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人生成败的心态全集
12223600000078

第78章 勇敢不等于莽撞

勇敢和莽撞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勇敢并不等于莽撞。勇敢和莽撞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早在中世纪时期,圣德与勇气就是最受人们尊敬的,有勇气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才是英雄。但勇敢不等于蛮干,事物总有一个度。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指出:“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性……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节制、勇敢以及其他的德性也是如此。”例如,勇敢是中庸,因此称美德;而过分勇敢则为鲁莽,缺乏勇气沦为怯懦,因此都是“恶”。亚里士多德曾举例说,勇气是怯懦和莽撞之间的中庸之道。

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对孟子说:“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勇’”。孟子听了这话后心想:“人君不可无勇”。“勇”并不是坏毛病,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看待“勇”,于是便回答说:“勇,有小勇、大勇之别,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养大勇。”

那么,什么是小勇,什么是大勇呢?孟子说,像一个人手握利剑,瞪大眼睛,高声吼道:“谁敢抵挡我!”这就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而当国家而临强敌和霸权时,像周文王周武王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就是大勇。

从孟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无原则的冲动,是只凭拳头和武力的血气之勇。而大勇则是孔子所说的义理之勇,也就是基于正义的勇敢;只要正义存于我方,对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勇往直前,大义懔然,无所畏惧。

匹夫之勇其实就是一种不顾客观事实的莽撞。相对于怯懦,莽撞的危害可能更大。不要混淆随意和勇敢、莽撞行事和掌握分寸的冒险。要知道,莽撞行事会像谨小慎微一样毁掉公司,我们鼓励勇敢而不是鲁莽。莽撞,不计后果,不等于勇敢。

如果一听到敌人的辱骂,就会暴跳如雷,逞匹夫之勇,这是弱者的表现。三国时期的张飞、许渚,梁山水浒的李逵,一听到辱骂就光着膀子上阵。作为将军,这是典型的莽撞。近来,这种莽撞在伊拉克战场上重新上演。美军在进入被伏击地段,不停地播放辱骂阿拉伯军人的录音带。一听到美军广播,那些匹夫之勇的“萨达姆敢死队”成员就会被愤怒冲昏了头,从隐蔽点一拥而出。结果,目标暴露,正好美军的下怀。我们不是飞蛾,明明知道是火焰,却要扑上去,谁会认为飞蛾是勇敢的呢?

所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留侯论》一文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汉朝,匈奴之患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梦魇,西汉初期国弱民贫,面对匈奴步步进逼和挑衅,暂且忍气吞声,以和亲等安抚政策与之周旋,同时加紧富国强兵,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强盛已是如日中天,终于到了出兵时机,卫青、霍去病率大军穿草原、跨沙漠,万里征战十余年,将匈奴剿杀得元气尽丧,至此,匈奴之患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如果汉初就与匈奴硬拼,恐怕灭掉的不是匈奴而是大汉了。勇敢不等于蛮干,莽撞是一种盲动冒进;勇敢则是一种理性的应对。勇敢是建立在正确的思考与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上的。只有通过智力的这样一种活动,即认识到冒险的必要而决心去冒险,才能产生果断。否则,所谓的勇敢就会转化成莽撞。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面对敌人的数千骑兵而不慌乱,不是盲目的和敌人硬拼硬杀,而是运用智谋,理智地击败敌人,这才是最大的勇敢。

所以说,一定要分清勇敢和莽撞之间的分别,不要把勇敢当作莽撞,以致于遭受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