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个强国争霸的战国时代,东周和西周这二个小国,还维持他们的一丝丝的命脉。这国虽是邻国,而且又是有共同祖先的亲戚,感情却一直不好。
有一年,东周种稻时最重要的水被西周堵住了,百姓们完全无法播种。苏代看到此种情况,于是便向东周王说道:“请交给我来代办吧!让我和西周谈判。”
苏代来到了西周,对西周王说道:
“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把水堵住,反而让东周大为高兴。因为今年东周种的不是稻米,而是小麦,如果西周想要困住东周,相反地,要让水大量地流人东周,使小麦无高地可种。这么一来,东周就会停止种麦而改种稻米,到时候将水堵住。如此反覆颠倒,东周的百姓五谷不收,人心惶惶,不就可以达到您的目的吗?”
结果西周王停止堵水的行动,苏代也由东周和西周双方获得了大量的礼金。在这里,苏代很明显地说了谎话,不但达到了他解除东周水量不足的交涉目的,而且获得了东西周双方的酬谢礼金,这可以说是最高明的做法。但是,一旦谎言被揭穿,结果会是怎样呢?《战国策》中没有记载,不过,恐怕是两国的关系比以前更加恶化吧?苏代本身也落到被西周憎恨的窘境,这倒是事实。说谎可以带来一时的成功,但一旦被揭穿,多半会招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做为中间人,某种程度的说谎是很难避免的,这是古今不变的真理,就如上面提到的苏代的故事一样。中间人的谎言,就某种意义来说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说话的技巧。如果太离谱了,就难免有悲惨的结局。不过,在特定的环境里,这种不择手段的谎言,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为之称道。这其中的道理,请先好好品读下面的两则故事,自然就会明白。.
其一是开国皇帝陈霸先爱才留周文育:
周文育是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手下的一员勇将,他自幼身强力壮,8岁时,在群意之中属他游泳游得最远,弹跳跳得也最高。寿昌戌立周荟见而爱之,将周文育收为养子。
梁武帝大同牢间,周文育与杜僧明等人,被广州南江督护卢安兴所启用,随从卢安兴镇压西广地区的少数民族。卢安兴死后,杜僧明、周文育等人又依附于其子卢子雄。当时,交州土豪李贲起兵汉叛朝廷,交州刺史萧谘逃到广州。朝廷要求卢子雄等人前去剿灭李贲,卢子雄认为,目前正值春季,交州的瘴疠之气正盛,此时进兵不利,请求到秋季再进兵。朝廷不准,萧谘也一再催逼,卢子雄只得率军前往。军队一进州,大部分士兵染病而死,活着的人也纷纷逃散。卢子雄的军队一下子垮了,只得退兵。而萧谘军人却诬蔑卢子雄与贼人勾结,将其在广州处死。于是,周文育便与杜僧明等率众结盟,推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为主,进攻广州,为卢子雄招仇。当时陈霸先正在广东的肇庆,他听说周文育等人攻打广州,便带兵将他们平定下来,并生擒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陈霸先对周文育、杜僧明的忠诚勇武十分喜爱,没有杀他们,而是将他们放了。
周文育被释放后,就在监州王劢手下任长流参军,深得王劢的重用。后为王劢任满离职,周文育决定同他一起北上回京。二人行至大庚岭时,碰到一个算卦的。算卦的看了君周育,说:“壮士相貌,乃贵中有贱,贱中有贵。贵贱之别,全在壮士一念之差耳。”
周文育对卜卦者说:“我是个粗人,还请先生明示。”
算卦先生说:“君如今可南可北,如果北上,最高只能作上县令,此为贱途。如果南下,则可致公侯之位。”
周文育对卜者的话根本不信,他说:“我只要有足够的钱花就可以了,谁还指望作什么公侯!”
“你马上就有一笔意外之财送上门来,价值2000两。我的卦准不准,你不久便知。”先生说完,飘然而去。
当今晚上,周文育与王劢住进了一家客店。店里已经住进了一些人,大都是一些行脚赶路的临时过客。不一会儿,有一个客商也来投宿,安顿好之后,便主动要求与周文育赌钱。周文育因闲着没事,便答应了,没想到他的手气如此好,一晚上赢了一大堆白银。他数了数,是有2000两。他忽然想起了白天的事,认为卜者的卦果然灵验,天意不可违。于是,第二天早上,周文育便辞别了王劢,返回广州。当他回到广州时,陈霸先早已命人去路上恭候迎接,对他厚加赏赐,并提拔他作自己的部将。
我们有理由相信,算卦者、商人都是陈霸先派人假扮的,目的是留住周文育。否则,怎么会那么巧碰上算卦的?算卦的怎么会连周文育要得多少银两,都算得那么准?怎么那么巧,当晚会有商人与他赌博,输银不多不少正2000两,这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吗?
其二是国宝失窃谎言擒贼
博物馆被盗了!几件镇馆的宝物都不翼而飞。警察勘探的结果认为,这绝不是一个人所为,而且必定是行家。破坏保安系统、开保险锁、车子接应等,至少要四五个人才行。但是,却没有一些破案线索。
政府开始悬赏,博物馆的馆长也接受了电视访问。
他颤抖着说:
“13件物品全都是精品,尤其是那个翠玉戒指,更举世无双,爱珠宝的人,千万不能收藏,迟早会被发现的!”他瞪大了眼睛说:“因为那戒指太好了,什么人都一眼就看得出,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电视采访播出后,没多久就破了案。
一群窃贼虽然计划周详,没留下任何线索,却因为内部不和,两派开业,而被发现。
受伤的窃贼,躺在床上吐露了实情:
“当时由我和另外一个人进去,我们只偷了12幅画,没有拿什么翠玉戒指,可是外面的几个人不信,非要我们把戒指交出来,后来连我的朋友都认为我独吞了。”他大声喊着:“我没有拿!我没有拿!你们要相信我!”
“我相信他!”博物馆的馆长在验收12幅画之后,笑道:“感谢上帝,12幅画完整无缺地回来了。至于翠玉戒指,唉!我们馆里几曾有过翠玉戒指啊!是我一时糊涂,乱说的!”
总结: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为官从商,我们都要真诚守信,因为这是维系社会和平发展的纽带。不过,在特定的环境,善意的谎言,却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5、假戏真做是强者的谎言
弱者立于穷地时迫不得已使用谎言还情有可原,但强者对弱者所使用的谎言则是恶意欺骗。他们常常动用手腕,假戏真做,也可以达到欺人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大志者,一般都不甘心长期寄人篱下,总要千方百计寻觅自己的发展空间,于是聚众起事者有之,率兵为叛者有之,以计作上者有之,弑主自立者有之……
北魏末年的高欢,原为尔朱荣属将,心怀自立之志,以诈计瞒过尔朱兆,为自己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河北地区聚集起了自己的力量。他欲消灭尔朱氏,把握北魏政权,演出了一场兴兵讨逆的人间悲壮之剧。
在公元530年,高欢以抚慰六镇降人为由,将北魏六镇起义的余众收为自己的部队,发展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又以并州、肆州频频饥荒为由,要求带领部队到太行山以东地区寻谷就食,借机脱离了当时掌握北魏朝政的尔朱兆的控制。
第二年,高欢带领人马来到信都,驻守此地的高乾,封隆之开城归顺。于是,冀州遂被高欢占有。这时北魏朝廷又起变化。尔朱氏废掉皇帝元晔,另立节闵帝元恭。为了羁縻高欢,尔朱氏又封他为渤海王,征其入朝。高欢识破此计,辞封不入朝。朝廷又加授高欢为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高欢有了名号,又有军队,势力更强。
当高欢占领了冀州之后,就一方面招降纳叛,养士修兵。另一方面又严明军纪,禁止侵掠百姓,以收当地民心,逐渐站稳了脚跟。一切准备就绪后,高欢便开始琢磨如何将军心鼓动起来,讨伐掌握朝政的尔朱氏。
一天,高欢召集全军将士,传达了朝廷的一份诏书,诏书说,让高欢送一部分六镇人给尔朱氏作为亲兵。众人皆知尔朱氏暴虐,一时议论纷纷,怨声四起。然而,这封诏书是高欢假造的,目的就是为激起众人的怨恨。
又过了几天,高欢又伪造了尔朱兆的一个命令,让高欢出一万人随军征讨山西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然而,高欢一面假装迫不得已的样子,派出一万人,一面又暗使亲信孙腾,尉景等人出面挽留,就这样,一连反复几次,这一万人迟迟不能动身。眼看将军要超过命令规定的日期了,高欢便装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流着眼泪,一直将这一万人送到郊外。分别的时候,士兵们皆悲号,一时哭声恸地。
高欢见众人的情绪已被煽动起来,便众人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流落他乡之人,咱们同命相连,亲如一家,我真舍不得你们。无奈这是上边征发,我只好忍痛答应。现在,你们上前线打仗是死,耽误了这军期也是死,给尔朱氏作亲兵还是死。怎么办呢?”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只有造反了。”
高欢说:“造反倒是个应急之计,只是需要一个好的领头的。”
众人一致推举高欢。
高欢乘机说:“你们这些人,平时散漫惯了,又都互为乡里,很难加以管束。想当初,领导你们起事的葛荣,部队号称百万,但无刑法,无纪律,最终还不是兵败被杀?现在你们推我为首,’我得有异于葛荣,为你们立几条规矩,你们可愿意遵守?”
众人说:“愿听将号令!”
高欢说:“好!第一,不得欺侮中原汉人。第二,不得违犯军令。第三,生死都听我的命令。如果你们做不到,我就不能带领你们起事。以免遭葛荣那样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
众人全部跪在地上,表示愿意一切都听从高欢的。这样,高欢便拉起一支队伍,打出了讨贼拯时的旗号,起兵征讨尔朱氏。后来,终于打败了尔朱氏,掌握了朝中大权,建立了东魏。
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支军队要有士气。高欢激励士兵讨逆,颇类于秦未的陈胜吴广。想当初,陈胜、吴广领着数百士兵在大泽乡遇雨,耽误了日期,被逼起义。然而,高欢与陈胜吴广又有着根本的区别。陈胜、吴广所面临的戍边是死,失期亦死的环境是客观存在。而高欢所渲染的一切环境乃是人为地营造的,前者是真情实景,后者是一手炮制。然而都达了鼓动人心的效果。戏演得好了,同样可以取逼真之效。
看来,动用手腕,假戏真作,也可以达到欺人的目的。
然而,弱者立于穷地时迫不得已,使用谎言还可以接受,但强者对他的对手弱者所使用的谎言,则令人印象恶劣。现在下面要说的这个,张仪“商于六百里”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恶意欺骗样本。
这是发生在张仪做了秦的宰相之后的一件事。当时,秦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于是就对韩、赵、魏等中原诸国施加压力。对秦而言,东方雄国——齐的存在才是他的眼中钉,当时的齐已经和南方楚国缔结同盟,对秦的未来霸业发展是一大障碍。要想打败齐国,首先必须打破齐和楚的同盟关系,宰相张仪以亲自担当起这个重任,向楚国出发。
那时正是楚怀王在位的时代。楚怀王接到张仪来访的通报,于是亲自前往张仪的住处迎接。楚怀王早已知道张仪依仗着强国秦的威势有恃无恐,所以他招待张仪更是不敢马虎,极端谦卑恭敬。
“敝国位处僻远蛮荒之地,您不辞劳苦来到此地,有何重要的指教?”
“奉我秦王之令,只要贵国拒绝和齐的闭关之约,秦愿奉献商于地方六百里之地给贵国。”
张仪的这个请求,真是出乎楚怀王意料之外。他原本疑神疑鬼,以为拥有策士之名的秦宰相张仪,特地造访楚国必定会,拿出无理的要求为难他,没想到是要送土地给他。
楚怀王欣然接受了张仪的请求。
楚怀王确实是一位庸君,后来著有《楚辞》的忠臣屈原,当时就因劝他勿听信谗言而被疏远,他真是一位不辩忠奸的国君。
当时的楚国,除了屈原这样傲骨爱国的人外,就属陈轸了。他原本仕于秦,因和张仪争宠失败,在张仪被拔擢为宰相时,逃到楚国。因此他深知张仪的为人,一眼就看出他的承诺是不可靠的。
当群臣争相赞美怀王的决定时,只有他一个人提出了强硬的反对意见。
“依靠臣的看法,不得商于之地,齐秦必合。齐秦一合则后患必至。”
对于楚怀王的见解,陈轸说明了他的理由:
“秦之所以重视楚,这是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无非是想以楚为后盾去对抗齐国。若和齐国断绝国交,楚必孤立,秦国断没有理由对于一个孤立无援之国,给予他六百里四方的商于之地。张仪一回到秦,必定不承认和王您的约定,届时,一旦楚和齐断绝邦交,秦必定令借题发挥,佯装另一种姿态。齐秦两国联合攻打楚国是极为明显之事。
所以,依臣之见,不如表面上佯装和齐国断交,再派人去监视张仪才是上策。等到从秦国获得工作之后,再完全齐断交也不迟,也就是说,在得到秦国的土地之前,避免和齐国实质上的断交,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陈轸的进言,从后来事态的进展上看,的确是命中要点。
然而,怀王却听不进去,急着就和齐国断交了,且只派一位随行将军和张仪回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非常谨慎小心,他又玩弄了一次他的计策。他假装松掉马绠从马车上摔下来,以此为借口有三个月没有出仕朝廷,欲使齐楚断交已成定局之后,再对楚的承诺爽约。
中了张仪计策的楚怀王,不疑有他,还特意派遣勇士到齐国叫骂齐王,让他了解断交决不是随便说说的谎言。齐也不甘示弱,立刻抗取报复措施,和秦联合。陈轸所担心的秦齐联合终于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