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绝学大全集
12125900000010

第10章 功而不居

世界上无所谓美或丑,这些都是人们主观强加上的,没有美丑,也就无所谓好恶,看待世事就能更见其本质了。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④,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⑤,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⑦,是以不去。

注释

①斯:则、就的意思。恶:丑,与美相对。

②相:互相。

③相形: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

④音声:古人将合奏出的乐音称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称为“声”。

⑤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讲人伦,道家的圣人则任自然,主张“居静”、“不争”,张扬人的内在生命。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管束,一任人们凭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⑥作:创造,兴起。

⑦弗居:不自我夸耀有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精华点评

老子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由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和丑都只是一种感觉,亦实亦虚。事实上,它们“同出而异名”,可以相互转化,本就是同一种事物。如果美一旦有了世俗的标准,就难免失之偏颇,难免使某些定力差的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以致蒙蔽本心。

东施效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施的美成为人们公认的标准,因而,其他不符合这一标准的人为了靠拢这个标准,使用各种手段,甚至于矫揉造作、弄虚作假,哪里还有美可言?

事实上,万事万物本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只是因为人们执着于美、丑的概念,而矛盾的产生就是由概念到对立,再由对立到矛盾的过程。矛盾导致了一好一坏两种结果,而我们不肯接受坏的结果(如丑),只想接受好的结果(如美),所以才导致了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快和迷茫。而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中矛盾本就无处不在,因此,困惑和不快也就时常困扰着我们。

其实,无论好与不好,我们都要经历,即使你不想过,可谁又能阻止得了呢?结果只能是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和不快,所以,何不泰然处之,放下执着心、分别心,无所谓好坏,也就无所谓得失了。而即使自己有些成就,也不要过于张扬,放下“成就”这个名号,安之若素,而自己的成就本就是自己创造的,顺其自然也就不会离开自己,而自己摆脱了对概念的执着,心怀淡泊,内心也就更加自由,因此,我们看待生活、世事,就更能抓住它的本质。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谿③;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④;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⑤,复归于无极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⑦;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⑧。朴散则为器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⑩。

注释

①雄:比喻刚劲、强大。

②雌:比喻柔弱、谦下。

③谿(xī):通溪,溪谷、溪涧。

④式:标准,榜样,范式。

⑤忒:过失。

⑥无极:指永恒真理,宇宙之原初状态。

⑦谷:深谷,比喻胸怀广阔。

⑧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初状态。

⑨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⑩割:割裂,损害。

译文

深知雄强之道,却能安处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离身,回归婴儿般纯洁的状态。深知清明之德,却能安处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样;做天下的榜样,就能长保美德而无过失,回归宇宙之原初状态。深知荣耀之理,却能安处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朴归真。真朴的状态分散就成为具体的物,圣人依循这一原则,就能领袖群伦。因此,大手笔的制作,是不需要刻意雕琢和损害原材料的。

精华点评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纷纭扰攘。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处世原则。守雌,含有持静、处后之意,又有内收、凝敛、含藏之意。守雌不是退缩或者逃避,而是提醒人们以退守之道来保身处世。不过,老子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而是“为天下谿,为天下式,为天下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怀若谷、谦恭纳士、退一步天高地阔等等。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是在崇高的荣宠面前保持平静,但越是难做到,就越是要去做。“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强大,却安于处在不显耀的位置,才能强而不折,得以保全。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日渐壮大,清廷对此十分担心。咸丰皇帝曾仰天长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面对清廷的猜忌,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积极探寻保身进退之道。他深知水满则溢,日满则亏,月圆则缺,器满则倾,因此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国藩曾说:“一般人只看到身居高位的人处于花团锦簇之中,而没有看到他们正在荆棘、陷阱和沼泽之中,他们正处在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稍有不慎,就会遭遇杀身之祸。”当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太平天国的中心城市金陵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已在覆灭的边缘,而曾国藩的声威,正是如日中天。那么,如何在功成之际才能避祸呢?曾国藩认为应该首先劝说弟弟曾国荃将功劳推让一些,以减轻众人的嫉妒之心和清廷的猜忌之心。

其弟曾国荃久攻金陵不下,曾国藩便苦口婆心地劝他把打金陵的功劳让一些给李鸿章,同时也让李鸿章分担些风险。他说:“金陵城久攻不下,我的意思是奏上朝廷请求准许少荃(李鸿章)亲自带领开花炮队、洋枪队前来金城会同剿灭敌军。如果李军大功告成,则老弟承受其辛劳,而少荃坐享其名。既可以一同接受大奖赏,又可以暗中为自己培养大福。单独享受大功名乃是折福之道,和别人分享功名则是得福的途径。若李军到了,金陵仍攻不下来,则朝廷对我们的责难也可以少一些,我们的责任也可以稍微轻一些。”但碍于曾国藩的面子,李鸿章不愿与曾国荃抢功。虽然朝廷命令李鸿章迅速率军助攻金陵,而面对这个立大功的机会,李的部下也都跃跃欲试,但李鸿章都不为所动。

幸好,曾国荃不久后便攻下了金陵。但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却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他还一再声称,能成大功,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将同心协力,他们曾家兄弟全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更是多加美言。

然而,心高气傲的曾国荃却没有他大哥曾国藩的涵养,攻陷金陵的当天夜里就急忙上奏报捷。正如曾国藩一直所担忧的那样,满心以为会受到朝廷的褒奖的曾国荃,却挨了当头一棒。上谕严厉指责曾国荃说,就是因为你的疏忽,才让千余太平军突围。很明显,这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兄弟吹毛求疵。幸好此时有人将天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捆送大营,否则曾国荃便难下台了。

但是,清廷并未就此罢休,反而步步紧逼。几天后,清廷又追查天京金银的下落,“金陵陷于贼中十余年,外间传闻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着曾国藩将金陵城内金银下落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而且上谕中直接点了曾国荃的名,警告他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寥寥数语,却暗藏杀机:你曾氏兄弟如再不收敛,就别想“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自然品出了这话中的味道,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与清廷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和地位的关键。于是,他一面劝说曾国荃主动以身体不适为由,向朝廷奏请回原籍养病,一面裁减湘军,最终消除了朝廷的猜忌,从而保住了“勋名”。

曾国藩精通儒学,兼攻道、法,熟悉历代掌故,善用权术。在上面的事例中,他运用了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的策略,极其成功地使自己的功名得以保全。

凡善于韬光养晦之人,多能成就大业,且能功成身退、全身保命;而越是锋芒毕露、力压群雄者,越会被下嫉妒,被上猜疑,所以,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有所成就,不要居功自傲,而要像曾国藩那样,学会掩蔽自己的锋芒,这样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顺畅无阻。

原文

天之道具犹张弓与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②,损不足以奉有余③。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④,其不欲见贤。

注释

①天之道:自然界的规律、法则。

②人之道:人类社会的规律、法则。

③奉:供给,供奉。

④处:居。这里指自居有功。

译文

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拉开弓弦吗?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放松一些,拉得不够满就补充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人世的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削减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谁能削减有余的,来供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领悟了自然法则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这是他不想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精华点评

老子将天道比做拉弓射箭,太高了就放低一点,太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太满了就减损一点,拉得不够就补充一些。意在表明,自然大道有余而益谦,也就是说大道对满的、强的损之,对谦的、弱的益之,始终保持中和。

老子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意思是,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不居功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妙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修养。

《上甘岭》中英雄连长的原型张立春,是立过五次大功的战斗英雄。离开战场多年后,他那双拿枪的大手,却拿起了铁锤。有媒体曾经这样报道他:英雄不居功甘做修鞋匠。

1979年,组织上给曾在“文革”中入狱的张立春平了反,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张立春说:“我文化低,不适合做公职人员。给我办个营业执照,让我在街头修鞋吧。”谁能想到,一位超级战斗英雄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很多人都被张立春感动了。

张立春当年的战友,有的当上了局长、处长、科长,留在部队的战友则当上了团长、营长、师长……只有他在街头摆摊修鞋。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一点在张立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得知他的事迹后,赞扬道:“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张立春却说:“合上功劳簿,我就是普通劳动者!”朴实的话,道出了英难本色。张立春是一面镜子,中国人都应该拿他照照自己!

功,是事业成功的体现,是一个人对事业作出贡献的记录。所以,功是受人尊敬的。但是,为了取得功不去踏踏实实地干,而是和他人争抢,或用各种非常手段取得功名,都是对它的一种玷污。用非常手段即使取得功名,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崇拜尊敬你,换来的反倒是人们的鄙夷和唾骂,遭人记恨。争一时之功,换来的可能就是长时期的被人排挤和打压。而真正人格高尚的人从不居功,不彰显自己,而恰恰是这样谦逊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