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1:心宽天地宽
12216900000020

第20章 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3)

所谓经济制裁,例如抵制货品、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禁止通航等都是经济制裁。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个人无钱,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即使有再大、再多的理想,也不能有所成就;国家如果遇到他国的经济制裁,内政就会发生危机,人民就会受苦。经济制裁如同勒住对方的咽喉,让你不能吃饭;也如扣紧对方的口袋,不让货币进出。所以经济制裁是强欺弱、大国压制小国的手段。受到经济制裁的一方也很难违抗,除非自己有实力,可以自力更生。力量不足,也不得不屈服。

只是,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关系密切,甚至全体人类都是“同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世界上富人太多,穷人不会放过你;穷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所以贫富要均衡,国家政治要为贫苦大众争取福利,让大家都能富足安乐地生存在地球上,而不只是富人发财就好。

尤其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必然的趋势。全世界的经济早已走向全球化,例如纽约的道琼斯股市、华尔街股市,股票的涨跌,影响及于全世界,乃至加拿大的股市,也为全世界所注目。经济发展全球化,已不是哪一个国家对哪一个国家用经济制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所以应该用互惠平等来共谋人类的福祉。

因此,国与国之间通过“金钱外交”来巩固邦谊,当然可以,这是对经济落后国家给予救济的方式,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现,但是不能另有企图或目的。至于两国交恶时就用经济封锁、经济制裁,这就如小孩子,感情不好时就把以前给对方的东西要回来,这是幼稚、肤浅的表现。现在的政治人物要有政治家的风范,不要有侵略性,要发挥和平、尊重、友爱、互助的精神,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你贫我富、你无我有就好。古今很多革命都是因为贫富不均,都是为了饭食问题,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世界才能和平,否则战争不断,绝非人类之福。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导致国家的财政发生危机,请问大师对社会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星云大师:世界上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政府愈是重视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再好,有时还是很难周全地照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甚至综观目前世界上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济,往往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人心因贪而逐渐堕落。这是因为国家对民众只给鱼吃,却没有给他钓鱼杆,也没有教他们钓鱼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使得民众懒惰、贪心,不事生产,好吃懒做,只等国家救济。到最后,一个国家失去了生产力。只有坐等救济的人民,国家当然会被拖垮,自然成为危机。

根本解决之道,要从教育做起,要教导民众勤劳,奋发工作,要过简单朴实的生活,要有如佛教讲“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要懂“如蜂采蜜,不损色香”的安贫人生。做人不但不贪吝,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从观念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人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济,能够发挥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会感到吃力。

其实,现在各国除了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外,也有很多公益事业团体,通常是由民间发起的各种基金会、社团、财团,乃至各个宗教团体所从事。公益事业的推动,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体现。在佛教来讲,更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从古至今一直很积极地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从古代的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接济行旅、兴建水利、设置浴场、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碨、设佛图户,到现在的筑桥铺路、急难救助、施诊医疗、养老育幼、监狱教化、小区服务,乃至设校兴学等,真是不胜枚举。

不过,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尤其社会各界总把佛教定位为慈善团体,所以政府对于直接从事慈善救济的寺院团体,总认定其“功”在社稷,每年都会颁奖表扬。其实,宗教并非仅止于慈善事业,宗教的真正目的在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我曾建议政府,对于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如人才的培植、书籍的出版、信仰的提升、风气的改善、人心的净化等,都应列在评估之内。否则如果社会各界把佛教局限在公益与慈善事业,如此佛教何异于狮子会、扶轮社等社会慈善团体呢?

遗憾的是,到现在一般社会大众的认知,还是以为佛教慈悲为怀,因此总将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济的框框里。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于培养人才,并通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佛法,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这才是佛教对社会民众的贡献与职责所在。

尤其慈善救济,人人能做,但是推展教育来净化人心,则非人人可为。一所寺院道场,其功能并不亚于一所学校。寺院不但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养性灵的安乐场,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因为,慈善救济虽然能够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嗔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传,才能进一步净化心灵,拯救人的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彻底的慈善救济。

基于以上的理念,佛光山长久以来,积极以教育、文化弘扬佛法,并且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不但落实人间佛教,尤其对国家社会,乃至对世界和平的促进,均发生全面性的影响与贡献。此与一般只着重推展慈善事业的团体,形成强烈而明显的分野。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建筑寺院,意义何在?如前所说,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嗔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这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因此我常说,慈善是佛教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但是慈善工作并非佛教的全部,因为当一个人的信仰渐次升级以后,必定要从做善事修福中,进一步研究教义以求慧解,否则一个没有佛法的人,将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船,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而佛法的重要,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给人生以信心,找到方向,终生受用不尽。所以,佛教虽然不偏废慈善救济,但仍以弘扬佛法为本,以传教为重,因为慈善救济终非究竟,“泛滥”的救济只会养成社会的贪心及虚浮伪善的心理。因此所谓的救济,应该是“救急”而不是“救贫”,应该是“救心”而不是“救人”。唯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

是故,最好的慈善事业应该是与文教合而为一,因为文化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教育可以改变气质,根除烦恼。因此希望政府今后在鼓励慈善救济的同时,也能兼顾文化、教育,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如佛教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我们要肯定“文教重于慈善,有道重于有财”。我们也期盼政府的福利事业能从文化、教育方面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如此才是根本而究竟的福利事业。

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曾发行“赎罪券”,引人诟病,甚至成为后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在佛教里,也有一些人以非法取得的钱财来布施,借以求得心安。请问大师,如果以不法所得的钱财布施,其功过如何?

星云大师: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在世间生活,要靠许多的因缘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时要与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捐输金钱财物,有的人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帮忙,可以济人困难危急;甚至与人为善、一句赞美、一瓣心香等,都是殊胜的布施因缘。

布施、结缘是人间最美好的事。《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布施能令众生安乐,是最容易修习的法门,有如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依之生长,所以六度、四摄都以布施波罗蜜为上首。

布施可分为“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二种。有相布施,指世间一般人心希果报,执着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称为“世间布施”。此种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报,报尽又再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无相布施则与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当体皆空,而无所执着,因为能超越世间的有漏烦恼,所以又称为“出世间布施”。佛教分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牵涉社会、群众、法律、道德、人格等问题。在社会上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就是违法,必须负起刑责;而以非法所得来布施,佛教称为“不净施”。

佛教讲“净财”“善财”,这是合法的财富。净财愈多愈好,有净财才能从事各种弘法事业,有净财才能布施结缘。但有的人以不当的所得来布施,例如“劫富济贫”,虽然不好,但总比不救济好。再说布施时当下的一念善心,虽然抢劫财富是不足效法,但布施的一念善念,或是一念惭愧之心,也不能说不可贵。

不过若要穷究以非法所得来布施的功过如何?只能说布施时依施者、受者、施物等“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问题十分复杂。一般正常而如法的布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力而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种福田;但也有一些贫穷困苦的人,为了面子而强作金钱布施。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甚至有些人学佛,由于不合理的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后,经常到寺院发心,布施做功德,却不管家里的生活,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失去平衡和快乐,这都是不合理的处理钱财的方法。

其实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只讲金钱的布施也是不合理的。台湾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们说起来的确很发心,跑这个寺院布施一点,跑那个寺院又布施一点。有一天,金钱没有了,哪里也不去了,因为“钱用完了,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去”。这种信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佛光山的所有道场,从台湾北端到南部,很多信徒都是一信就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来。因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地布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为了信仰反而导致家庭分裂,这在佛法来讲,都不是“正命”的生活。所以佛光山不募“不乐之捐”,而且主张要“储财于信徒”。

佛法讲布施,其实就是物我一如,同体共生的宏观,我的财物可以与人共享。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没有舍去我们内在的悭贪,怎么得到无有恐惧的自在?无求的布施,令我们所行纯净,端严高贵;无悔的布施,令我们身心清净,人格升华。

布施结缘,就像深井汲水,你愈舍得提起桶水,给人灌溉,给人饮用,井里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断。所以人生不要只看到黄金白银,比黄金白银更宝贵的还有布施的温暖、结缘的感动。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布施贵在发心的真伪。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除了要不自苦、不自恼,而且要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合理经济生活的重要。请问大师,放高利贷合乎“正业”吗?佛教所认可的财富有哪些?相反的,什么情况下所获得的钱财是非法所得呢?

星云大师: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哄财、因便侵占、借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毒、走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的。

在《善生经》里也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

(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

(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

(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

(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

(五)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

(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做事。

以上六种都消耗财物,不事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至于说到“放高利贷”是否合乎“正业”?佛教过去办有类似今日的“当铺”,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帮助贫苦人士经济上的周转运用。譬如北魏的僧祗粟,南北朝的寺库,唐朝三阶教的无尽藏院,都是佛教为了便民利国开办的金融事业。只是佛教创典当制度,不同于今日一般当铺的高利放贷,佛教是本着来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会的净财做一个集中,然后再一次发挥其整体的力量,回馈于社会,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而且具有繁荣经济的功能。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唯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有金钱来往。不过,人总有不时之需,当手头不方便时,一般人会向银行贷款,或是到当铺典当应急。现在社会上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专事放高利贷,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因高利贷而衍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应属“邪命”的生活。

所谓“邪命”,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用经营不正当的事业所得来生活。譬如前面提到的开酒家、赌场、卖钓鱼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