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内科护理进展集萃
12230600000032

第32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护理(4)

患儿反复出现低血糖,同时并发呼吸暂停和抽搐。护理时首先要保证热量供给。因患儿吸吮力差,不能满足其热量需求,故予置胃管2小时管喂1次。其次要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及速度,以维持血糖稳定。严密观察病情变化,5~10分钟巡视1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第三,病室空气24小时动态消毒,暖箱及监护仪器的各种导线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患儿前后洗手,所有用物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第四,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一切不必要刺激,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暖箱上覆盖纯棉布垫用于遮挡光线及减轻医疗仪器使用中产生的振动,并将所有仪器的报警音量设至最低,以保证患儿安静休息。第五,维持暖箱于中性温度,密切观察,避免因各种不适导致哭闹、大汗等以防诱发危象。总之,因密切监护及抢救及时,使患儿的并发症均及时得到处置,未发生甲状腺危象。

§§§第四节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痩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一、发病机制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g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顿饭,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ml,最高可达10 000ml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患者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痩,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痩也就越明显。

三、护理措施

1.科学饮食规则饮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和减轻症状的重要途径。保持摄入热量及机体能量消耗平衡,选择好主食种类并控制食量,以保持理想体重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现有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开始实行饮食控制者多为超重型,摄入热量比必需量宜稍少,使体重平稳而有规律的减少,至体重近正常时适当增加至平衡热量。饮食中应调整好碳水化合物(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比例。美国有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明显改善葡萄糖耐性及胰岛素敏感性,故多推荐摄入糖量占总热量的50%?60%,摄入脂肪量不超过总需热量的30%。

2.适当的体育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环,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运动量大小与血糖水平有直接关系,运动量大血糖降低,运动量小血糖可升高,坚持参加正常的日常工作或体育运动(至少每周四次,每次20~30分钟,并依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参加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必须事前做好充足的预防措施,如带甜类饮品,让同伴知道其一旦发生低血糖时的救护方法如进食甜饮料等。避免做与并发症有关的运动,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致下肢麻木应避免跑步、打球等。定期进行健康评估以确定适当的运动量。糖尿病患者最好是身边带有甜品并懂得什么时候使用。

3.做好健康宣教宣教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的注意事项,如胰岛素的使用及储存方法,不可与其他人共用一支胰岛素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等;解释尿糖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方法,患者自觉监测并准确记录检测结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低血糖、高血糖的症状、预防出现低血糖的方法及发生时的相应处理方法;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应随身携带糖尿病诊断以防意外,并定期诊视,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取得必要的帮助。选择宽大舒适、透气的鞋袜,用温水洗脚,不宜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4.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及心理上的压力。患者由于控制饮食、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对并发症的忧虑,对低血糖症及各种并发症防治措施所致不良反应的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对生存、生活失去信心,且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易于烦躁、激怒,故应关心、鼓励患者及家属讲出自己感受,耐心听取其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让患者明白乐观情绪的重要性。有研究认为,在保健中心设立医患小组讨论会(由医师、护理专家、营养师组成咨询,患者及家属参与)通过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的谈话使患者及家属得到心理支持,消除生活疑虑,重建治疗及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小组也可作为一种社会团体,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

5.加强观察应用降糖药时要注意有无心悸、多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的表现。有上述症状时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后,口服糖类食品、糖水,严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经常更换,以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脂肪萎缩。密切观察有无感染、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及脱水等酸中毒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备好抢救药品配合抢救。

四、护理研究

(一)老年糖尿病的护理进展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在我国老年人群中正呈现出糖尿病(DM)发病率随增龄而增长的现象。我国老年DM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包括60岁以前及以后诊断的DM,60岁以上老年人群DM的患病率在9.19%~14.4%,并且患病率随增龄而显著增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DM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健康问题。

1.老年DM的早期诊断据报道,我国DM总患病率为3.2%,其中為60岁者为10.1%,糖耐量损害(IGT)为12.1%。美国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要求医师对DM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筛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WHO推荐的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方法,将75g葡萄糖粉溶于300ml 20~30°C温开水中,可加几滴食醋或0.25g柠檬酸,于3?5分钟内饮完,1小时、2小时后分别测血糖。中老年体检时加测餐后血糖,有利于早期发现DM或IGT;有利于及时对其饮食、运动进行干预,使IGT不至于发展成DM和减少对全身器官的损害,以减少DM患病率。

2.DM的自我监测

(1)血糖监测。DM患者应用或调整降糖药物的主要依据是血糖的监测。以前是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近年来已广泛应用血糖仪监测来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前者更方便,因为采血量少、速度快,可随时检测血糖水平,应该是筛选和控制DM的有效方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常规血糖监测同样重要,因为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是否有效是通过HbAlc检测来衡量的。HbAlc能准确反映患者在取血前4~12周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较好,最终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

()尿糖监测。每日4次尿糖定性检查(三餐前和21:00~22:0)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及调整降糖药物剂量的参考。目前多用尿糖试纸法,测定方法简单、无损伤、价廉,仍作为监测糖尿病的一项指标。但有报道,使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来监测病情的患者仅占33.3%,表明尿糖测定的结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虽简单、价廉,但不能准确直接反应血糖状况,将逐步被直接测血糖所取代。

3.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DM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有资料显示,70%?80%老年人的病情靠限制饮食,增加纤维素和适当的轻体力活动即可控制。且不论DM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是否用药都应严格控制饮食才能稳定病情。对于老年患者的饮食疗法,每人每天所需热量的分配应该是蛋白质15%,脂肪30%,糖类55%。饮食结构宜适当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减少糖量,少量多餐,进较干的食物,避免饥饿。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也有报道新型饮食疗法,只需查表即可找到符合个体特点的一周中每天每餐食谱,操作简便,降糖效果显著。

4.运动疗法通过运动可增加患者能量消耗,降低患者的体重,增强体质。老年患者可指导进行中度强度有氧运动,鼓励以步行为主,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时间>;30分钟,美国DM协会推荐运动后的强度以心率作为指标,运动后最大心率=170-年龄。运动应在餐后1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也有报道认为多次规律运动可将单次运动效果累加,同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分次运动比较符合老年人的活动习惯。老年DM患者常常合并其他多脏器病变,因此需要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以确保运动安全有效。

5.糖尿病药物的应用

(1)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新一代磺脲类药格列美脲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对老年DM患者较有益;二甲双胍的优点在于对心血管疾病有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较其他降糖药好,目前被推荐为老年DM治疗的一线药物。为使药物发挥最佳的降糖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须根据各类药物的特点指导患者在不同的时段服药,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

(2)胰岛素应用的护理。①胰岛素的用法:当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和生活方式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法(Msn)和胰岛素泵皮下连续注射法(csn)强化胰岛素治疗。短期ms n及cs n均能有效控制高血糖,但cs n能有效模仿人胰腺b细胞胰岛素生理分泌曲线,因此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与ms n相比,低血糖的发生率平均下降80%。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dm患者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②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不同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有快有慢,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可造成局部肿胀、硬结形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且会造成皮下组织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因此多主张多部位轮流皮下注射法。有文献报道,腹部多点皮下注射的优点为面积大,一般成人的腹部可供旋转或排列式皮下注射,如2点相距2cm,可有180个注射点,温度恒定也不受运动的影响,更便于注射操作,避免了同部位反复注射的缺点。

6.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低血糖反应的护理:低血糖是老年dm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误诊率、死亡率高,且易引起医疗纠纷。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诊断为低血糖:①血糖矣2.8 mmol/L。②2.8mmol/L<;血糖<;3.3mmol/L,伴有神志模糊,且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意识障碍者。老年dm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表现为嗜睡、意识不清、昏迷、幻觉、烦躁、癫痫样发作,无心慌、饥饿、冷汗等症状。且增龄是老年dm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老年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一旦确定嘱患者食用易吸收的食物,如饼干、水果等,重者静推或静滴高渗葡萄糖。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糖尿病证明卡和水果糖,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