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人之长,就是要相信人人有所长,主动认识和了解对方的长处;纳人之长,就是要为对方发挥长处提供相应的条件;纳人之长,就是要自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的大型历史剧《屈原》在重庆上演了。剧中第五幕第一场里,有一句婵娟斥责宋玉的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次,郭沫若坐在台下观看演出,听到这句台词,左想右想总“不够味”,就转到后台去,同饰演婵娟的演员商量,提出是不是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这时,正在旁边化妆的另一个演员插话道:“‘你是’不如改成‘你这’,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沫若一听,觉得这个字改得好,受到了很大启示。
为此,他后来特别写了《一字之师》一文记述这件事情。
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令人赞赏,一时传为佳话。虽然这名普通演员只为郭沫若改动了一个字,但是被郭沫若尊为老师,由此可见郭沫若这位文化巨匠虚心求教、肯纳人之长的宽宏度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