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人生成败的心态全集
12223600000072

第72章 笑看成败得失

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景城真武祠有一道士,不详其名。一天纪的从兄方洲到祠内,见案上放一枰棋,仅得三十一只棋子而不见人,以为道士外出了。稍后,忽闻窗外有喘息声,前往视之,乃二人四手相持,共夺一子,争得筋疲力尽,喘不过气来。

在棋盘前还要争个输赢高低,由此可见,普通人对于输赢成败的重视程度了。输赢得失的确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程度的考验标准。但是如果过于看重输赢成败,那就会使自己为输赢所困,反而得不多更大的成就。

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两个人任务一定会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雄姿映发的周瑜,另一个是被誉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这两个人都是三国时期的人中俊杰。但是正是由于他们对于得失的观念不同,所以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下场。

周瑜是江东的大都督,但是对于成败得失看的过重。他见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多次想要杀害诸葛亮。但是每一次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赤壁大战时,被诸葛亮趁机夺取了荆州,周瑜一直耿耿于怀,他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打败。

于是,周瑜想尽办法想要夺回荆州,他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便被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充分说明了周瑜对于得失的看重。身为大都督,气量竟然如此之小,为了计较几次胜利,竟被活活气死,留下了千古的遗憾和感慨。

反观曹操,对于成败就豁达的多了。曹操一生中也多次打败仗,诸葛亮在《出师表》曾经写道: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所遭受的失败比周瑜不知道多了多少,在赤壁更是被杀的八十万大军所剩无几。

但是,曹操对于成败始终没有那么放在心上。他在官渡击败袁绍之后,来到邺城,首先就是击败袁绍,丝毫没有把自己摆在胜利者的位置;在赤壁兵败之后,在逃跑的路上,还对左右说:“如果在这里埋一只伏兵,我命休矣!”

正是由于能够笑看成败得失,所以曹操最终平定了北方,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枭雄。

对于成败得失的不同态度,使两位英雄得到了不同的下场。

由古时回到现在。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对于成败看得淡一点,轻一点。

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窗外云卷云舒,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才能够放开眼界,看到更远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