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223700000106

第106章 让人物典型真实可信亲切可学———枟美丽乡村好书记枠采访手记

这一次采访,我们用了3天时间,1月9日至11日。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是一次心灵感受心灵的体验,更是林萍这位“美丽乡村好书记”渐渐复活在我们眼前的过程。

林萍,这位美丽乡村好书记,是我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一位深受群众拥戴的优秀基层干部。

1

1月9日上午,在安吉县梅溪镇会议室,随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参加了林萍事迹座谈会。说实话,我们对林萍的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

下午走进石龙村,村主任林运森和我们来到村陵园林萍墓前,献花、鞠躬,表达敬意。在出事地点,我们细细观察了现场及周边环境,听了林主任对当时情形的描述。然后来到林萍家,卢成雄父女的回忆时时被哭泣打断,我们在一边静静地聆听,不忍打扰。

在村里,凡是接受采访的村干部和村民,大多说两句话,一句是“林书记是好人”,另一句是“太可惜了”,然后是流泪。我们陪着难受,只是能记下来的话不多。

第二天的情况也差不多。

当听到村同心理事会的“五老”都说愿意每人折寿5年给他们的书记,老干部谢方根还补充了一句,“自从1969年我母亲去世时哭过一回,就这次在告别仪式上我没忍住又流了泪? ?”

当听到村民说,石龙村几十年的活一年里干好了,“林书记是累死的”。

当听到老邻居在整理林萍生前的床铺都是盖了许多年的破棉絮,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放声恸哭。

记者的理性也会不堪啊!

话别了林萍当年的老师陈祥和老先生,我们穿行在风雨中的石龙村,心情变得愈加沉重。

好不容易找到张维呈,很明显,他的表情表示并不想接受我们的采访。老张是林萍走上村干部岗位的“师傅”———当时他担任村支部书记,又作了林萍多年的助手———现任村党委委员,应该是有“故事”的人。

“一上一下,你和林书记由师徒成了上下级,按理多少有些别扭,不知你们是如何处理这层关系的?”心里有点急,我们干脆开门见山。老张大概也没料到采访是这样开始的,顿了顿后向我们讲述了过去。

是的,在庭院深深的石龙村,林萍这15年的村官当得真叫一个不容易。

结束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是两天来收获最大的。趁村民吃晚饭的机会,我们又敲开了涨子坞村民组长章明毅的家门? ?

第三天,冒着飞舞的雪花,我们比较顺利地采访了梅溪镇党委书记张慧、曾经挂职石龙村的镇干部王连华、村老党员宣万红等等。

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女书记形象。

2

让人物报道真实可信、亲切可学,是我们所追求的。采访中,我们力求每一个细节的真实。

林萍不幸去世后,组织上很快有了结论:殉职。

作为记者,我们不能只给读者一个结论。采访中,我们请采访对象尽可能地仔细回忆林萍生前几天的工作与身体状况。

林萍在她生命最后3天的日程是繁忙的,12月29日、30日两天因联系公务,一直在地铺与石龙之间穿梭着,31日一天忙于安排村综合服务楼的搬迁事务和县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验收的准备工作。

期间,她每天服用治胃痛的“金奥康”和抑制头痛的“止痛粉”,每晚让丈夫捏手揉脚才能入睡。

生前几天,从不言累的她,与同事与家人不止一次地唠叨,想“请假3天,关了手机好好睡一觉”。

当了解到林萍生前最后一顿中饭是在村上一家“农家乐”吃的,我们特意找到了那家饭店并作了采访,得知她出事那天中午陪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吃饭,平时有半斤白酒量的她那一餐只喝了不到二两当地人土制的“红曲酒”。一起作陪的张维呈也介绍了席间的情况,没有任何出入。

当晚,她回家做了两个菜:一盘莴苣、一盘青菜,还特意切好一棵腌菜,准备第二天早餐用的。

记者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挖掘事实并真实地还原当时的情形,包括农历十六的明月当空,出事地段是近7米宽的村公路,她最后跌下落差一米左右的水塘,不过半身仅六七十厘米深的水,而公安调查又排除了车祸或遇害的可能性。可以设想,只要她入水时神志清晰,两腿稍一用力支撑住就完全可以自救,哪怕喊一声,附近50米之内有3户农家。

事实与细节说明,最大的可能性是林萍因劳累过度导致途经这里时突发休克,无需人力的电瓶车将她带进水塘后窒息身亡。在报道中,我们没有表述这样的推断,因为相信读者在阅读枟美丽乡村好书记枠时会有自己的合理结论。

另一个重要细节是上千村民自发送别林萍的情形。为此,我们观看了当地电视台的视频。石龙村有3名村干部与数名村民告诉记者:没有任何人组织,1月2日在家的村民都是自发地走出家门,含泪送别他们拥戴的好书记。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林萍的形象与精神,在我们3天的采访中一一浮现:

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她一生的梦想与追求。15年如一日,她以实际行动无愧选票,她以真情爱心凝聚人心,她以民主管理赢得信任,她以公正公平获得尊重,她以一心为民打动村民。

农民都是实在人,林萍身后,他们记得最牢的是,她担任村书记后,凡村里有人去世,她都会带上班子成员集体上门哀悼,行礼后又总是留下来洗菜端盘、张罗客人。

3

通讯枟美丽乡村好书记枠在本报1月14日一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在本报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有不少读者是“含着泪”看完报道的,认为林萍事迹感人,称得上“好书记”这一评价。本报老通讯员陆士虎先生在电话中真诚地说道:“这篇通讯是湖州日报多年来一篇最感动人的人物报道。”

至今,人民网、新华网浙江频道、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今日浙江杂志等国内媒体先后刊登了这篇人物通讯。

(原载2010年2月3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