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12233500000006

第6章 谈坐

社会制度与日常生活有关系吗?当然有。日常生活中的不少规定往往可以表现社会制度的本质。在封建社会中,衣食住行都与等级制不可分。就说坐,名堂就很多。

小时候,父亲总是教我: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我不懂何谓坐相、何谓站相。我父亲从小当学徒,垂首侍立惯了。他的坐相与站相大概是学徒的规矩。后来,我读点历史书,知道点人情世故,才知道“坐”不简单,可以传达很多信息。如踞坐、前席、短坐,都表明不同的身份和态度。

《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刘邦因攻秦军,战不利。“西过高阳”,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求见,“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还有一段是记载秦末名将英布见刘邦的故事,说英布在叛楚归汉之时曾去见刘邦。“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英布见刘邦踞床见他,视为最大侮辱,甚至想自杀,可见踞坐是最为无礼。床,胡床,就是现在的椅子;踞坐,大概是两只脚叉开,显得傲慢无礼。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屁股离开后腿,上半身朝向对谈的人,即所谓“前席”,大概是恭敬之意。唐人李商隐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们不管汉文帝是关心民生还是求长生之术,我们注意的是“虚前席”这个肢体语言表现的礼节,代表的意义。如果真有此事,可能收获不大,因称之“虚”前席,白白地浪费了宣室的夜半秘谈。

坐的学问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政治化的符号意义,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坐什么、如何坐,等级森严。皇帝坐的是龙椅,任何人都不能一试,哪怕是坐片刻,都得满门问斩,因为坐龙椅说明有叛逆之心。即使龙椅空了,太监经过龙椅仍然如同见皇帝一样毕恭毕敬。据说北宋时期,一品官员坐的是凳子,二品官员坐的是坐凳。有一个叫丁谓的大臣从一品降至二品。皇帝说赐坐,太监拿来凳子。他连忙说他是二品,太监马上换成坐凳。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以后,这套严格的等级排座的规矩没有了。但国家首脑会见,如何排座位,如何接见,仍然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两边侍立的人员,都是训练有素的,一点也乱不得。如果接见时叉开双腿或者来个二郎腿,是严重失礼,甚至成为外交事件。我们普通老百姓交往没有这么多规矩,但还是有些基本的东西。不会让来客傍坐,更不会让来客坐矮凳,自己坐沙发。除非是自己的晚辈,否则对来客绝不会如此。

坐,仅是一例而已。坐的方式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坐具从简单到如今品种繁多、高档华贵,都与社会发展变化相联系。透过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穿衣吃饭,既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传统,又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社会发展和制度性变化,而且可以看到礼,包括礼仪、礼节、礼数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一个不讲“礼”的社会,如同不讲“理”的社会一样,令人不快。

2013年9月6日参考消息有篇文章是转载英国《每日邮报》9月4日的文章,标题是《奥巴马踩桌照挨批》。该文章报道奥巴马在白宫办公室多次穿着鞋子把脚搁到桌子上,文章批评“奥巴马总统坐没有坐相”。

你们是哲学博士,不仅要会讲理,讲哲理;也要讲礼,讲人际交往之礼。有理、有礼,这样才显出你们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