好德育工作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师生的思想状况参差不齐,比较复杂,但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了以爱国爱校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使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模式,使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的管理轨道。

德育工作的全面改革

如何重视和加强市场经济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下发以后,我们及时确立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实际,狠抓基础,贵在坚持,重在渗透。确立了“三个一”的办学思路:一个目标——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一流学校;一个口号——下教改真功夫,做育人大文章;一个方案——内部整体改革方案。在这个原则和思路指导下,我们狠抓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改革:

(1)是改革了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办法;

(2)是改革了中学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

(3)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4)是加强了校园整体建设;

(5)是改革和完善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表彰制度。

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渗透原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确立了“全方位育人”的独特模式,即抓“教书育人”,多层次、多渠道渗透德育;抓“管理育人”,探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形式;抓“活动育人”使德育渗透寓教于乐,灵活多样。我们按照这个模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

(1)是建立了升挂国旗和奏唱国歌制度。

(2)是召开各种演讲会、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是通过歌唱会、出专刊、国情教育、图片展览、放映爱国主义影片、开展爱国主义专题讲座、举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是利用重大节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情、校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国家教委颁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后,1990年,我校被确立为市、县教育局落实行为规范的试点校,在认真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六要六不要”的基础上,狠抓了养成教育,注重行为训练,采取了讲解法,表演法,实践法,评比竞赛法,矫正法,榜样示范法,召开家长会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市上在我校召开了现场舍,副省长、省教委主任来我校视察时,给予了较高评价。学校德育工作实质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好德育工作,单靠学校显然不够。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结合点、共鸣点、兴奋点和闪光点。

另一方面,把“扫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充分发动学生,开展“交黄书,奖红书”活动,使“黄书”基本得到杜绝,而且以健康优秀的书籍占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阵地。经过多年来德育工作的实践,如何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有两点体会和启示。

启示之一:强化阵地意识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坚实基矗多年来,我们始终把阵地意识作为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思想基矗在校内,我们为了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创全国示范高中,新建了教工宿舍大楼和校门工程;增添了电教、艺术和办公的设施设备,我们安装了程控电话,实现了信息网络的系统化,现代化;我们完善了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大厅和橱窗报栏,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氖围。在校外,我们确立了永丰烈士陵园、华山烈士陵园、雷北新村、大荔矿泉水水源地、○五一基地为我们的德育基地,每届新生都要到德育基地瞻仰烈士,接受传统教育。

启示之二:树立整体德育观点是推选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根本前提。学校德育工作要搞好,靠单一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靠临时的突击行动更是大错特错。多年来的德育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列化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的校园,既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设备,又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既有较活的内部管理机制,又有较大的整体创优思路。这种整洁、高雅、和谐、奋发的良好氛围奠定了整体德育的基础,提高了整体德育的水平。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就德育工作来我校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这些荣誉的获得,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这项桂冠更加增添了风采。

6.加强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逐渐进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与科学理性的交融,同样使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平乐,上海远郊一所普通的中学。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乐人,在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平乐的理解教育。三年过去了,平乐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我们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时,我们发现,决定平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

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在我们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彻底抛弃了“教师中心说”,教师也从教育的精神和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影响,还必须要与其面对的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后消除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自我误解及相应误解,达成共识。理解教育将学生从“被知识灌输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学生成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性主体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就谓之平乐的“理解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对未来平乐人起教育与导向作用,为未来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乐人。另外,由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故而同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1)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年来,平乐努力建设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理解教育”思想内化为平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平乐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理解文化”。这是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平乐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组织学习型组织。对我们平乐这样一所从未进行过具有前瞻性课题研究的学校来说,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误解与自我误解严重,要真正实施“理解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龙头课题“理解教育”研究(市级),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