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社会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是以前无法想象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肯定各个领域数据的出现将更是大量的。评论家说,牛津大学学者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家》杂志数据部主编肯尼思·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是一本揭示思维变革的书。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可以得到大量的各类数据,包括流行病的情况、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等,总之社会种种信息均可以从网络中得到。决策者根据大数据即可应对。这样,我们的思维方式应该发生如下改变: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对因果关系的执迷,代之以简单的对应;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而只要知道是什么。这将推翻数百年的既定的重视因果关系的做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片面化。这涉及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因果思维是否会为单纯的数据思维所取代。如果说随着对数据的占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人们越不需要因果分析,那么我们的认识就永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大数据本质上属于统计学。传统统计的速度、效率都有局限,所以信息提供的大数据可克服传统统计的局限。但数据依然属于统计范围,它可以提供决策的根据,但不能提供对原因的了解。大数据处理的都是针对迅速变化的现象的应对性决策,而不是规律性把握。没有因果关系的把握,就不可能有对对象规律性的理解。特别是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像日常变化那样出现大数据,而只能是对既定事实的搜集和研究。在历史研究中更不可能排除因果关系的观念。在社会规律的研究中,同样如此。数据提供的仍然是现象,对本质的理解仍然需要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可以依据大量现象制定临时有针对性的对策,但不能依靠这种对策理解社会规律。以大数据排除因果,以统计数据取代规律性分析,就是以量代替质。这在哲学上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