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是怎样分类的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产、人文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按照下述原则来分类,即按照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和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进行分类。按照环境的主体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即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人采用这种分类法。
另一种是以生物体(界)作为环境的主体,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要素。在生态学中,往往采用这种分类法。
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类比较简单。
如把环境分为特定空间环境(如航空、航天的密封舱环境等)、车间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环境(如居室环境、院落环境等)、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如流域环境、行政区域环境等)、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要素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则较复杂。如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
自然环境虽然由于人类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仍按自然的规律发展着。在自然环境中,按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再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如海洋环境、湖泊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如森林环境、草原环境等)、地质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常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再进行下一级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如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生产环境(如工厂环境、矿山环境、农场环境、林场环境、果园环境等)、交通环境(如机场环境、港口环境)、文化环境(如学校及文化教育区、文物古迹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在医学上和生态学上,还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样的分类系统。内部环境是指人或生物体内的系统和功能总体;外部环境则指我们前述的环境内容。
人与环境关系密切,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摄取水和各类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的发育、成长和遗传。这使人体的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很高的统一性。就是说人类和其他生物不仅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它们的物质组成也是和环境的物质组成保持平衡关系。
如果这种平衡破坏了,则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环境污染或公害问题,主要就是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同人类的生存不相适应的问题。
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估算,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为1000万人提供食物,而现代农业进行机械化生产,并施用化肥和农药,获得的农产品却可以供养几十亿人。又如人类控制了一些河流的洪水泛滥;改良了土壤;驯化了野生动植物,培养出优良的品种;发展了各种能源和制造业,制成了原来环境中所没有的而对人有用的物质;建设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创造出各种具有物质、精神文明的环境,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反映了人类从处于适应环境的地位,逐渐地在环境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同环境的主体一人类之间,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在不同的生产水平的各个时期,环境对人口的承载量都有一个平衡值或最佳点,如果越出这个平衡值,则必然会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使人类生活水平下降。所以人类在改造环境中,必须使自身同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关系。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善待地球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生态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你知道多少世界环境纪念日
国际湿地日每年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
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订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隨麵地公约》,指出“湿地是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为地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加重的水污染敲响警钟。
3.世界气象日
每日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设立于1960年,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1969年美国
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
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曰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无烟日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每日6月5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立,联合国将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c世界粮食日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什么叫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嘯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火山活动(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人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允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也就是环境污染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
环境污染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照人类活动可以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照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可以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巳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5.什么是环境保妒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參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巳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6.什么是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大气污染既可因人类活动造成,也可由自然因素引起。
但随着人口的剧增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