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12231300000065

第65章 空虚难耐时怎么办?

提高修养与学识,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是摆脱空虚的良方。——佛陀

“释义”

很多人时常感到很空虚。只有让自己变得充实起来,才能摆脱空虚带来的不利影响。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一个人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精神追求,空虚这个隐形杀手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你常有种说不出来的低落情绪吗?有时是独自一人逛街时,突然感到这种情绪来犯,顿时对五光十色的街景失去了兴致;有时候是跟一群人在一起,在大家天马行空地闲聊之际,心底无端地浮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心头时,我们觉得跟周围好像有层无法跨越的隔膜,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感。可是我们又实在不了解这种情绪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时的我们正走在自己的心理黑洞里,看不见方向。这个心理黑洞叫做“空虚”。

在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透。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超强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我们怎样与空虚奋战呢?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使力。这正是空虚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常常愈想去弄清楚,或者去克服这种虚无感,就愈深陷其中。这就是虚的特质,就算耗尽力气对抗,终究徒劳无功。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虚的本质,就是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性的活动,如逛街时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走空虚感。

空虚的心理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估计,终致整天忧郁,思想虚无;或是因为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很无奈、沮丧;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导致失落困惑。

空虚的人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念,没有寄托,百般无聊,严重的如同行尸走肉。尤其有很多青少年,他们谈论的不是学习和人生理想,而是吃、穿、用等物质享受,讲攀比、摆阔气。空虚心理对于青少年而言,好比一个隐形杀手,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断送他们本来美好的前途。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当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人们就容易产生这种空虚感。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空虚感呢?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

2.求得别人的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别人的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感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感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

当某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