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处世绝学大全集
12125900000001

第1章 虚静守中

“虚静”“守中”用广大的胸怀包容万象,以宁静钳制躁动。

原文

至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其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⑤。归根曰静,静曰复命⑥。复命曰常⑦,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王,王乃天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

注释

①至虚极,守静笃:都是指心灵虚无、静谧到极点的状态。虚、静,都是形容人的心灵澄净空明。极、笃,都是极端、极度意思。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的样子。

⑤根:根本,初始状态。

⑥命:本来状态,本性。

⑦常:恒久不改变。

⑧容:宽容。

⑨公:公正、公平。

⑩天:天道、自然。

1○没身不殆:终生免遭危险。没身,终身。殆,灾祸。

译文

如果人心灵能够达到虚无、静寂的极点,那么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我就能从它们孕育、生长直到死亡的发展变化中观察到它们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万物纷繁复杂,各自回归其本源。回归本源就称为静。静就称为回归本性。回归本性就称为恒久不变,懂得恒久不变就称为明智。不懂得恒久不变,胡乱妄为,就会招来危险。懂得永恒不变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做到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顺服,天下顺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得道。得道才能长存,终身免于灾祸。

精华点评

本章主要强调虚极与静笃。“致虚极”,是使自身处于空寂虚无中,身心融入太虚中,最后达到忘掉物我的状态。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内觉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一片茫然,而是回归了纯然本性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后能身心静守纯然状态,实现“守静笃”。人通过守静达到虚无的状态后,就可以看到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们从孕育、生长到最后死亡的过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直至无穷。虽然有形万物纷繁众多,但它们经历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之后,最终都要回归到本源,也就是初始状态。过程是相对的,统一则是归宿,是绝对的。如果人们知道了事物的根本,就能明辨真假。那么,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看清事物的根本,并根据根本顺势而为,那么就能恒久避免危险了。

懂得万事万物都要经历生命发展过程后,最终回归到初始状态这个道理的人就会明白,人有生的一天,必然也有死的那一天,所以,人生短暂,不必为琐事斤斤计较,心怀宽容,不存私心,坦荡做人。而这正是人生崇高态度的表现。这种态度,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宽容是生活快乐的源泉,它能使我们忘却计较,忘却烦恼,以一颗微笑的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古希腊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包容不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人生大树上滴翠的绿叶和吐艳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能容誉毁风中过,坐看云烟笔底穿。肺腑曾来存雅志,丹心自信透真坚。”包容是有为的人生态度。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③,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④?虚而不屈⑤,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⑥,不如守中⑦。

注释

①天地不仁:天地只是纯粹物理的自然物,没有意志,也就没有感情,没有仁爱之心。

②刍狗:用稻草扎成的狗。狗是古代普通百姓用作祭祀的牺牲,随着社会风俗变化,人们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稻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他们在祭祀的时候,对这只稻草扎的狗非常重视,碰都不敢碰;等到祭祀完毕后,就把它扔掉不管。

③圣人不仁:圣人效法天地,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生自息。

④橐籥(tuó yuè):风箱,常用于冶炼时为炉火输风助燃。

⑤屈(jué):匮乏。

⑥多言数穷:指政令越是繁多,失败得越快。言,政令。数,通“速”。

⑦守中:即持守虚静。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做祭坛上草扎的狗,任凭它们自荣自枯;圣人无所谓仁爱,他们把百姓当成祭坛上草做的狗,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就像鼓风的风箱吗?虽然内部空虚,但永不穷竭;它越鼓动,越会产生更多的风。议论太多,往往容易使自己走投无路,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把话放在心中。

精华点评

天地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物,没有任何偏好或选择,就像是内部空洞虚无的风箱,正因为天地的虚空,对万物无所偏爱,所以,万物存在其中获得最大的自由,它们才能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并恒久不息,而万物就在无所为中达到了无所不为。

圣人效法天地,把百姓视为“刍狗”并不是不珍惜百姓,反之,这才是真正的珍惜。因为圣人不横加干预百姓的生活,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引导他们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百姓沿着自己的轨道自然发展,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了。而圣人在无为中达到了最大化地管理百姓。而我们也像圣人一样,像个内空的风箱,不将一物放于心中,而实现心中包容万物,无所偏好,置万物于平等的地位,心中平衡坦荡。这样我们才能将眼光放大放宽广,也就没有必要对他人的事情妄加议论,这样便使人有涵养,就不会因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人害己。他人在这样一个心胸宽广的人面前感觉自由舒适,人际关系也就自然融洽友好。那么,无论生活或事业又怎么不会成功呢?反之,如果受外界影响,或喜或怒,情绪不稳,对他人议论纷纷,这样,不仅破坏了他人的发展,也打破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处在这样不正常的环境中,身心都会不适,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未来?未来的成功之路也就淹没在了胡思乱想的杂草中了。当然,人是感性动物,不可能没有情绪,但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达到内心虚静的状态,这样才能无为而治,心想事成。虚静守中,则沉默寡言,那么不用语言与人交流是正确的吗?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正所谓沉默是金,有时候一些道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沉默使人觉得充满暗示,因而它无形中丰富了语言要表达的内容,这也是另一种表达技巧。而多言则必多心,多心则必多事。所以,高明的人处世,从不多话,他们宁愿用细微的表情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也不愿用语言把不该说的话直白地表述出来。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人往往会吃大亏。所以,有时候沉默更具表达力量。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②,闭其门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④。是谓玄同⑤。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知:明白,懂得。

②兑:嗜欲的孔窍。

③门:嗜欲的门径。

④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

⑤玄同:玄妙的大同境界,此处指“道”。

译文

真懂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者往往不是真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收敛了锐气,消解了纷争;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这叫做玄妙的大同。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谁也无从与他疏远;谁也无从让他得利,谁也无从让他受害;谁也无从令他高贵,谁也无从令他卑贱。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精华点评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懂得。人们常会因对肤浅表象的关注,而忽视深层的本质。浅薄的人喋喋不休,无知的人夸夸其谈,没有思想的人口若悬河,讲话讲得最多的人,却往往对事情最不了解。

默默无闻的人,并不能排除他对某些方面有真知灼见的可能,而他的那种姿态或许正是认知真相的最佳途径。夸夸其谈者,并不见得在某方面有高明的见解,说不定他恰恰是要以这种形式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呢。夸夸其谈的人,看似能够左右逢源,实则令人生厌。

有一次,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道:“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想想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鸣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大亮,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要真正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这番见解,让子禽佩服万分,频频点头称是。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如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很多,这些夸夸其谈的人,随时标榜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在虚荣心的膨胀下忘乎所以,尤其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这样不仅暴露了其浅薄无知,也暴露了其虚伪,反而让人瞧不起。这样的人需要向雄鸡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少说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