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伪装的哲学
1217800000017

第17章 树立威信6

孙权听说有人对周泰不服气,就想应当让别人了解周泰。于是特意安排去濡须进行巡视,借给大家庆功为由,摆上酒宴,召见所有周泰部下的将领,让大家开怀畅饮。

酒宴中间,孙权来到周泰面前,向他敬酒,一连敬酒数杯。周泰喝了很多酒,觉得全身躁热,但碍于礼节,不好解衣凉快。

这时,孙权上前主动劝周泰脱衣凉快凉快,并帮周泰解衣扣。

周泰一向对孙权恭敬,见孙权询问自己身上的伤疤,就细细解答在历次战斗中是如何负伤的。整个谈话,在座的人都听到了,也了解了周泰的功绩。

孙权询问完伤疤后,一面让他穿上衣服,一面感慨地说:“你是有功之臣啊!”随后命人授给周泰一个御用伞盖。酒宴欢快地一直进行到晚上。

从此以后,朱然、徐盛等人对周泰才真正服气了,矛盾也就消除了。

总结:孙权为了使不服气周泰的将领们了解周泰的作战功勋,精心安排了宴会上当众询问周泰身上伤疤的一幕戏,给周泰创造了一次自述战功的机会。孙权这个“旁敲侧击”的计策通过轻松的酒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树立了周泰的威望,也向其他人暗示了自己敬重英才、用人得当的品格。

2、必须让部属意识到的上下级关系

平易近人的管理者大多受欢迎,但是,近之则不逊。因此,要有意识地偶尔制造出夸奖或者责备他的机会,让他知道,你才是支配者。

最近,我们时常听到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堕落的消息。确实,有些部属并不把自己的上司放在眼里,有的子女对自己的双亲不孝。这种种事件,时有所闻。为何他们一点都不尊重、不服从权威呢?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得看看上司,或父母亲的态度,我们有时候也感觉到,上司或双亲方面,也得负一部分的责任,不能完全责怪于部属或子女。

让对方意识到上下关系,有好几种方法。最笨拙的方法是,过分地仗着自己的权力,而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对部属说话时,一开口便说:“傻瓜,你这个人……”或命令部属做私人的事,如此命令的一方和被命令者的立场,在每一个机会里都要明显的表示,让部属了解。但这种方法,只是一时性的有效而已,因为部属的心会逐渐的离开上司。倘若大部分的部属都起了反感,而群起反抗的话,那么上司的宝座就保不住了。

相反的,另一方面,否定自己的权威,徒然地讨好部属的上司,也是时有耳闻。这种上司的用意,就是要表现出我一点都不重视上下关系,好像是很开化的人。当部属有何意见提出时,也尽量接纳,目的是要让部属发挥工作热情。若要部属发挥工作欲,则须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有自主性、自动性。其实,这种上司也是最重视上下关系的人。

由上述可见,上司的作法和态度,每人不尽相同。不过,一般说来,上司往往不管部属做了什么,总会找一些缺点来责骂一番。也有些上司,不管部属做得好或坏,多多少少都称赞一些,如此的作法、评价,往往不能令对方心服口服。也可以说没有评价基准,因此,部属就逐渐地不服从上司。有的过分采取畏缩的态度,有的就和上司亲近,好像朋友一般。

能够充分领导部属的能干的上司,他们就有适当的评价基准。该赞扬,该指责,都分得很清楚。所以,若是要把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在无意识中加强的话。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有适当的评价才好。

因此,能干的上司,偶尔就会命令部属,做一些超乎他们能力的事。这样的安排,是上司故意制造责备部属的机会。若是部属特别卖力地把工作完成时,就要特别的夸奖他。譬如,用手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做得很好。”这种作法与其说要提高部属的工作意欲,不如说是要强化支配与被支配间的关系意识,这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有些子女,不太听从双亲的话,因而使双亲摇头叹息。而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双亲虽口口声声要子女学习,用功地力求上游,但当子女拿着进步的成绩单回来时,双亲看了,仍然是那种不在乎的神情,一句夸奖或鼓励的话都没有,使子女感到很不舒服。

先秦法家商鞅说过:“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力。”在他看来,力、强、威、德是循环往复的。唐宣宗是个有威严的皇帝,其威竟令下臣在冬季里汗流浃背。

他的威严来源于何处呢?

唐宣宗晚年颁布诏令,命令各州刺史不得调到其他州做官,凡调动者,必须先到京师长安朝见皇帝,由皇帝当面考察其是否胜任政务,然后再委任官职,这一项规定遂成定制。

宣宗新委任官员,都要叮嘱其要忠于职守,慈善为官。

新任建州刺史于延陵临上任前入朝向唐宣宗谢恩辞行,宣宗说:“建州距离京师有多远?”于延陵回答说:“八千里。”唐宣宗说:“你到建州后为政的善恶,朕都知道,不要以为距离朝廷太远就胡做非为!万里之遥就像在台阶之前一样,你知道吗?”于延陵被吓得惊恐失措,应对错乱,唐宣宗抚慰他并让他出宫。

定下此制度后,宣宗希望大臣严格执行。宰相令狐绚曾经将其故旧迁任邻州刺吏,未到京师就顺路赶到任所上任。唐宣宗见到这位刺吏所上的谢恩表文,就其不到京师朝见皇帝一事询问令狐绚,令狐绚回答说:“因为所迁州治任所较近,所以没来长安,以省去迎送的礼节。”唐宣宗说:“朕以天下各州刺史大多用非其人,成为百姓的蠹害,所以想一一朝见,当面询问他们上任后的施政方略,以知道他们的优劣,便于对他们进行升降黜陟。然而,我的诏令既然已经颁布,你却废弃搁置不用,看来宰相有权也真是可畏!”

令狐绚怕皇帝以无视圣旨而怪罪自己,吓得浑身发抖。当时天气很寒冷,令狐绚竟至汗流浃背,连几层衣服都湿透了。

唐宣宗临朝听政,从来无倦意。每次宰相奏对政事,近旁设有一个人站立,其威严的神态令人不敢仰视。令狐绚曾对人说:“我当了十年宰相,操掌政柄,最得皇上的恩遇,但每次与皇上奏对政事,没有不汗流沾衣的!”

每次在宰相奏事完毕后,宣宗忽然会怡然放松地说:“我们可以谈些闲话了!”接下来就问宰相们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凡琐絮之事无所不谈。

唐宣宗聪明细政,沉着果断,用法不徇私情,能虚心纳谏,从触目流,不轻易将官位赏人,谦恭谨慎,生活节俭,爱护百姓的财物,所以,在唐宣宗统治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有人对他思念歌咏,称唐宣为小太宗。

唐宣宗因各州刺史大多“用非其人”,有的甚至成为百姓的祸害,因而立下了刺史调任,须首先进宫,由皇帝亲自考察,看其能否胜任政务这样一种制度,希望部下严格执行。宰相令狐绚故旧迁临任刺史未进京朝见皇帝之事,宣宗认为这是对皇帝颁布诏令的轻视。“宰相有权也真可畏!”一句话,示意令狐绚,这种作法是无视皇帝权威的行为。

此后,宰相们对国家大事,再不敢私做主张。

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同是权威,立威之途各异。

商纣王暴虐,对臣下动辄截肢、剖腹、炮烙,此为以酷立威。三国吴皓,滥杀大臣,生杀任性,此为以杀立威。唐宣宗严格执行刺史能力考察制,对他们亲自考察,根据他们的优劣决定升降,此为以严明立威。

总结:凡是权威都可畏,但有的权威令人畏而不服。只有令人畏而心服的权威才可长久维持。

3、部下需要你的理解和尊重

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用人的远见。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你的存在价值和水平是靠调动众多人的行动来实现的。否则,你只是光杆司令。

人才竞争,常常会使人在能力与待遇的天平前斤斤计较。

这也不足为怪,在封建社会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传统体制下,士人拿能力向统治者换饭吃,自然想得到一个公平的结果。

不过,以忍求尊,也是人的能力的体现,这是在人才竞争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忍人所不能忍,这是古往今来一个重要的识人标准。

魏文侯五十年,文侯卒,子武侯立。武侯即位不久,欲设置相国。吴起因自文侯起便镇守西河,声名甚大,自恃功高,以为能当上相国。不料,魏武侯却拜田文为相国,吴起很不服气。有一次,吴起见到田文,想同田文比功评理,便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知其来意,随口答道:“可以。”吴起理直气壮地道:“统率三军,使土卒舍身忘死,勇往直前,敌国不敢谋魏,您和我相比,谁高明一些呢?”田文非常谦逊地答道:“我不如您。”吴起接着问道:“管理文武百官,使万民亲附,仓储钱粮充实,你和我相比谁强?”田文照样答道:“我不如您。

”吴起继续问道:“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韩国和赵国归附于魏,您和我相比谁高明?”田文依旧答道:“我不如您。”讲到这里,吴起不服气地质问田文:“这三者您都处下风,但却为相,官位凌驾于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不慌不忙地反问道:“武侯年少即位,国内尚不安定,大臣们还未俯首听命,百姓也未信服崇拜,当此之际,请您考虑,是把军国大事托付给您好呢?还是托付给我好呢?”吴起见田文态度谦和,不急不恼,心中的不平之气早已减了一半,又回想起平日田文的功劳及为相后的所做所为,认为田文的确是相才,便服气地对田文道:“还是把军国大事托付给您好。”田文此时才正面回答吴起道:“这就是我的职位处在您上面的原因啊!”听了此话,吴起十分自愧,认为才能不如田文,便公开向田文道歉服输,两人言归于好,同心携力,共同辅佐魏文侯,遂使魏国称雄于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