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记得这么一首歌:“丁丁是个小画家,画只大马没尾巴……”
您肯定不希望您的宝宝也成为“小丁丁”,那您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观察能力。
测试宝宝的观察能力
①宝宝会指出他曾经路过或去过的街道或场所吗?
A。会 B。不会
②宝宝会对您换了一套衣服表示特别的关注吗?
A。会 B。不会
③您故意把宝宝的玩具藏起来几件,宝宝会发现他的玩具少了吗?
A。会 B。不会
④宝宝经常对新鲜的事物表示兴趣吗?
A。会 B。不会
⑤宝宝经常看的图片,如果色彩发生变化,比如平时看的黄香蕉变成了橙色的香蕉,他能觉察出来吗?
A。能 B。不能
⑥当环境里有异样声响时,宝宝会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吗?
A。会 B。不会
对于以上测试,如果宝宝有 4 个以上“A”,说明宝宝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于环境中比较明显的变化,宝宝能够很快地察觉并做出反应。否则,您就需要帮助宝宝提高他的观察能力了。
●相关提示 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养: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应鼓励孩子用多种知觉形式去观察。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差别。
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多提问题。
欣赏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地指导孩子进行观察。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游戏
(1)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一个奶粉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家长让孩子找出××。如果孩子做得好,家长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
“讲解”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事物的对应关系。
(2)细节观察找物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底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讲解”孩子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毛巾是否有突起及突起的形状来判断的,这样的外观判断是比较难的,不但需要孩子有大小的识别能力,还需要孩子有空间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把大的突起对应上大的物品。这样的游戏对孩子空间思维力、联想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槌和一个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胶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
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讲解”我们引导孩子先观察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轻重概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在游戏中通过观察产生高级思维,然后再通过切身体验来验证自己的结果,从而掌握思考的方式和方法。
(4)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讲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5)拼圆
自制“圆形拼图板”,拼图板中都是圆形,且这些圆形的大小、颜色都相同,均被分成了两块。区别在于:有的是沿中轴直线对半分;有的是“S”型曲线分成两半、有的是沿任意弦分成两半。把这些提前制好的两半图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出谁和谁是朋友。
“讲解”游戏之初只给孩子两个圆共 4 小块,让孩子一一配对。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理解图形大小的守恒性,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提高孩子对图形细节的观察能力。
(6)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
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老师做动作。
“讲解”通过儿歌引导孩子观察鸭子的外观特征,并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语言和动作的关系,增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模仿能力。
(7)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成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的观察。
“讲解”熟悉事物的整体性认知对于 1 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了,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他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或指出缺少了什么,更多的是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整体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告诉孩子一些事物整体性的概念。比如,给孩子穿鞋的时候,当给孩子穿上一只鞋的时候,我们就提示孩子:“怎么只有一只鞋呢,鞋有几只?有两只鞋,这还有一只?”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整体性。
除了用游戏的方式增强宝宝的观察能力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宝宝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比如您可以引导宝宝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事物:
经常提醒宝宝看看楼下花园的花有什么变化,观察相同事物的持续变化;
爸爸的车有没有什么地方被刮伤,观察细小的地方;
家里又添了什么新的电器,观察新事物;
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有什么不一样,对比观察相同事物的不同形态;
热水和凉水有什么不同,通过感知觉观察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知觉形式。
致家长的话
观察是智慧的第一扇门,帮助孩子开启这扇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