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
——美国第28任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我们是否总在为未来担忧,反倒忽视当下自己付出的努力?我们是否脑中总是一片嗡嗡声,有无数个自己在发表他们的见解?我们是否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感到震惊,拼命想要否定它,可它却越发清晰。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都已成为面具人,对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面貌。有时候我们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拒绝面对它。可是,即使是些不太善意的想法,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够直面它,它不会再那么可怕;当我们否认它、忽视它,只会为我们自己带来痛苦。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开发大脑的宇宙,让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坦率地直面自己。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识想象成一个在前厅有储藏室的大房子,在气候寒冷湿润的地区,这样的房子很常见。我们进屋时,可以把沾了泥的靴子和湿漉漉的衣服都暂时寄放在这里。其实,佛教中所谓的“定”,就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开辟这样一个储藏室,把我们对事物的第一反应,诸如执著地追逐之类都放在里面,从而使你的意识保持内在的纯净、清洁和安详。先要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环境,尽情地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为自己的优点而欣喜。然后,试着按下面步骤练习宇宙冥想。
第一步:放松,眼睛睁着闭着都行。关注你的身体,感觉你平静的呼吸。体察自己吸气、呼气时的身体感觉。在这种体察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第三者身份来感受自己的体察行为本身。
第二步:观察感知空间深处的各种意识客体,同时不要被它们沾染牵绊;不要去试图追寻胡萝卜,也不要去和那些弯树枝作斗争。就是简简单单地观察,不要被它们同化:不要把自己和意识中的这些内容视为一体,就当自己在看电影,不要走到电影屏幕里去。
第三步:任由各种经历和体验都来来去去,不要尝试去影响它们。这些意识客体一出现,各种喜欢、不喜欢的念头肯定会闪现;这些偏好其实也都是意识客体。任由它们发挥自己的天性好了,来来去去,然后无影无踪。
第四步:关注当下这个时刻。不要管过去,也不要管未来。抛开当下这个时刻和其他时刻的联结,紧随当下这个时刻,不要回想,也不做计划。没有沾染,没有对任何事物的追寻,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需要做,什么都不是。
第五步:体察各种意识客体之间的空隙,正是这些空隙能让你察知感知空间本身和它涵盖内容之间的差异。你可以有意识地思考一个特定的想法,比如,我现在在呼吸,然后观察一下在这个想法之前和之后都有哪些想法。你会惊讶地发现一些宁静的欢乐,一些还没有被用过的能力,以及一片富饶的空白空间。
第六步:体察感知空间的广阔属性,它是无边、平静、空白的,等待有意识客体出现在其中。感知空间广阔得足以容纳任何事物,它始终在那,始终值得依赖,永远不会被划过其间的各种意识客体所取代所影响。不要试图给这个感知空间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注定是错的,因为对感知空间的定义本身,也是感知空间漂浮的意识客体之一。你只需要感受它的存在,它在起作用,它揭示了无限,这就足够了。
第七步:在剩下的时间里,你可以自己动作轻柔地探索感知空间的各种性质;仅仅是探索、感受,不要下结论,不要赋予意识空间以概念。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个空间是不是本身就充满了光辉,看看它是不是本来就充满了微妙的同情心,还可以看看其间漂浮的各种意识客体能不能让它产生稍许的改变。
相关知识链接:理解力
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思考的能力。学习需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需要对学习材料作整体性的思考。个体应该培养自身的全局观点,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这是因为整体思考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果。
(2)洞察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要具有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的材料,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想象力、类比力。正如想象可以让知识插上翅膀一样,想象力可以让个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飞升,而类比力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同类事物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相异之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直觉力。直觉力是个体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有些东西是要靠直觉把握的,学习有时也要靠直觉,直觉力高低对学习效果好坏有时也起重要作用。
(5)解释力。即解释经验现象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观念进行逻辑推演的能力。学习需要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过程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东西,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判断一个人理解力高低的最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