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胡华文集(第一卷)
12123300000026

第26章 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

第二章 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红军及苏区人民的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一节 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红军及苏区人民的四次胜利的反“围剿”斗争

毛泽东同志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因此,十年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过程,就是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反革命“围剿”与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红军苏区人民的反“围剿”斗争的过程。

立三路线的错误与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1930年,中国革命在苏区已经开始了新的高涨。同年夏天,在蒋阎冯战争爆发和国内形势的刺激下,中共中央部分同志以李立三同志为首,主观主义地对于当时的正在开展的革命高潮现象作了夸张的估计,以为当时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形势俱已成熟,乃号召全国工农大众普遍进行武装起义,竟提出了要红军主力进攻长沙、南昌、武汉等大城市的“左”倾冒险主义的任务。这个路线的实行,就使红军和全国革命运动都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红军经过攻打长沙等几次大的战役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之下,纠正了盲目的军事行动,江西苏区的红军反而利用了当时蒋阎冯战争的有利形势而得到了发展,并在1930年底至1931年初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共产党内经过三中全会与四中全会,也把立三路线克服了。

1930年,红军已有十多个苏区。蒋介石对于中国人民的军队与政权的发展,感到极度的恐慌,在蒋阎冯大战结束后,便集合八个师十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总指挥,进攻江西苏区。是时中央苏区红军约有四万人,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指导下,12月27日战争开始,至1月1日停止,前后四天击溃敌人五个师,消减其万余人,缴枪13000支,师长张辉瓒被打死。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张是杂牌,且是主力,开始指挥红军撤退,待张部深入后,再集中全力消灭之,其他部队狼狈逃回,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当时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同志从理论上、从实际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准备了四个月,第二次“围剿”又来了。1931年5月蒋介石调集20万人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到南昌坐镇,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筑成一道800里的战线,实行“围剿”。当时红军一部因调往福建开辟新苏区,中央苏区红军仅3万人。战争从5月16日开始,31日结束,共15天,红军走路700里,打仗5次,痛快淋漓横扫800里战线,歼敌20000人,缴枪20000支,何应钦狼狈逃回南京,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又胜利了。但何应钦回到南京却大吹其“剿共”胜利。

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

第二次“围剿”被粉碎以后,蒋介石又凑集了30万大军,在7月里,距第二次“围剿”未及一个月即进行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自出马,请了许多德国军事顾问来为他策划,自任“剿匪”总司令,其下设左、中、右三个总司令,中部何应钦与蒋介石同驻南昌指挥,右是陈铭枢驻吉安,左是朱绍良驻南丰,从三面向中央苏区进攻,采取“平进穷追”、“分进合击”的战术,疯狂地向苏区闯进,想一下把红军消灭。当时红军苦战未得休息,仍是3万人。战争于7月开始,蒋介石认为以逸待劳必然取胜。到8月初,红军在毛泽东同志军事艺术的直接指挥下三战三捷:第一仗打上官云相,使其全师覆没,第二仗打郝梦麟,全师被歼灭,第三仗打毛炳文,全部被消灭。在这次反“围剿”中,蒋匪军共被击溃17个师,死伤被俘3万余人,缴枪25000多支,蒋介石丧气回到南京。同时红军却壮大了,有正规军10万人,赤卫队10多万,枪15万支,战场上还有董振堂起义投诚红军。苏区也扩大了:中央苏区东北到黎川、建宁、太宁等县,东南到龙岩、漳州;鄂豫皖苏区发展到纵横数百里,其红军也达两三万人;湘鄂边区占领桑植、鹤峰、大庸等县,直到常德附近;粤东北苏区也有发展;琼崖苏区开始建立直保留至今。共产国际当时曾说:“中国红军已在几千万人口的地区建立起来”,国民党高级军官都害怕被派去“剿共”,说打红军如坐监狱,胖的拖瘦,瘦的拖死。

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

国民党反动集团三次“围剿”的唯一成绩,是剿出了个九一八(1931年),把日本帝国主义剿进东北来,又在“一·二八”(1932年)把日本帝国主义剿到上海来。

中共为此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一致抗日,“武装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蒋介石拒绝这一意见,继续向主张抗日最积极的中国人民红军进行“围剿”,给日本帝国主义作清道夫;蒋介石向内杀进去,日寇由外杀进来,方向是一个——中国的抗日人民。为此蒋介石并积极准备第四次“围剿”,在南京成立剿共委员会,筹款3.21亿元,购买大批军火。英国国会议员琼斯曾在国会内说:“中日两国代表在一家军火厂会客室里相会,他们并不怒目相视,而是交换价目,两人联合向经理要求减价,结果减低百分之四十。”这个故事说明日本购买军火是为了进攻中国,屠杀中国人民,而蒋介石购买军火也是屠杀抗日人民,二者利益原是一致的呀!但是在工农红军的强有力的回击下,这些军火武器却纷纷落入红军手中,装备了革命力量,所以毛泽东同志当时曾说:蒋介石是在给红军当“供给部长”。同时,蒋介石还提出“剿共”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办法,强化反动统治机构,实行保甲连坐法,聘请德、英、美军事顾问,提出“三光政策”(“匪区壮丁一律杀光,匪区房屋一律烧光,匪区粮食一律运回,不能运回者烧毁”)。所以蒋军军行所至,真是赤地千里,鸡犬不留,庐舍为墟。此外蒋介石还发起封建法西斯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以旧道德来欺骗笼络一些人反共。

1932年1月28日,日寇进攻上海,第十九路军抗战,蒋介石想尽一切办法使对日战争赶快结束,签订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把第十九路军从抗日前线调到“剿共”前线。随即又调集90个师50万兵力,向苏区实行全面“围剿”。蒋介石自任“围剿”总司令,陈济棠副之。鄂豫皖兵力20个师,湘鄂赣、皖赣七八个师,何成濬、王均、刘峙为前敌总指挥。蒋介石坐镇汉口,用20个师进攻湘鄂苏区,用七八个师进攻湘鄂皖赣,用三四十个师进攻中央苏区,来势汹汹,当时红军总数仍不过10万人。这次“围剿”由1932年6月16日开始全面进攻,到1933年2月结束,前后达8个月。结果不仅中央苏区仍因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在军队中有深刻影响,灭敌两三万人,俘敌万余人,缴枪4万支,并俘虏蒋匪军李明、陈时骥两师长和好几个旅长。而且,湘鄂皖赣也粉碎了敌人“围剿”与中央苏区连接,增地十万平方里,湘鄂苏区扩展到南昌、九江、长沙、武汉的外围。并有县城两三百个。另开辟浙赣、闽赣、赣粤等新苏区,红军增加到30万人。

当时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开始抱轻敌速胜思想,而当敌人兵力大行增加后,他却慌张起来,带兵跑到川陕边境,丢了大别山根据地,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

红军以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接连粉碎了蒋介石四次的“围剿”。这个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找机会以优势兵力,打其一路,一举而战之,就是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堕归”的战略思想的发展。

第四次“围剿”时正是日寇进攻热河、冀东之际,蒋介石为了“剿共”,便草草地签订了《塘沽协定》,出卖了热河、冀东,极力镇压青年与广大人民的爱国运动。

第二节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遵义会议的召开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准备工作四次“围剿”失败之后,蒋介石便集中一切力量准备第五次“围剿”苏区。

(1)搜括一切财力,准备“围剿”:一方面向美国借款(棉麦)5000万元,向日本借款2亿元,大量发行公债(民国十六年到二十二年共发行11.4亿元),大量发行纸币(法币),实行各种苛捐杂税,加紧劫掠人民以充作内战军费;另一方面蒋介石自己也乘机发了大财,与其姻亲宋子文、孔祥熙家族,还有亲信陈立夫家族,形成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的寡头统治。

(2)加强反动的法西斯统治:1929年由二陈(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和徐恩曾组设了CC团,专门从事法西斯特务工作;1932年蒋介石又组织蓝衣社(复兴社)的法西斯组织,由戴笠、康泽、贺衷寒、陈诚、郑介民等特务为骨干,实行法西斯统治,高唱“借法西斯之魂,还国民党之尸”,说“自由主义已经没落,大多数国家已倾向统制化之一途”,厉行“一党专政,领袖独裁”、“领袖高于一切”、“一切服从领袖”。而蒋介石便成了一个最高独裁者。如军事委员会受委员长管,委员长受中央政治委员会管,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委员长,又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总之,一切都是蒋介石一人独裁。蒋介石还规定,各省主席均由军人兼职,形成了法西斯武人专政。在地方上,则厉行保甲制,强化土豪劣绅的统治。

(3)军事上首先在庐山设立军事训练团,大批训练军官。蒋介石亲自出马灌输法西斯思想,聘请德国法西斯头子之一赛克特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和大批英、美、法帝国主义军官为参谋,招募大批新兵,购买大批飞机、汽车、大炮,扩充军备;设立地方保安队,以加强全国各地的统治镇压人民的起义。

(4)在思想上在全国学校实行军训,举行会考,加强法西斯思想统治,实行愚民教育,提倡“尊孔”、“读经”,宣传所谓“新生活运动”,提倡旧道德等,以便加强其法西斯统治。

蒋介石的文化“围剿”与以鲁迅为旗帜的文化反“围剿”斗争

除上述几方面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还在文化上加紧进行文化“围剿”,1932年秋,上海反帝同盟被破坏,枪杀到会的人。1933年夏,屠杀了150名反法西斯大会的参加人。同年5月,作家潘梓年、女作家丁玲被捕监禁,枪杀作家应修人。6月刺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学者杨杏佛。1933年11月,上海艺华影片公司被特务捣毁;良友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光华书店以及“中国论坛”承印所均先后被破坏。1934年2月上海149种文艺书籍,奉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命令禁止出售,76种刊物被禁止发行。同年11月,更暗杀主张一致抗日的《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对于中国人民文化的旗帜、文化革命巨人鲁迅的压迫和谋害,更是层出不穷,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甚至要求南京通缉“堕落文人鲁迅”。此后,鲁迅无时无刻不在特务追索下过活,直到1936年他逝世之时。

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结果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指出“作为文化‘围剿’的结果的东西,是一九三五年‘一二九’青年革命运动的爆发。而作为这两种‘围剿’(按:指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之共同结果的东西,则是全国人民的觉悟……消极的结果,则是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来了。”毛泽东同志又指出,当时共产党人在全国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还是一败涂地了。“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新民主主义论》)。

蒋介石经过这各方面的准备与配合,乃继续向苏区发动大规模的五次“围剿”。当蒋介石的刀锋向着抗日的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疯狂残杀时,日本帝国主义也便乘机侵略到华北了。

空前的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

蒋介石于1933年10月开始了空前未有的第五次大“围剿”,调集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对苏区实行总攻,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构筑碉堡封锁线,从四面向苏区内地压缩,特别对中央苏区采重点用兵,以50万兵力分四路前进,北路顾祝同,西路何键,南路陈济棠,东路蒋鼎文。当时中央苏区共有兵力10万人,战争于10月底开始,这是最残酷的一次斗争,战争开始时期互有胜败。

正当蒋介石进行疯狂的第五次“围剿”时,在1933年11月,福建的第十九路军,在中共胜利的影响和中共抗日主张的推动下,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在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徐谦、翁照垣等领导下,反对蒋介石的卖国内战,主张与红军合作抗日。蒋介石的反共阵营内部发生分裂,这给蒋介石的“围剿”很大的打击。蒋介石一方面对苏区的进攻不放松,同时集中大量的海陆空军,进攻福建“人民政府”。第十九路军终于1934年1月被击溃了。1934年7月中共中央乃派遣方志敏、寻淮洲两位同志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经闽入浙向北进发,不幸于1935年1月被蒋介石派兵包围击灭了,方志敏突围未成也被俘了。蒋介石大肆宣传“胜利”,在南昌把方志敏同志装在铠甲车上游行,方志敏同志沉痛地当众演说,说明红军抗日救国政策,并揭穿国民党之卖国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可耻行为,使几万群众乃至外国记者、国民党警察皆为之感动,国民党反动派的报纸也不能不承认方志敏同志的坚决。方志敏同志在狱中虽受尽毒刑浑身都被打烂,却仍设法写出革命经验给党,以教训以后同志,最后终于在南昌从容就义——被蒋介石杀害了。

1934年秋,战斗仍在继续进行,但是一部分“左”倾同志不实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在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之后,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力量充足,轻视敌人力量,和敌人展开了拼消耗的阵地战,主张“拒敌人于国门之外”,把敌人消灭在敌人区域;主张“先发制人”,向敌人进攻;提出“不打破碗碗罐罐”、“不丧失一寸土地”等口号,实行堡垒战和阵地战;主张“两个拳头打人”,把兵力分成六路去抵抗敌人的进攻,把兵力分散去打硬仗。首先打黎川以北硝石,敌人阵地巩固,不得手;又打另一巩固阵地又不得手,结果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不利形势。当时处于在反动统治集团媚日内战政策下,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有加无已,北国河山变色,寇深祸急,全国人民要求抗日,乃决定突围北上,一方面粉碎赛克特、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另一方面则可直接出兵抗日,实现九一八以来所再三倡议的民族革命战争之主张。

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遵义会议的召开

红军突围北上抗日,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写了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集中描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和英雄气概。

1934年9月底10月初,中央苏区除留项英、陈毅等一部分负责同志坚持游击战争外(这是后来新四军的基础),主力红军(一、三、五军团)开始西征,突破敌人三层封锁线,一夜之间,全军突围,敌人措手不及。从江西福建到广东转湖南,下广西,转贵州,到遵义,1935年1月,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清算了一部分领导同志的、与毛泽东同志正确战略思想相反的、使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思想,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在全党的确立,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最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大保证。遵义会议上,并决定继续北上抗日。在遵义附近集结主力击溃许多国民党的“追剿”部队,进行了半个月的休整补充后,复向云南突进,绕道川康边境进入四川,与原由鄂豫皖撤至四川的红四军会合于懋功。继又召开毛而盖会议,讨论关于北上抗日问题,毛泽东同志和张国焘发生争论,张国焘主张下西康或去新疆,这是逃跑主义,而毛泽东同志则主张坚决到陕北走上抗日最前线,迎接革命高潮,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结果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取得胜利。红军继续北上,经过甘、陕境内的残酷战斗之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红军主力北上抗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一次胜利的长征,是经历了人类想象以外的艰难困苦的。后面有蒋军追击,前面有蒋军及反动的地方军阀截路,天空有蒋机轰炸,蒋介石是想要在长征途中把红军消灭的。但红军击溃了国民党匪军410个团、无数的土匪和民团,占领过54个城市。一路上浩浩荡荡,所向无敌,国民党军的追阻都被击溃。

红军除与蒋军武装斗争外,还要与险恶山川、粮食的困难及疾病现象等作斗争。冲过乌江天险,巧计夺取金沙江,奔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爬过天气严寒空气稀薄的雪山,走完荒漠无际的大草地,突破天险的腊子口,有时不得不吃草根和皮带。但红军战胜了这一切困难,跋涉11省,费时1年,终于到达了抗日的前进阵地——陕甘宁苏区。

这一伟大胜利,证明中国人民的力量,在中共领导下,是不可战胜的,它是中国民族最高自信心的表现。中国革命经过炽烈的反“围剿”斗争与长征的锻炼,不但锻炼出一支坚强的工农红军及其干部,还锻炼出一个更坚强更有能力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从此一直正确地领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克服每一严重困难的开头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共领导,长征的胜利是不能想象的。如果没有这支革命力量的保存,那么,后来的抗日战争的发动,与今天的全国胜利的局面,也是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