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12231300000063

第63章 常常感情用事怎么办?

该喜则喜,当怒则怒,但要懂节制。——佛陀

“释义”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该喜则喜,当怒则怒,这是正常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感情的流露也应该有个“调节器”,使它适可而止,不至于过盛过溢。如果失去调节,一毫之拂即勃然大怒,一事之违便愤然骤发,终究会酿出事端。

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挡住刘邦十五日,便是有功。未料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非但派兵至城下指名辱骂,甚至还画图讥讽曹咎。曹咎见状怒从心头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然而,汉军早已埋伏好了,待他出城入瓮后,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为人不可感情用事,尤其不可好怒轻动,如果理智控制不了感情,任性驱遣,轻者致己疾病,扫己威信;重者招人仇怨,甚至酿成祸患。纵观历史,有容德乃大,能忍事方济。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非凡之士。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五丈原,诸葛亮为求速战速决,大用激将法,骂城未果,又派人送妇女首饰、衣物给敌帅司马懿,嘲其怯懦,激其出战,但司马懿老谋深算,不为所激,审时度势,看准了诸葛亮劳师远伐粮草不足、宜速不宜久的弱点,便一直忍辱,使诸葛亮的激将法始终不能得逞。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忍小忿就大谋。”一个人只有忍得住小的愤恨,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他还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看作伟人大将之风范,是很有道理的。为国者不计私怨,图远者不发近怒,是因为他们想得更远,看得更深,胸怀更大,他们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我们知道,贫贱不足为患,残病不足为患,人类真正的大患在于失去理智。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的,人失去理性,便与禽兽无异。禽兽有情欲而无理智,所以不得自由。人若无理智,只是情欲的奴隶罢了。

一个在事业上、考试上或感情上失败的人,内心难免受打击。但若能想一想,失败主要是由自己造成的,那么他就不会把怨气集中于某一方面,而做出傻事。

以男女感情而言,曾有一位留美的硕士,竟然因为他以前的女友移情别恋而专程回国,将汽油泼到女友身上,将她活活烧死。这件事不必目睹,只要看报纸报道,凭几分想象,就相当令人心悸。如果这位留学生能理智些,结局便不致如此悲惨。男女感情是勉强不得的,若是双方因缘巧合,自然两情相悦,何必向对方苦苦相逼,或百般献媚呢?

有些人在工作上也会感情用事。公司是由一些性别、年龄、学历和经验等各不相同的人所构成的,彼此之间难免会有小小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小摩擦可能因时间久而变成误会或争执——这种情形最常见于上司和下属之间。

“如果上司不客气地责怪我,我会很生气。”

“我很担心下属不服从指示,而且好像故意和我过不去的样子。有一次,一位职员问我是否看过电影《劫后余生》,我回答没有。我内心感到很不安,不知道他是否会因此而看不起我……”

这两种烦恼是下属和上司互不信任所造成的,但共同的起因是“互相不了解”。了解对方才是去除不信任感、达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下属应该了解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一定会有优点。如果能尽量去发现上司的优点,肯定他优异的一面,就会逐渐信任他,服从他的领导,自然就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过去上司说什么,就感情用事地凭主观看法加以反驳,上司当然觉得不舒服,难免也会看你不顺眼。如此演变下去,彼此就会有意地互相伤害。

总之,不论对任何人,只要能设法了解对方,也让对方了解自己,则沟通就顺利多了,彼此也能保持正确的心理距离,关系也会更为理想。

其实,人与人相处并不难,只要能客观地退一步为对方设想,多接触、多沟通就行了。

儒家思想讲求恕道。古语云:“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可见恕的作用之大。恕是如心,亦即将心比心,设想自己处于对方的立场上:“如果我是他,在那种情况下,我会如何?”最后往往得到一个结论:“如果我是他,恐怕我也会那样。”于是宽恕、谅解的心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