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变电站就是他的世界。
1983年11月,19岁的袁春春离开了家,走进远离村落的一堵围墙,孤独得像座庙宇的变电站,守护着林林总总的电网设备。
27年过去了,如今他依然在单调又寂寞的工作岗位上有滋有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记录的是只有行内人士才能读懂的数据:个人安全无责任事故日超过9000天,操作无差错累计235036项。
“变电站是电网的心脏,又是高危工种,能创下这两项纪录,这在我们系统内无人能比!”长兴县供电局长姚冰峰说,“他在变电岗位上不变的责任担当,成为我们身边的榜样。”
“活总得有人去做,再不起眼的岗位,也不能被替代,一生只为电闸站岗,值!”袁春春这样总结他的职业人生。
安全是天:他成为电闸操作能手
那年,袁春春通过招工,成为长兴县供电局天平变电站的一名值班员。
袁春春性格内向,虽然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依然兴奋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很快,他感觉到那一台台变压器如同一只只凶猛怪兽,还有那一根根银线,又总是阴森森的。尤其在晚上,好像随时要跳下来咬人? ?
变电工作是一项细活,来不得半点疏忽,像电闸的操作一般有15~30个操作步骤,无论哪一步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电网瘫痪甚至人身伤害。
当时的站长也是他的师傅,有空没空总不忘叮嘱几句,每一句都带有“安全”二字。“你可不要认为变电站工作就是值值班、看看设备,实际上涉及变电、检修、继电保护好多知识,即使是大学生也不一定弄得清它的全部奥秘,你可一定要弄懂,要不真的要吃人啊!”
师傅的话,让只有高中学历的袁春春懂得,只有学会降服“电”的本领,才能真正做到安全。
那个时候,什么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继电器一类,什么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直流电阻的计算,对他来说其困难不亚于上山打虎。但别无选择,他开始踏上漫长而艰辛的自学之路。
当时袁春春的月工资才16元,但他节衣缩食,每次回家都带足一周的菜,挤出钱来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几年下来,他的宿舍成了书屋。他自学完了枟电工基础枠、枟高电压技术枠、枟继电保护枠、枟直流系统枠等几十种专业书,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期间,他还先后参加了上海电力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函授学习,在圆了大学梦的同时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他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还在学徒的时候,他便与师傅形影不离,认真观察、仔细揣摩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稍存疑虑,便要缠着师傅“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有一次,他所在的变电站大修,按惯例,非当班人员是可以休息的,但袁春春却没有回家,交班后的他拿着笔记本,围着工程师,把整个变电站的电缆布局和设备性能摸了个遍,为他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2001年,随着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改造,改由计算机遥测遥控。这既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对袁春春一次严峻的考验。他又一次回到了原点,从零开始,不辞日夜,反复练习,硬是闯过了电脑关。现在,他对电脑的操作运用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多年的努力,袁春春终于成了一名懂技术、会技能、善管理的高级技工。他曾先后4次代表长兴县供电局参加全市各类技术比武,每次都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融入到变电站的典型操作和运行规程中。尤其是他在实践中总结的“变电五勤诀”和“三熟三能”技术学习法等,为其他站的规范管理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责任如山:他把平凡的事做出了精彩
变电值班是单调又寂寞的岗位,但责任如山。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殊岗位上,袁春春始终怀着“把平凡的事做完美,把完美的事做精彩”的信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个电力人的核心价值观。
27年的值守,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无异于是青春的付出,是寂寞的煎熬。有人曾问他是如何打发那漫长的寂寞和枯燥的日子,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多看看书、多读读报、多搞搞卫生、多检查检查设备,一天就过去了。”
每一个上班日,他总是提前一刻钟上班,推迟一刻钟下班。在这段时间里,他打扫好办公室的卫生,给同事烧好开水,认真查看班里的每一份工作票。他总结出的手勤、眼勤、耳勤、嘴勤、腿勤“变电五勤诀”,正是他自己多年工作的写照。
1998年,他所在的林城变电站经常出现直流间歇性接地信号,站里的老师傅反复查找几个来回,因建站较早安装图纸不全,劳而无功。这时,袁春春主动请缨,翻开全部电缆盖版,逐个回路、逐条电缆的查找,终于查出了问题,排除了险情。
有一次,袁春春到煤山变巡视设备,走着走着,突然在一台变压器前停下了。同伴看了看他,又仔细盯了变压器一会儿,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刚才好像听到了异常的噪声。”袁春春解释说,又围着变压器转了几圈,蹲下身静静倾听,眼睛一眨也不眨地观察着。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袁春春诊断出变压器油结构出现异常,排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老袁的责任意识太强了,强到已经融进了骨髓和血脉。”这是老同事对他的评价。
调入操作班后,袁春春工作范围更大了,管辖的设备更多了。尤其是每逢恶劣天气,更是他最紧张、最忙碌、最危险的时候。有一个夏天的夜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有多座变电站发出异常信号。袁春春立即安排操作班员工兵分三路赶赴各变电站,自己赶往了远在28公里外情况最复杂的泗安变电站。忙碌了两个多小时后,又赶往了另一个变电站。当他处理完第四处异常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彻夜的劳累,让饥肠辘辘、浑身湿透的他昏厥倒地。同事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打了两天吊针,他又出现在工作现场。只要有检修任务或是故障抢修,他总是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这么多年来,同事们已记不清他曾放弃了多少的节假日,只知道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工作需要,总有他的身影。2003年,他哥哥因患重症在上海动手术,正逢他们负责的第一座110 k V变电站投产,无法分身的他没能去上海探望一次。
2008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冰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电网的安全和正常供电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袁春春和同事们衣不解带、马不卸鞍,吃在野外、睡在车上,冒着滴水成冰的严寒,为一台台设备除冰、扫雪,确保了辖区电网设备的正常运行。一个月下来,他硬是瘦了一圈、脱了人形,回家的那个晚上,妻儿都差点没认出他。
团队协作:他带领的是一个“特级班组”
2005年3月,袁春春调到操作西班任班长。
“班长不是官。”袁春春当然明白,可他把这班长当得像模像样,认真得有点像前线的指挥官。“独木不成林,为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我们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他说。
其实,早在袁春春担任林城变电站站长期间,他就十分重视团队建设。那时,他与大家一同制定和细化了一整套变电岗位工作规范和制度。如枟交接班制度枠、枟值班制度枠、枟台账管理规范枠、枟设备缺陷管理及设备维护规范枠、枟倒闸操作规范枠等。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制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当时的林城站一跃成为长兴变电的标杆站。
在工作中,他还总结出了“一带二做三示范”工作法,以加强职工的思想、作风、技能等方面的提高,创造最佳的工作业绩。
在同事眼里,袁春春很少说话,但他工作时的那股认真劲,同事没有一个不服的。黄福生是班里年龄最老的职工,今年55岁,对小他8岁的班长没有二话。“这么多年在一起工作,他那个认真,比说话还厉害。”老黄说。操作中,该擦干净的地方就得擦干净,该拧紧的螺丝一点都不能松,该检查到位的绝不能蜻蜓点水,该到现场的谁也不敢遥控指挥。“老古话叫看样学样,班长这样子工作,哪个会马虎?”老黄说。
2005、2006年,操作西班先后分进来12名大学生,袁春春既当班长又当师傅,一个个地把他们“拉扯大”,很不容易。李廷是2006年分配的,他说:“我刚参加工作时,师傅总是手把手给我示范,之后又让我动手操作,他在一旁耐心指点,那段日子让我一生难忘。”
李廷在同批青工中率先考取了变电正值资格,每次参加业务调考、技术比武都在前列。去年,在袁春春的指导下,李廷与班组成员研发的两项PI成果获得市局一、二等奖。袁春春、李廷师徒被授予“十佳师徒”荣誉称号。
背后支撑着这批大学生成长的是袁春春。他建立了班组“职工书屋”,采取现场培训、现场考问、轮流讲课等方法,想方设法提升班员技术素质。去年,以这批青工为骨干的团队在全市变电运行技术比武中夺得了团体一等奖。
2006年,110 k V和平变二期增容,袁春春大胆地把这批大学生作为这次工作的主力军。同时,为了确保安全、进度,他利用晚上时间制定详细方案,又让当值人员反复模拟操作。工作当天,他又早早来到现场,无论是许可工作,还是接令操作,他都全程进行提醒和监督。采访中,班里的几位青工异口同声:“很庆幸自己一踏上工作岗位,能加入这样的一个团队。”
日常生活中,袁春春也竭尽所能帮助这批年轻人。不少青工家在外地,买房、结婚、生子,他像长辈一样当好参谋,帮助张罗。小陈是外地人,在长兴成了家,不久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为此非常苦闷。32岁才结婚的袁春春深知变电岗位的特殊性,多次上门做工作,耐心劝导小陈爱人要支持丈夫的工作,体谅丈夫在他乡生活的不易。后来,小两口和好如初,不用说小陈的工作热情更高了。
至今,袁春春率领的操作班连续3年获得“湖州电力局特级班组”,荣获“湖州电力局安全生产先进集体”、“浙江省电力公司青年文明号”、“浙江省电力公司职工小家”、“华东电网系统先进职工小家”等称号。
今年5月,袁春春获得首届“浙江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的殊荣。得到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他与长兴一小一名贫困学生结了帮扶对子,这已是他近期第4次资助贫困生了。
(原载2010年10月27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