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12231300000019

第19章 当贪婪作祟时怎么办?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释义”

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来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于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贪婪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向前。一个人的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就会有些麻木了。我们要远离贪婪的黑洞,放平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轻松地面对得与失,平静地对待人生的每一个起伏。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就一个人去了。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村民们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发觉在他住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了一个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向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他不能强迫别人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于是,这个故事就这样一直演变下去。大家也可能已经猜到了,后来,过了几年以后,整个村庄都被他动员搬到山上去了。

原来要禁欲修行,却因为这样那样的欲念打乱了自己的清修,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其实,这正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欲望有时就像是一条长长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一个人想要的越来越多,生活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就会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合理的欲望是人的正当需求,而贪婪却是人类的品行中的顽疾。贪婪的物欲打破了本该宁静的心性,扰乱了本该平和生活的节拍,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中的快乐。贪是人性之中的万恶之源。人一旦被欲望捆束过紧,就会失去自由的空间。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在太阳落山之前你能够跑回来,那么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也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那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能够占有多少土地呢?就他躺下的这块地方大。”

正像一则格言所说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

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在错误的观念支配下的侥幸心理、攀比心理、补偿心理、盲从心理、功利心理、虚荣心理等心理状态起了作用。背着太多的枷锁,就会让人有欲望,让人起贪念。很多时候,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快乐也越多。可以说,一个人的欲望越少,他的人生就会越幸福。

那么,当贪婪作祟时该怎么办?

1.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想发财,必受罪,胡思乱想耽误瞌睡”,“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2.格言自警法

利用格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过于贪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钱财名利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