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视觉艺术欣赏
12222700000001

第1章 感受艺术的魅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总是为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技艺、功力和创造性所打动、折服或惊叹,这种情绪和情感体验就是审美。换句话说,如果一件艺术作品里没有展现出艺术家超乎常人的境界、技艺、功力和创造性时,那这件艺术品就谈不上有多美,你就不会产生审美的冲动,甚至视若无睹。

那么,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怎样把握一件艺术作品的美呢?

首先,从艺术品的感性形式起步。完美的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当一位画家把色彩和线条运用得自由而纯粹、出神入化时;当一位雕塑家让一块石头仿佛有了生命,让一个形象欲开口说话时;当一个建筑师把比例、均衡等形式美运用得恰到好处,甚至把自然界和人的一些审美元素都融入到建筑中时;当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在纸上或石上幻化出精美绝伦的线条时,你能不惊叹、不赞美吗?

有人可能要说了,绘画、雕塑,甚至建筑要说具有感性的形式,那不用说。那书法、篆刻有什么感性的形式呢?其实,书法、篆刻也是有感性形式的,只不过比前几种要稍显抽象些而已。古人认为书法是“取象万物,迁想妙得”之物,将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比附过许多生动的形象。如一点如“高峰坠石”,一线如“万岁枯藤”。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成草法,韩愈更认为他将“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星列,风雨水火”“一寓于书”;黄庭坚把艄公荡桨、船夫摇橹的动作节奏引进结体;张旭见担夫争道而得章法;怀素说自己“我看到夏天阵云飘发,山峰奇绝,总是想把那种奇妙变幻的意境引进到书法中来。平时挥毫落笔,痛快的地方就好比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般的矫健迅疾”。面对书法、篆刻的形象性,欣赏者要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有一定的审美悟性,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行。

其次,品味艺术品里的主观情感。艺术品的感染力与它们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是有创作意图的,在再现生活时,取什么,舍什么,都受着思想感情的支配。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再现,而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表现。

优秀的艺术品大抵都是这样的表现性的作品。比如郑板桥在记述画竹时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林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很真切、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所谓“眼中之竹”,就是现实中的客观之竹,“胸中之竹”则是现实之竹与画家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体。而“手中之竹”就是画家将意象之竹赋予感性形式而形成的具体作品。这时候的竹子,因画家的思想感情沉潜其中,就有了比现实之竹更深刻的内容,更强的审美性,也更能打动人,因此也更受到欣赏者的喜爱。

一个人欣赏、认同一件艺术品,就是对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融含的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评价以及注入的感情产生了一致性,产生了一种思想和感情的共鸣。郑板桥酷爱徐渭的画,并刻了“青藤门下走狗”印以明志,就是因为郑板桥的愤世嫉俗、追求尘外之志的情感和徐渭体现在画作中的精神和情感十分契合。

第三,着眼艺术品的典型性。艺术是最讲究典型性的。它是把生活中的美精选出来、集中起来,在有限的形式里反映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有震撼力的美的瞬间。

罗丹在创作时,总让模特在他面前自由地活动、表现,然后他捕捉她的最美的瞬间和姿势,固定成他的雕塑作品。齐白石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真虾的眼小为一点点,而齐白石所画之虾的眼为重墨突出;真虾的后腿很多,而齐白石所画的虾提炼为五六只。欣赏者面对艺术品时,要注意艺术的这一特性,不要苛求细节是否真实。

第四,关注艺术品的创造性。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和创造结果,它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的美。我们看到的艺术品,没有和现实一模一样的,作品即便是再写实,细节再逼真,也不会是自然的摹本。

欣赏者要明了艺术的创造特性,也要适应创造性的艺术,当面对为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将不同季节或不同地域的花草集中在一个画幅里的中国画时,不要惊讶;当面对维纳斯时不要因为她的美而非要探寻生活中的她是谁;当面对亨利?摩尔的雕塑时,也不要惶惑,拿它与真实的人像比照。我们用创造性的思维去体会创造的美感,相信那时候收获是很大的。

从上面四点来把握可能还显笼统,还有点大处着眼的意思。其实美更多的是在细节,在局部,更容易把握、更容易分析的是细节。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其实就是无数个美的细节的组合。我们上面提到的那几点最终都要归结到、存在于细节里的,大端是靠具体表现出来的。千百年来,艺术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如建筑里的比例、均衡、节奏;雕塑里的对比、主次、虚实;书法里的疏密、迟涩、视变化;绘画里的线条、墨象、色彩;篆刻里的参差、离合、方圆等等,这些特征都是具体的、细节的、可把握的。不论艺术家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本质上遵循了这些审美规律。欣赏者就应该从这些规律出发,由小及大,由具体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来参透美,认识和把握美,掌握审美的技巧。

本书更多地从细节入手,对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进行解构,去分析解读美,呈现的多是经验性的东西,是著者审美感受性的东西,这样可以让读者感到更实在、更解渴,可以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晰地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

孙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