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大智慧
1218000000011

第11章 易经大智慧11

初九胸怀感化之心下临百姓,占问则可获吉祥。

九二胸怀感化之心下临百姓,必获吉样,无所不利。

六三只凭甜言蜜语下临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假若已经忧惧自己的过失而加以改正,则没有灾祸。

六四亲自下临民情,没有灾祸。

六五下临百姓,凭着聪明睿智体察民情,并且知道自己身为天子应当做什么,必获吉祥。

上六敦厚宽仁地下临民情,必获吉祥,没有灾祸。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

容保民无疆。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确如此。只要是人就没有不犯错误的,因此,犯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当然,那些能够知错改错的人,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而那些“知过而不改”的人,却是不可原谅、值得鄙视的。

《临卦》上讲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就是让我们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应该抱有一种感化之心,让其知错改错。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位胸怀感化之心的好君主。

有一次,楚庄王邀群臣会饮。酒过三巡,大家都喝得半醉半醒。这时大殿上照明的烛火忽然被一阵风吹灭了,全场一片漆黑。在这个时候,有人便乘机调戏王后,用手拉扯王后的衣裙。王后在慌乱中一把揪住了那个人的帽带并用力扯了下来,并暗中向楚庄王说:“有人在暗中拉扯我的衣服,意欲调戏我,我已将那人的帽带扯断了。请大王赶紧命人点亮蜡烛挨个察看,便能找到此人了!”

谁料,楚庄王却说:“不要点烛。”随后又高声说道:“我已经说过今天大家饮酒不必拘泥于礼节,我请大家喝酒,谁若不把帽带扯断,谁就要受重罚。”于是,在场的群臣全都把自己的帽带扯断。蜡烛点燃时,自然无法判断出何人对王后动手动脚了。

两年后晋军兴师伐楚。这个时候,有一名将领总是英勇出战,斩获晋将首级献给楚庄王。

楚庄王便问他: “我从来没有厚待你,你为何如此为我效力呢?”

那人回答说:“我就是那个被王后扯断帽带的人啊!我当时就应该肝脑涂地以谢罪。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机会报答大王。今天有幸派上用场,尽我为臣的义务,为大王击败晋寇、振兴楚国出点薄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身边的人有意、无意之间伤害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面对呢?智者会淡然处之,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感化他,让他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庸人则会以牙还牙,以暴治暴,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处世智慧

千万不要在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将别人的错误当作把柄紧抓不放,而应抱着一颗感化之心,给别人一次改过之机。

观卦由此知彼

微言大义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初六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六二窥观,利女贞。六三 观我生,进退。六四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九五 观我生,君子无咎。上九 观其生,君子无咎。

观卦 象征瞻仰。祭祀之前仅仅洗手自洁,并不进献祭品。

初六像幼童一样瞻仰景物,百姓没有灾祸,君子则行事艰难。

六二暗中偷偷地瞻仰盛景,有利于女子占问。

六三观察审视自我的生活状况,选择进取或后退。

六四观察它国之风土人情,宜于观察君王对宾客之礼。

九五观察自我的生活状况,君子可以免遭灾祸。

上九观察其它国家的民情,君子可以免遭灾祸。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观”一般是观察的意思,而在《观卦》中“观”又可作“由此知彼”、“举一反三”来讲。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未卜先知,这与他们善“观”是分不开的。

如《观卦》所讲,善“观”者,“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因此,善“观”者,能够利用提前察觉到的信息,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判断及行动,达到消灾避祸、安身立命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箕子就是一位善“观”者,他的生还,正是借着“由此知彼”的先见、假装痴癫的行为而获得的。

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官至太师。他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能够准确地预知事物的结局。

纣王继位不久,就命工匠为他打造了一把象牙筷子。箕子便有了预感,并感叹道:“土瓦器肯定配不上象牙筷子,只有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才能配得上。有了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穿锦绣衣服,乘华贵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商朝境内的物品将无法满足纣王的欲望,势必他还要去暴敛各小国珍贵奇怪之物。由象牙筷子做开端,后果是不堪想像的,我真为商朝的命运担心!”

如箕子所言,纣王的贪欲果然越来越大。他抓了上百万的劳工修建了占地三里的鹿台和白玉为门的琼室,搜罗狗马珍宝,奇禽怪兽充塞其中。同时造酒为池、悬肉为林,让裸体男女相逐戏。当朝丞相比干敢于劝谏,却被纣王剜去了心肝,还嘲笑着说:“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比干被看作是圣人,我倒要看看究竟怎样!”

箕子复谏而不听,害怕残暴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就诈癫扮傻起来。披散头发,胡言乱语,弃太师之尊而不顾,宁愿被纣王关在囚牢里。

正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久商朝被周朝所替代,纣王自杀,箕子也被周武王释放并邀其再出来做官。箕子不愿,相传他暗地里带了五千人逃避到朝鲜去了。武王没法,不得已只好做个人情,封他在朝鲜建国。据说,现在的平壤地区还存有箕子之墓。

历史上,能够做到“由此知彼”的人很多,这些人不是被奉为先知,就是被看作圣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先知先觉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处世智慧

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勤于观察、仔细分析,将那些可能遇到的危险、如何应对的策略都明确了,才能百战不殆。

噬嗑卦恩怨分明

微言大义

噬嗑:亨,利用狱。初九 屦校灭趾,无咎。六二 噬肤,灭鼻,无咎。六三 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九四 噬乾,得金矢;利艰贞,吉。六五 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上九 何校灭耳,凶。

噬嗑卦 象征刑罚。亨通顺利,利于施用刑罚。

初九脚上戴上木枷,枷伤了脚趾,没有灾祸。

六二偷吃了好肉,割掉了罪犯的鼻子,也不会有什么灾祸。

六三咬坚硬的腊肉,而且还中了毒,只小有不适,并无大的灾祸。

九四咬干硬带骨的肉,吃到铜箭头,利于占问艰难之事,可获吉祥。

六五咬干硬的肉脯,吃出黄金,占问虽有危险之兆,却不会有什么灾祸。

上九肩上戴上木枷,枷伤了耳朵,必有凶险。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噬嗑”原是撕咬、吞噬之意,但在《噬嗑卦》中,它却是一种惩罚和处理矛盾的正确认识。《噬嗑卦》上讲:“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认为只有刚正、恩怨分明的施用刑罚,才能做到“无咎”。

大家都知道,刑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无非是让犯错之人能够知错改过而已。而《噬嗑卦》所讲到的“刑罚”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出的是一种恩怨分明的待人接物之法。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就是一位将《噬嗑卦》的要义运用自如的高手。

宋哲宗时,范纯仁任给事中之职。一次,他听说种古境况不佳,当时就心生不安了,他对家人说:“种古因诬告我而丢官,虽是罪有应得,但不能不给他机会啊!种古还是很有才能的,我要向皇上举荐他。”

家人却埋怨他说:“想当初,种古令你受辱蒙羞,我们还和你一同受罪呢,难道你忘了吗?你不报复他已算是大仁大义了,若要帮他,我们绝不答应。”

范纯仁劝解家人道: “我养德向善,岂能怨恨种古终生?我受辱是一时的。经过那件事,反让朝廷器重我了,我没有理由再恨种古了。”

经过范纯仁的力荐,种古遂被朝廷起用。他向范纯仁谢罪说:“我从前和大人为敌,不想大人今日以德报怨,种古必当痛改前非,以谢大人。”

元祐初年,吏部尚书一职空缺,哲宗命大臣提出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位大臣毫不犹豫提出了范纯仁,他对哲宗说:“吏部尚书一职主管官吏的选拔和考核,非常重要。臣以为范纯仁公正无私,实是最佳的人选。”

哲宗没有点头,他说:“你的理由并不充分,范纯仁资历尚浅,朕对他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