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不知道这些,你就囧了9:皇帝家的那些爆笑事儿
12142400000026

第26章 “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秘密立储制度

从清朝的雍正帝开始,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背后,就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皇帝确立的储君不再公开宣布,而是藏在匾的背后,待皇帝去世后才能取出公布。这一秘密立储制度,改变了清朝自建国以来,皇子和宗族们争夺皇位的你死我活的局面。

一个皇位,多少血泪

清朝统治者最头痛的问题,当属如何确立继承人。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死后,他生前宠幸的大妃阿巴亥向儿子们宣布他的遗命:“由多尔衮即位,代善辅政。”可是,四大贝勒(努尔哈赤年纪最大的四个儿子)根本不听。他们认为,按照祖宗的制度和努尔哈赤生前的意思,应该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才对。何况,当时多尔衮只有十二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四大贝勒已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其中,皇太极又野心勃勃,早就想借皇位实现自己平复中原的理想,怎能因为这一句没有其他见证人的遗命,便将皇位拱手送与他人呢?

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时还都年轻。最大的阿济格只有十九岁,最小的多铎只有十岁。虽然还没有什么功劳,但阿济格和多尔衮已经成为了旗主。四大贝勒担心,如果将来三个小弟弟羽翼丰满,在阿巴亥的号召下团结起来争夺皇位的话,势必会造成极大的威胁。于是,他们逼迫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面对哥哥们的威胁,多尔衮兄弟三人没有任何办法。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哥哥们用弓弦绞死。这场皇位之争,让十几岁的多尔衮兄弟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母亲。

皇太极去世后,皇位之争再度上演。两黄旗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两白旗拥立多尔衮。关键时刻,传来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使明朝灭亡的消息,这对于满族人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在德高望重的大臣调解下,豪格和多尔衮谁也不称帝,而是拥立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就是顺治帝。由于福临只有六岁,又经过一番斗争之后,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

等到顺治帝去世,大臣们依然为谁做继承人争执不休。皇族倾向拥立第二个皇子福全,而孝庄太后力挺第三个皇子玄烨,理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不可能夭折,这一理由也得到了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在各方利益博弈下,八岁的玄烨登上了帝位。

难免争端

康熙帝看到了以往皇位继承的弊端,于是力求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继承制度,来保障政权平稳过渡。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对历史上的嫡长子继承制情有独钟。何况,他即位后又遇上三藩之乱,几次想御驾亲征,又担心朝中空虚。这使他下决心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康熙帝宣布将两岁的嫡子胤 立为皇太子。胤 在嫡子中原本排行第二,但哥哥早夭,所以按位序排在了第一位。同年十二月,清朝第一次立储大典举行,康熙帝昭告天下:“将胤 立为皇太子,居东宫,来传承基业,维系人心。”

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过早立皇太子,实际上相当于为其他皇子树立了一个攻击的目标。太子和诸皇子成年后,朝廷内很快形成了太子党和反太子党。太子党想方设法为太子树立威望,而反太子党则千方百计地找出太子的过失,并在康熙帝面前百般中伤。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康熙帝御驾亲征平定西北地区准噶尔贵族的叛乱,途中生病,便令皇太子和皇三子骑马前去迎接。太子到了行宫,看到父亲消瘦,竟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也没有慰问康熙帝。康熙帝为此很愤怒,认为太子没有忠君爱父的思想,便打发他先回北京。十六岁的太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父亲对他已经产生了不满情绪,但康熙帝心里已经认为太子不堪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出巡途中,众皇子又开始在他面前说太子的种种不是,比如暴戾不仁,随便殴打藩王、大臣和士兵;比如偷偷截留蒙古贡品;比如放纵奶妈的丈夫敲诈勒索部下等等。有些是皇子们编造的,但康熙帝仍旧深信不疑。他并不仅仅气恼太子不仁,而是太子越俎代庖,侵犯了自己的权威。这是康熙帝最忌讳的。

当时,皇十八子得了急病,康熙帝心里非常担忧。但太子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关心,康熙帝非常气愤,责备太子道:“你是他的亲哥哥,却一点友爱之心都没有!”太子居然也怒气冲冲地和他顶嘴,让康熙帝无法接受。他联想起平时皇子、大臣们述说的太子的过错,不禁怒火中烧。

回宫后,康熙帝即召集群臣,当众公布太子的罪状,宣布废掉太子。这次康熙帝又失策了,废掉皇太子后,其他皇子不仅没有收敛自己争夺王位的行为,反而看到了希望,开始积极活动。被废黜的太子也不甘心,还在寻找复立的机会。这样,已经成年的十二位皇子中,有九位对皇位虎视眈眈,史称“九子夺嫡”。这九位皇子拉帮结派,形成了五个朋党。其中比较有实力的是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康熙帝在废掉太子后非常后悔,不久又宣布再度立胤 为太子。但太子长时间养成的骄横放纵的性格无法改掉,康熙帝难以忍受他的所作所为,第二次将他废黜。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王位争夺战中,四阿哥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即位成为雍正帝。但他的即位过程并不明朗,让后人产生了种种想象,各种流言蜚语在他即位初期非常不利于他的统治。

秘密立储

雍正帝即位后,思来想去,决定实行“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他召集群臣,宣布了一个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的儿子们还都幼小,确立储君一事必须要谨慎,这个时候按理不应确定。但先帝将国家托付给我,我不能不早作打算。现在,我将储君的姓名亲笔写下,密封在匣内,放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即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后,以防不测……”通过这个方式,雍正帝向大臣们表示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立储,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开启,当众宣布新皇帝。他希望这个制度能够杜绝皇子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雍正帝的儿子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争斗。皇四子弘历以前就备受康熙帝宠爱,雍正帝对他也颇为看好。虽然没有公布,但大家都认为弘历是事实上的皇储。后来,皇三子弘时不服气,要与弘历争位,却被雍正帝打压下去。雍正帝去世前,又赐死弘时,为弘历的顺利即位扫清了障碍。

从理论上说,秘密立储制度因为没有宣布皇位继承人,所以所有皇子基本上都有机会。为了争取成为继承人,他们会努力用帝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出一个德才兼备、勤政爱民的形象,以使父皇青睐自己。但皇子之间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避免了公开的血腥争斗。最大的收获,是避免了储权对皇权的威胁。不过,有实力有野心的皇子依然会结党营私,提前拉拢一批效忠于自己的大臣,这是难以回避的。更有甚者,如果有野心的皇子处心积虑地隐瞒自己性格的缺点,还收买皇帝身边的近臣为自己美言的话,皇帝也可能因为难以分辨真假而被骗过。

秘密立储制度确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四朝皇帝都通过这个制度登上了皇位。同治帝与光绪帝均无子,大权又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这项制度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道光帝两子争位

自从有了秘密立储制度,皇位争夺战不再血腥,而变得更有智谋。道光帝是清朝最后一个立储的皇帝。他的两个儿子在争位的过程中,拼的就是计策。

道光帝共有九个儿子,但三个早夭。等到了考虑立储的时候,有实力参与竞争的只有两个人,即十四岁的奕 和十三岁的奕。这两人条件极为相似。奕 的母亲是孝全成皇后,可惜在他十岁时就去世了。奕 的母亲是静贵妃,非常得宠,曾总管六宫。奕 和奕 还一起读书习武,并共同研究出二十八式枪法和十八式刀法。皇后去世后,静贵妃负责抚养奕,使得奕 和奕 如同一母同胞,关系亲密异常。兄弟俩相比,奕 年长,更加仁厚;奕 天资聪颖,招人喜爱。道光帝一时也难以决断。兄弟俩则在各自师傅的指导下,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储位争夺战。

适逢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猎,皇子们都使尽浑身解数,在道光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校猎结束后,道光帝查看皇子们的战绩。奕由于一心想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娴熟的武艺,所以猎物最多。而奕竟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帝很奇怪,便问奕怎么回事。奕说:“现在正是春天,是鸟兽繁衍的季节。我不忍心伤害它们,以免干扰上天的节律。我也不想用自己骑马射箭的技艺去和弟弟们争夺。”听了这番话后,道光帝龙颜大悦,称赞道:“这真是做帝王的人说的话啊!”这件事让道光帝对奕的好感大大增加。

野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道光帝晚年病弱,召见两位皇子,想确定继承人。两位皇子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奕的师傅对他说:“如果皇上有所问,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想让道光帝再次认识奕的才华。而奕的师傅则说:“如果说起时政,您可能赶不上六爷(即奕)。不过,如果皇上说自己年老多病,不久于人世,您只要跪在地上流泪不止就好了。”道光帝召见时,两位皇子果然按照自己师傅教的那样去做。而道光帝果然也被奕的“孺慕之诚”打动,连仁孝。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显然敌不过奕。道光帝去世后,奕名正言顺地即位,成为清朝第九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