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魔力无穷的化学世界
12215000000016

第16章 石灰与万里长城

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修筑的长城,总长度在十万里以上。明代重新修建的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到河北、辽宁交界处的山海关,总长6350多千米c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个罕见的工程。起先,墙身都用土或黏土、石灰夹杂小石子夯筑,有的也用土坯砌筑。到明代,城墙都用砖砌筑,内部夯土。

秦长城是一段段建筑的,用一份调水极少的石灰,混合两份砂、石子,倒进两层木板中间,接着用木槌将混合物夯得结结实实,然后在上面浇上水。混合物吸水就凝结了。

这种混合物是一种石灰混凝土,它的原理和近代水泥混凝土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那时候,人们是怎样制出石灰的呢?把煤炭混合泥土做成煤饼,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灰石堆垒起来,再在底下用柴炭煅烧,靠煤饼的火力把石头烧成石灰。这种方法烧石灰,热量散失多,燃料很浪费,部分石头烧不透,石灰质量不好。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常常聚集成一大片地层,构成整个山岭。

后来,人们把石灰石和焦炭放在石灰窑中煅烧,生产出来的石灰,质量会更好一些。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受热分解后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

石灰有生的,也有熟的。人们以为,把生的变成熟的,总得烧一下。可是,石灰却不是这样,刚从窑里出来的石灰是生的;把它放进水池里,就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生石灰就变成了熟石灰(氢氧化钙)。

熟石灰如果加水很多,就变成石灰浆了。在石灰浆中拌进适量的黄沙或者纸筋,就可以用来砌墙、粉刷墙壁。

火山灰与罗马古達筑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升起了巨大的烟雾和火柱,熔岩流从喷火口沿着山坡往下冲。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夹着巨量的火山灰倾盆而下,顷刻间覆盖了一切:葡萄园被吞噬了,庞贝城、赫库兰尼姆城和史达比镇,都被掩埋得无影无踪。

火山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火山灰对人类也有不少有利的地方。火山灰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含有很多矿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那里,庄稼不用施肥也能获得丰收。

这些灰色的、灰红色的、紫色的火山灰,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古罗马人利用它做新的胶合材料,从而使古罗马的建筑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石膏和石灰是气硬性材料,不能在水里结硬,而且胶结能力也较差。它们遇到水就瓦解了,不能用来建造跨度较大的建筑。

古罗马人发现,把火山灰和石灰、黏土拌和在一起,浇上水,是一种胶粘力很强的材料,在水里也能结硬起来。

火山灰是地下熔岩的细粉,它本身没有硬结性。当它同石灰浆等混合在一起时,遇水便发生化学反应,变成在水里也不溶解的“石头”。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做成的胶结材料,建造了雄伟的可里西剧场、万神庙以及巨大的供水工程。

世界上并不是到处都有火山灰的。那么,能不能找到它的代用品呢?火山灰既然是高温熔岩的细粉,那么黏土在高温煅烧后,或者把陶器、砖瓦的屑片磨成细粉,就跟火山灰差不多。把它们用石灰浆拌和起来,同样能起水硬性的作用。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人造的火山灰。

漫话水泥

人们发明和使用了水泥,却不清楚它是由什么物质所组成。水泥是用石灰石、黏土烧成的。石灰石可以烧成石灰,黏土可以烧成陶器和砖瓦。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烧,烧出来的东西却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人们开始研究水泥的结构。科学家依靠X射线的帮助,才了解了水泥的“内幕”。水泥是几种结晶的化合物和一些不结晶的玻璃状物质的混合物,含有三钙硅酸盐、二钙硅酸盐、三钙铝酸盐、四钙铝铁酸盐、氧化镁、石膏等。适当控制水泥配料的成分,就能使水泥具备各种不同的性能。

在水泥的成分中,三钙硅酸盐占了一半左右,是水泥中强度最高、结硬最快的。二钙硅酸盐结硬比较慢,发出热量较少较慢,到后期,水泥的结硬才比较显著,这对大体积的混凝土建筑物很适合。三钙铝酸盐结硬特别快,发出热量多而快。用它做混凝土,遇到海水容易膨胀和松裂。四钙铝铁酸盐的早期强度比较差,而发热量比较少,遇到海水也不膨胀。氧化镁像石灰一样,遇到水就会膨胀,结硬以后往往产生裂缝,但只要适当限制它的成分比例,不会影响水泥的质量。石膏能延缓水泥的凝结时间。

当人们把水泥同水混合时,在水泥颗粒间进行了一场化学反应。水泥成分里的三钙硅酸盐、二钙硅酸盐、三钙铝酸盐等同水生成了含水二钙硅酸盐、含水三钙铝酸盐和氢氧化钙。胶体状的二钙硅酸盐在水泥颗粒的外围结成了胶体层,使水泥颗粒不能立即全部跟水化合。这时候,氢氧化钙和含水三钙铝酸盐变成了水泥浆,它不断透过水泥颗粒外面的胶体层,跟里面的水泥再发生化学作用。这样,水分一层一层地不断渗进水泥的颗粒中,连续地发生化学反应。水泥浆的水分越来越少,逐渐变成结晶状后,体积变大,颗粒态,微小晶体透进水泥颗粒所形成的胶体里去,间空隙变小,最后相互结合起来。

煤炭的足迹

用煤炭作燃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上就有燃煤为薪的记载。

我国在汉代就巳经用煤来冶铁了。在发掘山东省平陵的汉代冶铁遗址时,发现了煤炭。在发掘河南省巩县铁生沟西汉末年的冶铁遗址时,也发现了未烧完的煤炭和用煤粉、黏土等所制的煤饼。

煤比木炭的火力强而持久,可以得到更高的温度,炼出更好的铁来。我国的冶铁技术还从中原传到西部边疆。

到了唐代,东北地区巳有煤窑经营。人们曾在抚顺煤矿旧煤坑中发现有圆形斜坑,圆形盛油照明的古器等。

宋代,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煤的开采和使用更广泛了,煤是冶铁原料,又是家用燃料。

中国人用煤炭来冶铁,炼铜,烧制瓷器,或者用来治疮疾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用木柴做燃料。

13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地中海经过小亚细亚、波斯,最后来到了中国,在中国住了17年,还做了元朝的官。他把沿途看到的东方各国新奇的事情记在簿子上,回国以后写了一本游记。

这本书记载了许许多多东方国家有趣的事情:繁华和富丽的中国城市,元朝通用的纸币,黑石头的故事……游记里这样写着:“中国的燃料不是木头,也不是干草,却是一种黑石头……在中国,到处都有黑色的石头。它们是从山上开采出来的,像矿石一样,并且可以燃烧。它们燃起来像木柴一样,火力比木柴还要猛烈,能够连续烧一整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因此,居民就把黑石头当木柴烧。它的价格比木柴便宜,而且又把树木保存下来……”

漫话泥炭

许多事实都证明,煤是由植物变成的。那么,绿色植物是如何变成煤的呢?

从植物变成煤,要经过两个阶段:先由植物变成泥炭,再由泥炭变成煤。

湖滩上长着芦苇、蒲草、莎草和泥炭苔。经过一个时期的沉积,湖泊慢慢地变成了沼泽。在森林和草原地带,如果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水分,也会形成沼泽。

沼泽地几乎完全被泥炭苔覆盖着,它长得很繁茂,像绿色的地毯,一年年地逐渐变厚。沼泽植物死去后,沉积到了沼泽底部,天长日久,一层层地大量堆积起来。等到整个沼泽被泥土和泥炭苔填满后,就逐渐变成了泥炭地。不久,在上面长出了木贼、越橘等植物,还长出了树木。

沼泽仿佛是一个大规模的化学实验室。水把沼泽上下分隔开来。水下的黏土层使水分不致渗漏掉。在这里工作的是些奇异的“化学家”,是在显微镜下才露出原形的细菌。

这些细菌很怪,有的喜欢在有氧气的地方生活,有的却非要在没有空气的地方才能生活。根据它们的脾气、特性,就有空气型微生物和非空气型微生物的区别。

当死去的植物倒在地面的时候,空气型微生物就开始工作,把植物分解。当这些分解的物质跌落到水里后,空气型微生物就无能为力了,未完成的工作由非空气型微生物继续担当起来。

这些小“化学家”们的工作虽然进行得很慢,但个个都有很大的“耐心”。几千年,几万年,一代又一代地工作下去,一直到使植物变成泥炭为止。

泥炭除了用做燃料外,还可用来制造细菌肥料和颗粒肥料。泥炭在隔绝空气下进行干馏,可以得到一种粗的焦油,再经过精炼后可得到甲酚、苯酚、石蜡等有机化工产品和农药、防腐剂等。

漫谈天然气

在中世纪的波斯和阿拉伯的一些地方,盛行着一种拜火教一梭罗亚斯德教。有些拜火教的庙宇里,神像脚下的石头缝里不断冒出一股股燃烧着的“圣火”。身穿红色长袍、额头上画着火舌的僧侣,带领信徒们在圣火面前跪拜、祈祷。

我国四川隆昌县有座小山,传说很早以前,人们可以看到一种奇异的景色:每当夜晚,山间会升起一团团绿荧荧的火焰,当地人把它当做“神仙点的灯”,叫它“圣灯山”。

其实,天上没有神仙,“圣火”和“圣灯”只是地下天然气耍的把戏。

我国很早就利用天然气了。早在战国时代,在现在四川省双流县境内,人们在掘井汲取地下盐水时,发现了天然气。

20世纪50年代,在发掘汉代坟墓中发现的多块画像砖,刻有井盐生产图:左边是盐井,木架上有滑车,用绳子吊着汲水桶,从井中取出盐水,用竹管通到右边的池中,再放进炉灶中烧煮。灶上有5口大锅,一个人在烧火。有人说用的是木柴,也有人说,灶门口就是几根输送天然气的管子。

直到现在,四川自流井一带仍利用天然气来熬煮井盐。自贡市就是由于盛产井盐而被称为“盐都”。

在西方,天然气早期被称为“燃料气”,这是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气体燃料。

天然气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烷烃混合物,在煤气、沼气等可燃性气体里也含有甲烷。天然气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可以用来开动内燃机、发电、炼钢、焊接和切割金属等。天然气和石油、煤炭是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构成了整个工业的能源基础。

甲烷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烷同水蒸气在催化剂镍的作用下,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氢气是合成氨工业制造氮肥的主要原料。甲烷中的氢可被氯取代,生成重要的化工原料氯仿各四氯化碳,还可以用甲烷脱氢来制备乙炔,然后制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