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记者来到坐落在太湖之滨的长兴县雉城镇彭城村。
该县最大的蔬菜基地在这里,彭城村盛产的“一尺红”茄子,是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省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
车子从宽广、平坦的太湖大道下来,经过一段百米长的泥石路,颠簸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走进院子,抬头是两棵合抱粗的古银杏,似乎在说:我们是彭城悠久历史的见证。
“彭城不是城,门前的泥路告诉了我们。”见到村委会主任王建堂等人,我们马上聊开了。
“再过一段时间来,门前肯定是水泥路了。”
王建堂30出头,当村委会主任多年了,两年前取得大专文凭,看得出应对记者比较自如。“县交通局长前几天来过了,村路修建已列入县里‘康庄工程’。”他补充说。
“彭城是有名的蔬菜村,应该有钱吧?”
“蔬菜村名声在外,这不假,基地1500亩都是设施农业。”王建堂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可是标准的户富村穷,村里真正的固定收入没有一分钱。”
彭城村是由原新塘乡的彭城村和北张浜村合并而成,拥有11个自然村、27个承包组,人口2800多,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以在家种菜或外出包田为主,家庭工业主要是轻纺,没有规模型企业。
一旁的老村委会主任李火顺介绍,村民世代守着太湖边的肥土,风调雨顺,精耕细作,日子很好过,但在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这些年来,一无基础,二无资源,加上观念比较保守,相对来说还是落后了。“我们这儿除了水和泥,出不了水泥,连颗小石子都要买进来的。”他说。
不一会,村党支部书记陈雪勤来了。来之前,王建堂已作过介绍,今年55岁的陈雪勤,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担任村支书,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
“建设新农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老陈说话有些慢条斯理,但语气坚定。
“彭城村自然村比较多,大多沿浜沿河而建,各自然村之间绕来绕去,建两条中心大路也不容易,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了。”老陈说,“还有,这里早在10多年前就被纳入环太湖旅游开发带,现在还在规划中,动弹不得,确实对我们发展家庭工业和村庄环境整治影响都不小。”
我们了解到,彭城村去年一举夺得省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两项荣誉,所获奖金全部用在路上了,目前一条3畅4公里长的中心大道完成硬化任务,一半以上的自然村通上水泥路,可至今还欠着30多万元的工程款。
“那你们怎么创造条件呢?”
“不能再等了,在家穿皮鞋、出门穿套鞋,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老陈说,“我们的办法是因地制宜,急事急办,勒紧裤带,争取支持,力求年年有突破。”
两位村干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村里的行动计划,今年的重点继续放在环境整治,所有村道硬化、洁化、亮化、美化,另一条4公里长的中心大道即将开始硬化工程。
“困难不小,但村民积极性很高。”坐在一旁的沈家角承包组长陈金荣说。他所在的沈家角自然村有70户人家,目前360多米长的村中道路已规划好,预算需要12万元,村民已捐资3万多元。
“还缺口9万元?”
“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听到消息后纷纷捐款,几千几千地送来。”陈金荣高兴地说。他希望记者能记下他们的名字,并感谢陈法华、陈法成、陈法良、陈加根、陈留根等人的乡情。
“缺口再大,为群众做点事,担子再重也得挑,保证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陈雪勤说。
(原载2007年4月9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