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说:“太原与西、北党项、契丹接壤,如果攻克了太原,那么党项、契丹南下侵扰的边患,便要由我们独立去抵挡了。我想不如将灭北汉放到,平定南方诸国之后。北汉弹丸之地,怎能逃出我们的手掌呢!”
赵匡胤听了赵普这番话,心中拿定了主意,于是他笑着说:“我也有这个意思,不过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就这样,在这风雪之夜,赵匡胤在赵普的谋划下,定下了有名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从当时情况来看,这一策略是最妥当的。因为先各个击破南方较弱的割据政权,无疑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还避免了与辽发生直接冲突,统一了富庶的南方又为灭北汉,乃至与辽直接对抗,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如果先出兵攻打辽卵翼之下的小国北汉,不仅会有南北两面作战的可能,而且会激怒辽兵大举南下,这样,刚刚建立的赵宋王朝不仅实现统一很难,而且有很快灭亡的危险。
在这个风雪之夜以后,赵匡胤先平定了后周地方藩镇势力的反叛,然后抓住机会,出兵荆湘,开始了统一进程。很快,赵匡胤便于962年合并荆湘,又于964年灭掉后蜀。但此后,赵匡胤忽然放弃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于968年乘北汉的内乱攻打北汉,并且于次年御驾亲征,兵临太原城下,可惜这两次打北汉都因辽出兵干预,而不得不从太原城下撤围班师。此后,赵匡胤继续执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重新发兵南征,于970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顺利地实现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事实证明,赵普在雪夜帮赵匡胤确定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是正确的。
总结:凡事总得有个先后顺序,就像做衣服,一般程序是量体、裁剪、缝纫、整理。如果将顺序打乱,衣服肯定做不成。只有羽毛丰满,才能高飞翱翔。
5、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龙生龙,凤生凤。自己是龙,孩子自然也是龙,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好,别人有也不如自己有。
帝业也是一种事业。在封建社会,它是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东汉的开朝皇帝刘秀在经营事业中,是怎样利用本集团中人才的智慧增强自己的实体的呢?
王莽新朝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其中绿林军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秀当时作为更始政权的一员部将,率兵夺地颍川,打到父城城下。
此时,颍川父城人冯异,正担任颍川郡守的属官,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守父城。刘秀攻打不下父城,便在离父城不远的小乡中屯驻下来。后来冯异改装外出巡行下属各县时,被刘秀部下抓住。当刘秀听说冯异是个人才时,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召见他,劝他归顺。冯异说:“我冯异一人归顺将军,不能使您由弱变强,况且,我还有老母在城中。我愿意回去,用我所管辖各县之力报效您的功德。”刘秀丝毫没有怀疑,当时便答应了冯异的请求。
这次会见,刘秀的风度给冯异留下极好的印象。回去之后,他劝苗萌说:“如今天下大乱,各路豪强纷起,但他们大多为横暴之人。无深谋远略。只有刘将军与众人不同,我看他言谈举止,绝非平庸之辈,我们可以归顺于他。”苗萌对冯异一向敬重,立即表示愿意从命。
后来,刘秀率兵南还,更始政权先后派过十多将领攻打父城,都未改下。等到刘秀任司隶校尉途经父城时,冯异等立即开门迎接,成为刘秀的部下。冯异归顺刘秀后,为他的帝业经营出了不少好主意。
刘秀起兵河南,需要扩张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多次想征略河北地区。而更始帝也多次想派刘秀去征伐河北,只是由于下边诸多将领害怕刘秀势力扩大,群起反对,更始帝也就做罢。当时曹竟在更始政权内任左丞相,其子曹诩任尚书,父子在朝中权力很大。冯异便劝刘秀卑词厚礼,交结曹竟父子。在曹诩的竭力主张下,刘秀终于被派出经营河北,获得了扩展地盘和实力的好时机。
刘秀的哥哥刘绩被更始帝杀死之后,刘秀当着更始帝的面,不露丝毫悲戚之色。而回到家里,不吃肉,不喝酒,哭湿了枕席。冯异看出了刘秀的心思,对他说:“如今天下被王莽搞得生灵涂炭,人心思复旧汉。而更始政权的诸将专横暴虐,只知虏掠,百姓对其大失所望,无所依戴。您专任一方,应反行其道,施行恩德。夏桀殷纣之乱,才显示出汤王、武王之治,人们饥渴久了,什么样的食物都可用来充饥,所以这正是您施恩树德的好机会。您应赶快派出官员,到所属郡县,处理冤情,安抚百姓”。刘秀认为他的话很对,便派人到所属郡县,查验因徒,平冤理屈,抚慰孤寡,招纳亡命。
经过苦心经营,刘秀终于在河北地区,造就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河北高邑也成了刘秀的登基之处,成为刘秀帝业的一块基石。
由布衣到帝王比权臣到帝王的经历要复杂、曲折的多,用句通俗的话讲叫“赤手空拳打天下。”
“赤手空拳”是就其起点而言,一种事业的成功,不可能靠赤手空拳和孤家寡人,它必须经过从无到有的过程。
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成就自己的帝业呢?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借群雄并起之势,一举攻取了元军占领的浙东一带,但羽翼渐丰的朱元璋深知:欲称霸天下,没有象张良、萧何这样的高人辅佐自己是不行的。于是他开始四处觅求良才。当时浙东有些名门望族,因为战乱躲进深山,迟迟不肯出来。其中不乏有许多深怀韬略之士,有的还是一代名儒。最出名的是四个人:刘基、宋濂、章溢、叶琛。
刘基,字伯温,中过进士,是四人中的佼佼者。一次,他邀了两三个知己一同游西湖,见西北方向有异云突起,大家都以为此云预示什么喜庆,纷纷准备要赋诗祝贺。惟有刘基一人只顾喝酒,全然不去理睬,还大言不惭地自夸了一句:“天子之气,十年后应验在金陵,我当去辅佐。”别人不以为然,只有一位叫赵天泽的觉得他不同凡响,认为他是诸葛孔明式的人物。
朱元璋听说后,急忙派人带着重金和书信,前去聘请。没想到,刘基等人却以老或病为由不肯出山。朱元璋并不罢休,三番五次致上言辞肯切的书信,不厌其烦地派人去请。这四人经不住多次相顾,又看出朱元璋的确是个明主,便答应出山辅佐。
这年的三月,他们来到建康。朱元璋一听大喜,特地盖了一座礼贤馆来安置他们,真是恩宠有加。他还选了吉日,在中书省设了御座,欲行大礼。觐见时,惟独刘伯温不肯拜礼,摆出一幅不以为然的样子。朱元璋向他讨教安邦定国之计时,更是顾左右而言其他,大谈“天命”一类的事,弄得朱元璋如附五里雾中。
其实,刘伯温对安天下之计,早就胸有成竹,一见面时,便曾呈上论时事要策十八条。这么做无非是卖个关子,看一看朱元璋的城府。他见时机成就,就和盘托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明公占据金陵,大得地势,但东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有谅,是明公的心头大患。我为明公设计,须扫除二寇,方可北定中原。”
朱元璋听完不觉紧皱眉头,说:“这两人势力不弱,如何才能剿灭他们呢?”
伯温答道:“御敌一定要分轻重缓急,用兵讲究先后秩序。张士诚目光短浅,守住自己的地盘就知足了,不足为虑。陈有谅兵多将广,又劫主以号令天下,无一日不觊觎我金陵,应先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他。陈氏一旦灭亡,张士诚势孤力单,岂不不攻自灭?这两股强劲的势力被消灭后,攻占中原,一统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朱元璋听后喜颜悦色,连声说道:“先生真如诸葛孔明,有雄才大略,很是佩服,此后行军打仗,全仗先生指导!”
这时,恰逢陈有谅攻陷太平,继而又要挥兵东下,直逼应天,大有吞灭朱元璋之势,气焰十分嚣张。大敌当前,朱元璋营中人心惶惶,一片纷乱嘈杂。众将争相献计献策。逐渐两种意见占了上风:一种主张投降陈有谅,保全自己;另一种提出逃到钟山一带据守,将来再卷土重来。朱元璋扫了一眼在座的刘伯温,只见他双目圆睁,却一言不发,不觉心里思忖:“先生究竟是何打算?”便示意他到内帐来商议。
伯温一进帐中,不等朱元璋开口,就厉声说道:“主张投降和逃跑的,都应立即斩首,以安军心!”朱元璋不觉内心窃喜:英雄所见略同。进而又探问道:“先生有何御兵之计呢?”伯温不加思索地说:“骄兵必败,陈贼犯了兵家大忌!可诱敌深入,埋下伏兵,打他个措手不及。如果打胜这一仗,可以上应天道,下得民心,从此天下归顺,霸业可成。”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大破陈有谅,随后又亲率大军攻打安庆,刘伯温出奇兵袭江州,直捣陈有谅的老巢,逼迫陈有谅仓皇出逃。他出山后第一次用兵,就为朱元璋开创帝业奠定了基础。
不久,刘伯温的母亲去世,他不得不暂辞朱元璋回乡里居丧。但每逢军机大事,朱元璋或登门造访,共商对策。或通过信使来传递帷幄之计,然后才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