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视觉艺术欣赏
12222700000010

第10章 宣纸上的舞蹈(4)

章法就是线条、结体在纸幅上的表现方式。书法是表情的艺术,那么不同的章法就是不同意趣、不同情感的表达。疏朗表现的是淡泊,紧密就可能是抒发了激厉之情。我们从清朝书法家傅山的作品就可以品得一些端倪。

傅山生活于明亡清立之时,大明帝国的覆亡,使明朝故臣死的死、降的降、隐的隐,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到了大崩溃的边缘。傅山则誓不降清做官,他曾被人举荐并被强行抬到北京,却死不进城,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刚直脊梁。他的清正耿介倒映在他的艺术观念里,于书法,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著名“四宁四毋”说。我们看他的《草书千字文》,满篇风云飞动,姿态翩翩,笔势连绵缠绕,体态俯仰欹侧,线条婉转飘忽,无起无止,如古藤盘绕,正彰显了他的这一书法审美思想。再看他的章法绵密紧结,不可羁勒,线条连属,字间无隙,许多地方有密不透风之感。我们欣赏这幅作品,能感到作者心中的郁结、胸中的激愤、不为世事所缠的畅达和目空一切、一泻千里的气势。顾炎武称赞他的书法“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我们也为这心手两畅,自由无束,心中浩茫,直抒胸臆的书法而叹美。

还有一种章法初看纵横交错,无行无列,细品气韵贯通,清朗分明。这种章法很少有人使用,没有炉火纯青、天机自化的艺术造诣,是很难驾驭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

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职业革命家,但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他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早期即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上下过较深的工夫。战争年代也时常披览碑帖,并一直把晋唐小楷等法帖带在身边。他的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用笔恣肆,跌宕起伏,刚劲挺拔。在其汪洋恣肆的用笔下,最为独特的是他的章法,纵横交错,大气磅礴,很多地方无行无列,字的大小、行的宽窄一任天然,激情淋漓,自由至极。但统观作品又不散乱,在墨的轻重、线条粗细、结体大小的作用下,作品具备了理性、和谐、疏密有致、神力凝聚、气贯长虹的品质,具有了强烈的视觉美感。我们凝视他的作品,视线会不由自主受到牵引,在他的笔墨线条里,在他的章法空间里,做感奋忘情的游弋,沉浸在美的磁场中无法离去。

3.气脉

气脉是章法的重要构成,是其内在的生命力。一幅书法作品想完整统一,字与字上下承接,左右顾盼,彼此照应,不刻板,不涣散,有一气呵成之势,离不开气脉。在线条、结体和章法中营造一种气脉,使其挽住每一个字和每一行字,累累如贯珠,圆润流转又璀燦夺目,使每一个字都不走神,不二貌,团结在一起,才能建造出一幅作品的艺术形象。

章法是把一个个字组织在一个篇幅内,组织字就是对点画的处理,处理好点画的关系,就培养了书法的气脉。点画处理重要的方法是萦带之法,其一是“游丝”,即收笔回锋时不经意带出的与下一笔或下一字相连的墨迹。笔画相连者,自然气脉自在,在墨线连属飞动中,表现出筋骨血脉的连贯和不可遏止的气势。这突出表现在草书上,古人称“一笔书”。张怀灌《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样的书法作品是很容易感受气脉之存在的。其二是“牵丝”,即上笔带出不直接与下笔或下字相连的墨迹,笔画离断,字字独立。这样怎样讲究气脉呢?从欣赏经验可以得知,书家在书写时,由于其笔势在,会给我们的眼睛和感觉指出了气脉的走向,会明显感觉到气脉的存在,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笔断意连、形断意连、貌离神合。包世臣《艺舟双楫》说:“余观六朝碑拓,处行皆留,留处皆行。”行处皆留,字字独立,是书法的自然形态;留处皆行,则是在这独立与中断中,有势的连属,有神的相通,保持整幅作品完整连贯的气势。为此作者首先要有清晰的情感一脉其中,次有奔腾的气势一泻而下,再使笔法结体貌神不乖,违而能和,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书法作品。

即使连中有断,那断也如京剧舞台上精彩的招式突然来一个静止的亮相,也如行云流水的演奏突然来一个无声胜有声的休止,它是服从于整个作品的,这些断都是有大的气脉为背景的。因此说“气脉是维系章法整体的生命线。没有气脉,或气脉不流贯,就不能构成书艺章法浑然天成的美”。(金学智)保持气脉另一方法是注意使行字基本不离中心线,这样才能保证整行字重心的平稳,气脉才能一贯而下。否则,中心不一,精神散乱,满幅乱相,气脉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同的书法有不同的气脉存在形式。我们面对一幅作品,就要在“断”、“不齐”中,寻找作品的神,寻找作品的气脉,寻找作品的统一,寻找作品的美。

张旭是唐代的草书大家,由于他出生在唐开元年间,太平盛世也造就了文化人的自由精神,加之他嗜酒如命,人便癫狂浪漫,表现在书法上也往往落笔狂放,癫逸恣肆。正如杜甫诗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更有甚者,张旭每至酒酣,常常奔走狂叫,有时兴致勃发,以头濡墨,然后抓住饱蘸浓墨的长发,在墙壁上东涂西抹,于是人送雅号“张癫”。

张旭一生研究草书,他从堂房舅舅陆彦远那里传得了二王父子的笔法,又从公孙大娘舞剑器的优美姿势中受到启发,把张芝、王羲之以来每个字都写得相对独立、笔法处处应规入矩的今草书,一变为线条飞动流畅、字与字之间忽断忽连、字体忽大忽小、随心所欲、尽情挥洒的狂草书。他气势如虹,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代书法,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

我们看他的《古诗四帖》,行笔迅疾,气势豪迈奔放,雄伟壮观。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其字忽大忽小、忽轻忽重、忽枯忽实,变幻莫测。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连绵缠绕在一起,如古藤垂悬,遒美劲挺;如渴骥奔泉,势不可遏。出鬼入神的笔势中,气脉如注,鲜活灵动,一气直下,畅人心怀,有万物之灵动、自然之和谐的美妙。这幅作品不但是张旭狂草中的代表作,也可视为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经典的开山之作、巅峰之作。

王铎是明清时著名的书法家,他大半生生活在明朝,晚年明灭后,他又在清朝做了官。其书法颇负盛名,当时有“北王南董(其昌)”之称。

王铎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是行草书。当时明中末叶的书法家们为追求个性的解放,大多恣情尽兴地放纵笔势,以尽其疯狂落拓之状态。王铎虽然放纵,却又在放纵中加以收敛,保持了气脉的理性、守中和完整,正如有人评价其书是“不极势而势若不尽”。其在书写上理性、节制,不极其势,但作品却“势若不尽”,这便是其良好的气脉使然。

我们看他的《枯兰复花图跋帖》,虽不像张旭的狂草笔画连绵缠绕,而是多数字字字独立,但我们也能从其字貌风神上,从顾盼呼应上,从笔势的起伏追慕上,感受到其气脉的连属。虽是洋洋大著,但至尾气脉不竭。

4.主次

李成在《山水诀》中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这说的是画的布局经营。书画同理,书法在章法上也须经营,若干字中要有主次,集中精力处理好几个字,才能使作品拥有骨干,才可立得起来。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为之主。”

说实在话,一幅作品中,不可能字字都写得那么好,所有的字都登峰造极,于是就要突出主要,分清主次,如屋之梁柱,紧要处就几根,对紧要的字苦心经营,终篇则安。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孙过庭《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也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领一幅,此管领之法也。……又管领者如始之倡,应接者如后之随。”他们都强调了章法中书字的原则,即一幅中应有“领袖”和“管领者”,要有终篇的准则,这就是“主字”。这种主字或主笔立得起来,就可以统领其他的字,给欣赏者的视觉以强调和引领,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者追求的领悟,对作者艺术风格的把握。

我们试着来欣赏一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他精于章草、隶、八分、飞白、真、行诸体,亦能绘事,后世尊为书圣。他的这幅作品,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流丽轻盈,俊逸潇洒。特别是其中的“快雪时晴佳想”六字,圆钝用笔,不露锋芒,结体平稳匀称,粗实饱满,给人感觉圆劲古雅,意态闲适,质朴内敛,姿态俊美。这六个字从线条、结体是迥异于其他字的,是作品的主干,邀人眼目,摄人心灵。它们的存在支撑起整幅作品的艺术气象,它们散发出的光芒,映带了其他字,使整个作品浮动着充沛的气韵。难怪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称其为“天下第一法书”,也难怪乾隆皇帝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珍爱至极,把它与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为“三希”,宝藏在他的“三希堂”了。

王文治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书法家,书法学习米芾、董其昌,后学二王,喜用淡墨,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他在当时书名很盛,并且远播海外,朝鲜、日本人来华,都要以重金购买王的书法。现在日本的很多博物馆都珍藏着王文治的书法。

王文治的书法如此被宝爱,缘自他书法的艺术功力和审美价值。他的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骨力内含,忠实于帖,但无传统帖学的圆媚与轻滑。结体紧密而内敛,转少折多,干净利落,端美可人。加之笔画的瘦硬有神,使得其字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他在章法上还特别注意主从关系的处理,对有的字颇用心力,使作品妥帖平稳,赏心悦目。如他这幅七言联中,就重点抓住了“玉”、“枰”、“炉”、“缕”、“藏书”等几个字,写得沉稳有神,端秀可爱,占尽风釆,很抓人眼球。有了这几个字的支撑,也使作品轻重分明,浓淡有致,节奏感很强,其沉重感和稳定感便扑面而来。

四、“气”在心中“意”在纸上——书法的意境美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诗论和画论。古人论书,最重气息,或曰书卷气,或曰金石味,或曰禅意,是内美和修能作用于作品而形成的境界。在书法上,即是指通过线条、结体、章法等笔墨因素,反映出来的神釆、气韵等综合的、深层的精神特征。它是书家功力、学识、气质、审美观的显现,是书法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曾对意境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谓是意境的的语,他说出了书法意境的两层意思。

其一是取相万物,暗合自然。当代书法家沈尹默称书法是“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虽不像绘画那样具体地描绘自然物象,但却是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的根本所在。书法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出笔法。怀素观察夏云的变化,取法至书中。黄庭坚从船夫划桨受到启发,创作出长枪大戟的笔法。我们常提到的“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虫蚀木”、“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等等,都是书家从自然之相中寻找生命的本质特征移入书法的结果,在它们抽象成为书法的审美符号后,书法就获得了生命力。

其二是抒发性灵,表达情感。孙过庭曾谓书法“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概括了书法表情达意的工具特征。文字和书写文字的书法是一个载体,它常常是书者思想情感的披露和表达,因此,书法具有很强的表情性。当书法家置身一定的环境中,强烈的感情引发其创作冲动时,就会灵感泉涌,物我两忘,心手双畅,笔下的线条就会因感情的充盈而具有生命的灵动,书法作品就会因表象之后的深刻内涵而获得意境之美,也因此而成为书法的杰作。书法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另外,书法所表现出的生命历练、个性、品性、文化修养、风格追求等都是构成意境美的重要因素。如飘逸萧疏、古拙朴茂、庄严刚健、沉雄凝重、秀雅婉丽、流美研媚等等,都使我们感受到不同作者的不同的审美追求,感受到丰富多彩、意韵深长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