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12217000000025

第25章 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5)

一生经历大大小小的病痛,但我从不以为意,不曾因死之将至,而烦忧懊恼,也未曾因生之复得,而庆幸欢喜。我认为不管是天赋异禀也好,是诸佛护佑也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间留下贡献。

佛教讲“因缘”,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我们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如同世间器的成、住、坏、空,季节的春、夏、秋、冬一般。对于身体的管理,应该是“当闲,要让它闲;当忙,要让它忙;当老,要让它老;当病,要让它病”。我们要求“长生不老”“永远没病”,是不可能的,就像要求“东西不坏”,也是不可能。因此不必太过介意自己的身体,即使病了,有时还能“久病成良医”呢!

所以有病不要紧,只要我们能正视疾病,对症下药,就能迅速恢复健康。最怕的是逃避现实,讳疾忌医,如此,则纵使华陀在世,佛祖降临,也难有治好之时。佛陀是大医王,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有关身体保健、医疗方面的记载,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痔病经》《治禅病秘要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都有谈及医药的问题。佛陀不仅治疗众生身体和心理的疾病,更能“识病”,“知病因”。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寒、暑、燥、热、湿、风)。七情是五脏之主,“喜和恐太过激烈,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忍呼吸);十者制下风(忍放屁)。”《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借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心灵生病,除了靠善知识劝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来医治。我曾仿效石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开了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真心本性一片,惜福一点,感恩三分,言行实在,守德空间一块,惭愧果一个,勤劳节俭十分,因缘果报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结缘多多益善,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要柔和一点),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

除此,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养成运动的习惯,多动脑筋,让自己有活力、有动力;饮食上少肉多菜、少盐多淡、少食多嚼、少细多粗,也是生活保健之道。

人生的种种病痛,大都是对外来事物牵挂太多,以致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嗔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种种都是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以般若空慧观照,不执着有病、无病,健康、不健康,一切随顺因缘,随顺自然,相信就能生活欢喜,身心皆自在了。

大师常常提到,佛教的最高管理学是因果,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因果会成为最高的管理学?请大师开示。

星云大师: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事实上,法律仍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唯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才是最高明的管理学。

过去经常有人问我:“佛光山的财务如何管理?佛光山的钱怎么个用法?佛光山又是如何记账?”记得在1991年兴建如来殿时,我特地在四楼大会堂的外墙,把佛光山功德主的姓名,全部镌刻在高温烧成的艺术陶壁上。当时我就说:“功德芳名墙就是佛光山的账簿,而替佛光山管账的则是‘因果’。”

信徒捐给佛光山的钱财,如果指定用来出版书籍的,不会被挪用来购买香烛;指定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日用品;指定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佛光山的大众,对于信徒的每一分钱都能俯仰无愧,不会错置“因果”。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一个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凡事有因有缘才有结果,有的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发生困难,遭遇挫折,不去检讨原因,只在果报上计较,于是怨天尤人,愤恨不平。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般凡人只能认识“果”,不能认识“因”。殊不知“以果推因”,必定是“因”地不正,才会遭此结“果”。例如有的人责怪父母不慈之“果”,却不知父母不慈是缘于儿女顽劣的“原因”;有的人责怪儿女不孝之“果”,但不知道“因为”父母失德,才会造成儿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寻因”,怎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怎能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呢?此外,也有人对因果认识错误,而对信仰产生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

《三世因果经》言:“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造庵起凉亭;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所以,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巡,来到乡下,正是又热又渴时,一位农夫盛情地奉上一杯茶水,明太祖如饮琼浆。回京后,马上差人到农夫家,封了一个官衔给他。一位落第秀才得知,心中不平,于是在庙前题字道:“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数年后,朱元璋再度出巡该地,见到此句,问知原委,于是在旁边加了两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如果一个人懂得“因果”法则,明白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就会谨言慎行,行善积德,广结善缘;而对于过去的不幸,也会不断地努力改进,使它转变为幸福。如此的自我管理,不就是最究竟、最上乘的管理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