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拓荒者:侯德榜的故事
12140200000008

第8章 “追到底”的精神

范旭东听说蒸氨塔出了毛病,很是担心,急匆匆地来到了现场。

只见几个人扛着梯子,搭到了蒸氨塔上,侯德榜对他身边的几个技师说:“跟我来,追到底,我一定要查它个水落石出!”“追到底”,这是侯德榜在遇到技术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侯德榜在化工界取得了一项项显著的成绩。

范旭东微笑着点了点头,对身边的美国朋友说:“侯先生的精神真令人感动,有这样的总工程师,我想碱厂的正常运转指日可待了!”

那个美国人则竖起大拇指说:“侯先生真令人佩服。”

侯德榜命技师们把大气孔都打开,他自己也爬上了梯子去打开大气孔,当打开一个气孔时,一股热气从气孔中向侯德榜迎面扑来,热气中夹杂着刺鼻的氨气味,呛得他差一点从梯子上掉下来。热气散尽后,他发现塔里的溢流管道里外到处是白色的固体物质,溢流管已经被堵得严严实实了。他明白了,就是这些白色固体,堵得上面的液体下不去,下面的气体上不来,整个塔便因流动的气体受阻而抖动起来。

他用工具取下一块滚烫的白色固体,下了梯子,准备到实验室去化验一下。

经化验得知这种白色固体是硫酸钙沉淀物。出现这种沉淀的原因是原料中的硫酸铵液体的浓度过大了,它与石灰液体相遇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钙,同时又由于进料很快,未能使固体的硫酸钙及时地排出去,这就是造成管道堵塞的原因。

根据化验的结果,减少了硫酸铵液体的浓度,调整了进料速度后,蒸氨塔就不再抖动了。第一个困难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难题又出现了。

一天傍晚,侯总工程师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看看正在生病的长子虞篪。前几天,家乡来人捎信说,长子生病,那时,正在安装蒸氨塔,他走不开。本来蒸氨塔在试验并修好以后,他可以回家看看儿子了,他以为厂里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于是收拾好东西,推开门正准备走,不料煅烧车间的一个工人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急忙地说:“侯博士,出问题了,快去看看吧!”

“什么?”

“干燥锅不转了!”

听到这里,侯德榜二话没说,放下提包,就往煅烧车间跑去。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车间,只见几个技师正在围着煅烧炉商量处理办法。他们见侯德榜来了,立即向他详细地报告了问题出现的经过,他断定这是炉子结疤造成的。于是他捡起一根玉米棒子粗细的大铁杆,朝炉子的结疤处不断用力地捅去,不一会儿,旁边的人看见他的脸上已经渗出了豆大的汗珠,身上的衬衣也被汗水湿透了,没过多长时间,他已经精疲力竭了。

放下铁杆,经过一个技师的提醒,他恍然大悟,单凭力气怎么能解决技术问题,况且他只是一介书生,他后悔自己不该鲁莽从事,并且以此教育周围的同事们:“技术上的问题,要慎重考虑再动手。”

于是,他带领几个技师,连夜去实验室。经过几天几夜的分析和反复的试验,他们终于得出结论:结疤的原因是重碱的水分太高。于是降低了重碱的水分后试验,果然,结疤问题解决了。他们赶快回到车间,把降低了水分的重碱投入使用,此后,煅烧锅再没有出现结疤现象。

问题解决了,侯德榜与他的美国朋友又一次高兴得拥抱在一起。本来,在结疤问题出现后他的美国朋友觉得碱厂未投入使用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对“永利”的成功已经失去了信心,并打算辞职回国。但当他看到侯德榜的那双由于熬夜已经布满血丝的眼睛,那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干劲,他又有了信心,从此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结疤问题解决后,他终于抽出一点空余时间回家,他太想看看正在生病的儿子。他回家后,看到儿子已经康复,自然很高兴,但他未敢久留,又匆匆地返回工厂。

为了能把永利碱厂建成功,他把全身心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上。为了弄清一个故障出现的原因,他常常一连几夜在实验室里不眠不休地做试验,桌旁边总是放一杯牛奶和几块面包。喝牛奶、吃面包的习惯是他在美国生活期间养成的,这本是美国人早餐中最常吃的食品,由于简单而省时,所以侯德榜常把牛奶面包作为他中餐和晚餐的食物。每当工作到深夜肚子饥饿时,他常常眼睛盯着试管和实验数据,喝几口牛奶、吃几片面包后又继续工作。

有时候,为了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他常常身先士卒,第一个下到灼热的石灰窑里,或是钻进满是油污的下水道里,在永利厂试车的过程中,工人们常常看到他衣服上被高温炉子烧坏的窟窿和满面的油渍污点。难怪范旭东这样称赞侯德榜:“奋不顾身,寝食于工厂。”

在一年多的试车过程中,侯德榜与他的助手们排除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临时故障,经历了数百次的修改和调试,这样,他们才渐渐地摸索到了苏尔维法的路子。

1924年8月13日,历尽万难的制碱生产线首次正式投产了!许多人聚集在出碱口。人们热切地企盼着中国碱的诞生。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出碱口的碱终于出来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雪白的碱,而是暗红色的,与卜内门的纯白的洋碱在质量上无法相比。

范旭东、侯德榜、陈调甫和他们的美国朋友,站在那里惊呆了。难道三四年的艰苦奋斗,投入160万元的巨资换来的就是这种暗红色的不合格的碱吗?范旭东该如何向等了几年的股东们交代呢,他们还能买“永利”的账吗?

现在,摆在永利厂面前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范旭东对侯德榜等人说:“目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知难而退,变卖一切设备、遣散所有工人,我们这些人各奔东西;另一条是知难而进,继续干下去,弄清红碱产生的原因。”

范旭东的话还未说完,侯德榜等人便不约而同地说:“继续下去,追到底,一定要弄清红碱产生的原因。就此而退,我们不甘心!”

侯德榜接着说:“我们的产品不是生产出来了吗?既然产品是碱,不是别的,我们就应该有信心。我想红碱产生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某个环节中产生了铁锈,进入了产品中,碱才呈现红色。许许多多的关口,我们都闯过来了,最后一个关口难道就把我们吓倒了吗?”

一番话说得在场的同事们群情激昂,他们纷纷表示同意侯德榜的意见。范旭东看到这里,不由得热泪盈眶。有侯德榜等人的支持,他相信,最后的难关会闯过去的。

第二天,在全厂大会上,范旭东和侯德榜向全厂职工宣布了坚决与困难斗争到底的决心,并号召全厂工人共同努力,走出困境。

之后,侯德榜又率领几个技师走进实验室,开始检验红碱的成分。果不出侯德榜所料,结果证明确实是铁锈在作怪。但是,哪个环节会产生铁锈而进入产品中呢?他们继续挖掘根源。

他们先从分析原料人手:他们认为,在使用炼焦炉、粗氨水为原料时,其中含有的硫离子与器壁接触时在铁器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这层膜可以使铁器壁不被腐蚀,也就避免了氧化铁的生成。经过这样分析,得出了结论:只要在原料中加入适量的含硫离子的物质不就可以了吗?

在侯德榜等人的反复试验下,碱的颜色开始变白,正准备把试验的方法投入生产线中,然而,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1925年3月,水利碱厂的四台煅烧炉中的最后一台烧坏了。这时工厂也只好被迫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