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的江湖
12109600000007

第7章 拍卖行业的一些内幕

(一)

在世界范围内要说拍卖行业的发达和繁荣,首数英国位居前茅。目前,最负盛名的当属1744年开业的索斯比(苏富比)和1766年成立的克里斯蒂(佳士得)。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的中国嘉德、瀚海、上海的老牌拍卖行朵云轩以及2005年成立起来的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与其相比差距显而易见。首先是年龄的差别,其二是品牌的差别,其三是渠道的差别,其四是资信及管理的差别,其五是拍卖行业监管的差别。尽管如此,其索斯比(苏富比)和克里斯蒂(佳士得)也会频频爆出震惊世界的拍卖丑闻。相对于国内而言,在潜规则遍野的当下,拍卖行业猫腻不断也就不足为奇了。

几百年来,索斯比(苏富比)和克里斯蒂(佳士得)这样的巨头拍卖企业之所以能称霸世界,主要靠的是三点:一是几百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信誉;二是英国对艺术品进出口的限制少,而其他国家管制较严;三是英国对拍卖业给予税收优惠,例如,英国艺术品拍卖均不收增值税。另外,随着拍卖业的兴起,英国政府及时地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早在1845年,英国就推出了《拍卖者法》,目前有关条款仍然适用。1867年,英国实施了《土地拍卖法》,1893年又在《货物买卖法》中增设了拍卖条款。这些都为规范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英国拍卖行久盛不衰,至今享誉世界。

外国大拍公司凭借几百年老店的名号和多年积累起来的人脉网络,往往不用费尽心机去寻找“猎物”,他们对全球实力派老藏家藏品档案有完善的管理,这也是他们藏品来源的重要渠道。由于良好的服务,很多拍品都自动送上门来,加上完善而权威的鉴定体系,拍品来源和拍品真伪相对都比较可靠(这与国内拍卖公司有巨大区别)。当然也有例外,一则《拍卖行即便是佳士得这样的老牌拍企也难以摆脱拍假的命运》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整个国际艺术品界。这无疑对老牌拍企是致命的打击。也就是说,连这样享誉世界的著名拍企业难逃拍假的命运。

(二)

英国法院2012年8月判定俄罗斯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斐克塞伯格状告佳士得拍卖行拍卖赝品名画案胜诉,佳士得需返还斐克塞伯格当初支付的170万英镑(约合1700万元人民币),佳士得据称还将承担100万英镑的损失。因此,拍卖行将为拍卖据称是俄罗斯著名画家鲍里斯?库斯妥基耶夫的油画《宫女》赝品,承担总计270万英镑的损失。

现年56岁的斐克塞伯格身家约70亿英镑,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64位,也是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和他一起的一位艺术专家早在2005年11月交易完成油画《宫女》拍卖之后提出质疑,认为画面上库斯妥基耶夫的签名使用的颜料在画家1927年去世时尚未发明。斐克塞伯格因此要求佳士得退款。而佳士得的专家一口咬定该画为真迹,他们认为这种颜料在1919年已经发明,只是在1930年才大规模投入使用。他们同时表示,该画看起来艺术水准一般,也许是因为那是他为了糊口的匆忙之作。

该案的法院听证会持续了20多天,法官纽维最终在判决时表示:“这幅《宫女》更有可能是库斯妥基耶夫之外的其他画家的作品。因此,斐克塞伯格有权取消本次交易,拿回自己的钱。”看来这次佳士得损失大了,赔钱不说,老牌公司的口碑将要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起码在以后一段时期,人们不再完全相信这些国际大拍企业。问题出在那里呢?核心问题是佳士得自身的鉴定体系不够过硬,还有就是“利益与理智”的问题,这当然也是所有拍卖企业存在的通病。

(三)

一直以来,国际大拍公司无论是大拍还是小拍,火爆的势头一波连着一泼,看起来似乎形成了品牌效应,但这种火爆的繁荣后面无疑会潜藏着危机。正应验了“世界上任何大品牌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证利益最大化是永恒的主题”这一硬道理。具有250多年以上的国际性老品牌优势的拍卖公司也不例外。作为全球大拍公司,自然掌握着一整套完善的“文物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拍卖客户服务体系,并在世界各国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比如佳士得拍卖公司所设立的办事处分布于全球约近百个主要城市。同样苏富比拍卖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34个国家,每个国家都设有办事处或者分支子公司。每一个富裕起来国家和富有群体,都是这些国际大拍企业潜在的客户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在他们的商业平台上和艺术品推手联手“操作”或“炒作”一个国家的文物艺术品,直到这些国家的富有阶层以投资艺术品为荣,甚至成为他们拥有财富和资本的身份象征之时,这些拍企就算挖到“金矿”和找到品位很高的“矿带”了。

具体“操作”的时候,投资保值是他们宣传的基本理念,购买他们推出的“名品”艺术品,是提升所购企业(个人)的全球知名度和财富标签是最主要的理念。这也让他们对拍品的品级把握的非常独到。大到拍品的真、精、稀,小到拍品的内涵描述、图片的质感美学、心理暗示以及系统的包装宣传等。他们几乎把绝大多数拍品努力做到“来源可靠”或者“传承有序”,实在挖掘不到这样的身份潜质,也一定要让每一个拍品富有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实在不行也要“造”出一个传奇故事来吸引买家的猎奇心理。这种理念,也成就了他们拍出的“艺术品”就是拥有财富的神话。

(四)

这些大拍公司对待客户的定位也是狠下功夫,不同的国家在包装宣传上有不同的对待。比如,他们打造的中国艺术品正是牢牢抓住中国富翁渴望炫富和显现所谓“财大气粗”的“国际面子工程”,这也让我们看见,拍场几个回合下来,剩下“血拼”的都是中国黄皮肤。最近几年创造的天价瓷器都是这样“窝里斗”出来的。这里自然不能排除“合谋运作围标”洗钱的可能。作为拍卖公司,拍价越高,手续费和提成就越高,他们才不管中国一些富翁“明争暗战”或是“明斗暗合”呢。这些并不懂得艺术品真正价值的中国暴发户血拼的越厉害,拍价就越高,拍价越高拍企拿到的佣金就越高。很多本来起拍价只有几十万到百万的清代艺术品,最后“窝里斗”到几个亿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这里面暴露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没有成熟的艺术品经纪人,更没有国际话语权的鉴定机构和成熟艺术品战略投资咨询机构。这和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非常相似,实实在在的在走日本上个世纪艺术品投资狂热而惨败的的老路。

(五)

我们国内的拍卖市场怎样呢?当然非常不乐观。短短20几年以来相继发展起来的几个拍卖公司,无论经验和理念以及拍卖品牌的建立和资信方面,与国际上那些发展几百年的大拍公司相比,差距是可想而知的。加上这些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环境里的自身问题,借着国际拍卖市场“火爆”势头,搭上顺风车捞一把算一把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有些拍卖公司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可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拍企是“过不了河干脆就在水里呆着,既不退回上岸寻找另一个渡口,也不冒险游到对岸。干脆就想找个大石头抱着,等到河水干枯。”这种企业经营理念,不但不能保证拍品的真伪,更不能像国外大拍公司那样认真对待拍品的品质。因为整个中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能力的低下和收藏市场的极度混乱,导致他们急功近利。国内拍卖公司现在基本上不靠门市收货,即便设有门市,那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即便是行内到代真品,送拍也需要一定关系,除了公开的手续费,甚至需要私底下的利益分享。一些回流拍品,除了一些通过正经渠道从国外征集和老藏家那里购买,实际上多是“达芬奇家具”出口转内销的翻版。

国内民间传世的精品在几次运动中和早年“跑地皮”的文物贩子都给折腾的差不多了。近20年虽然不断有瓷器出土,但流到市面上的完整精品却很少。即便有,也都有私下的流通渠道,无需送到拍卖公司去冒险。加上高仿赝品的泛滥,一些收藏爱好者的贪婪和不务实,要么是收藏的老普品,要么就是不折不扣的高仿“精品”。难怪很多拍卖公司抱怨:送到门市来的货,95%以上都是“瞎活”和档次不高的东西,到代完整的精品凤毛麟角。所以对送上门的东西,他们让坐台“看门老专家”或新入门的年轻人敷衍一下了事,绝不会认真对待。这条路在国内大中型买卖公司这里基本形同虚设。一些国宝帮总是抱怨拍卖公司的收货门市,简直就是老挂钟:摆设。殊不知,正道有货的藏家不是有自己的出货圈子,就是直接有关系把货送到总部。当然,国内正道实力派藏家在一些大拍公司都有联系和档案。很多精品并不是大拍公司收不收的问题,关键是藏家出不出的问题。

(六)

除了国内外大拍公司,剩下的那些三四流拍卖公司和黑拍公司,你敢来送,他们就敢收,普通的赝品都会给你鉴定忽悠成价值连城的“国宝精品”,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拍卖你的藏品,主要目的是利用你的贪念骗取你的鉴定费、图录费、保管费、手续费,而且是先交钱再安排上拍。这种结局往往都是悲惨的。当然有的藏家也利用这些黑拍公司把自己“赝品”合谋倒换成高价拍卖的“记录”和“身份”,然后去忽悠那些无知的企业家和更想发财的收藏投资者。他们诱惑别人钻入全套的伎俩是:“投入几万元的小钱给拍卖公司,换回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回报。”这些情况在国内非常普遍。

还有一种情况是让人深思的,利用赝品拍卖行贿洗钱。现在办事都讲究实惠和保险,为了避免直接行贿受贿嫌疑,利用拍卖赝品假成交就可以轻易的进行“保险”的行贿。这些人怎样做呢?首先行贿者先选用高仿精品(路份很高的那种)根据所行贿的大小数目,先自行假拍下来,或者让事先安排的“托儿”举牌拍下,然后拿着这件“拍品”送给受贿人,再让受贿人委托别人(行贿者安排的人)去原先的这家拍卖进行拍卖,行贿者再次安排人拍下这件赝品,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的拍卖程序,这笔数目巨大的拍卖所得自然由拍卖公司付给受贿者。就这样很安全的进行了行贿和受贿。行贿人或者受贿人不但没有直接资金往来,而且利用这笔巨款还可以偷税漏税。

(七)

作为拥有真正到代的精品藏家或者机构,要想在国内一些大拍公司那里变现,你必须的与大拍公司的“顾问”先沟通,但这并不简单。顾问可能要求买断,也可能提出让你接受一个较低的价格,而拍高出的部分你与他必须平分。最后你会发现,他比你实际要挣得多。你不同意,你的东西绝对上不了拍。在中国这片利欲熏心的土地上,真正的精品文物是难以卖出好价钱的。所以一些正经的收藏家出货,宁愿在自己行内中低价转让,也不愿意去拿去拍卖,就是这个原因。

江湖上的盗墓、盗挖的虽然也不走正规渠道,但这条利益链上都要拔毛的,最后走私到境外,老外更是黑心,他们知道东西来路不正,价格压的非常低,他们口口声声说收这东西风险很大,一旦出事将血本无归。这个时候只能任人宰割了。在国内私下让货的,其价格与拍卖价格相差几十倍,甚至还要多。否则藏家或者商家不接货,言外之意是你有能耐自己拿去拍好了。这些情况还要真正懂行、懂规、有能耐人搭理你才可以。但有一些例外,一些交情非常牢靠的圈内藏家,让货价格也会参考拍卖行市。交易值也不低于拍卖预期值低多少。

对于一般藏家和商家而言,别以为收藏古董都可以发财,在国内的现实是,收货容易出货难,在卖古董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鬼话。因为真正懂行的人少,懂鉴定的人更是稀少(眼力厉害的不一定到台面上来),那些所谓的“文物专家”虽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真正在行内眼力和道德极低,闹的笑话倒不少。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都是理论家,而非文物实践研究型专家。民间一些实战派文物专家倒是厉害,但他们没有话语权。在这个市场上,有限的话语权早已被瓜分和垄断。他们可以信口开河,说真就真,不真也真;说假就假,不假也假。还没有人公开质疑和辩论,因为拥有话语权的人眼力都相差无几,“婊子”怎好意思举报“嫖客”,弄不好大家都玩完。

因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拍卖路还很长,慢不说真品、精品无法顺畅的进入拍卖平台,就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就知道这个行业有多糟糕。这个行业初级阶段也许还能说的过去,但现在一些大拍老总还口口声声说为了保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熟不说这个行业根本无法保证他们所上拍的东西,顶多上拍一些大行的“熟品”和海外“回流普品”来装装门面(都是圈内熟人在流动),让人们感觉中国还有所谓的大拍公司存在。其实这些拍卖公司的顾问专家,实际掌控着拍卖行的命运。有句话说的好,无利不起早,拍卖公司的顾问每一件自己“抓”来的东西,对于他都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少则对半分成,多则三七分成,加上他还拿着拍卖公司的工资和提成,收成相当可观。一般掉一件东西,除了要支付拍卖行10%的佣金、3%的个人所得税、1%的保管费、千余元的图录费之外,还得私下送给他们20-30%的好处费。有些顾问还负责拍品的下家,再加上顾问费和公司提成。合计这哪是藏家上拍,整个拍卖简直就是顾问吃了“原告”吃“被告”,吃完“两告”吃“法院”,拍卖公司充其量只是个他们“合谋运作”的平台,那有什么行业道德和公平可言?

(八)

有人说:“一些拍卖行的顾问就像是一群披着黑袍的魅影长老,你通常从拍卖行打听不出他们是谁,他们过着隐身人的生活,因为他们干的的很多勾当都是见不得人的。他们操纵拍卖,串通卖家或者伙同买家做局,雇托、假拍、制造假信息和散布不实消息,既蒙骗卖家,也糊弄买家,从中牟取暴利。”这话一点不假。

作为国内拍卖行业,主要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是缺乏打造品牌的魄力和勇气,他们没有树立真正维护买家利益的立场,而是如何利益法律的漏洞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二是行业缺乏真正实战型的鉴定师,按道理拍卖行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意识,为了避免自己拍卖公司的声誉和信誉遭受损失,“首当真”是最起码的底线。拍品品级问题也是显示拍卖公司实力品质的标准。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大拍公司,往往为了避免“文物鉴定”雷区,现在只接受国外大拍卖行卖出的藏品。没有回流“出身”的藏品,在没有自己圈内认可和介绍的情况下一般不接收。行业内对高端拍品实行一票否决制,其实是在保护自身利益和公司声誉,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买家来说,喜欢有“洋身份”和有“嚼头”的东西,这也是顺应了当前畸形的市场需求。这也是“回流”文物越来越价高的原因。

还有就是行业内及其深重的潜规则,目前一些大拍行几乎不可能直接收货,也不谈私下分成的。这虽然与拍卖法相违背,但确确实实是拍卖公司内部收货人和公司鉴定专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你如不事先通融并认知这层交易潜规则,即便是签了单,也不会上拍,你要问他们,给你的答复是:还要慎重研究藏品,专家正在全方位鉴定。为你负责,也为我们负责。最要命的回复是:拍卖公司还在寻找需要这类藏品的实力客户。你如果还不识相,那就再等一年两年,最后去拿你的送拍品。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的一些现状。随着国外拍企进驻内地,潜规则也许有所改观。

(九)

中国文物传统鉴定行业的没落,科技鉴定的不确定性(人为因素太大,标本信息的不全面和高仿科技不断的攻克),导致收藏市场和拍卖行业极其混乱无序,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已经处于战国时代。一些文物权威机构的文物研究专家,整天和赝品收藏家、黑拍公司合谋欺骗民众,明明低级的赝品垃圾,还要高度赞扬这种保护赝品文物的壮举。这种黑白颠倒的行为,自然是民间大量的赝品需要这些“专家”的鉴定来“漂白”,无数的鉴定费和好吃好喝赚的盆满罐满,据调查,一些知名文物“伪专家”一年所赚的鉴定费和顾问费高达数百万。最可笑的是一些权威收藏协会和著名大学机构搞的鉴定师培训班,有无收藏经验培训一个礼拜,就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这些“鉴定师”因为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全国各地挂牌开展鉴定业务,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超级速成“文物鉴定师”,其鉴定水平就不用多说了。加上一些原先从事考古工作的专家跨行参与到文物鉴定这个行业,尤其一些退休人员最疯狂,不懂文物鉴定倒无关系,只要会写鉴定证书就可以大把大把的赚钱。中国收藏市场乱象是可想而知的。黑拍公司更是离不开这些伪专家,他们就象白面脸的双簧表演,让许多企图发财的收藏爱好者掏空所有。

国内黑拍和假拍的背后,程度不同地存在欺诈、自我炒作、洗钱行贿、贪污等不法行为。比如:拍卖欺诈:一些拍卖公司公然拍卖赝品,即便作者本人出来公开质疑和澄清,拍卖公司依然坚持是真品。吴冠中先生就经常遭遇一些藏家拍得的作品是假画案子。由于《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不为所拍赝品负责,许多官司最终不了了之。越来越多倾其毕生积蓄买到署名吴冠中赝品的买家纷纷找吴冠中控诉,甚至瘫在地上,吴冠中不得不为买家再创作一幅真品。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也足以显示画家吴冠中先生对假拍的愤慨和对卖家的极大同情。后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一些人与拍卖公司表演苦肉计,引画家们大发慈悲“上钩”怎么办?古玩这个江湖,不是不可能,做局高手、诈骗高手、表演高手、精英高手都在这个行业厮混着。

(十)

与拍卖公司联手的还有一些卖“卖家”和“买家”,为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经常上演“双簧”。比如,自我炒作:一些拍卖公司、书画作者和赝品收藏者自卖自买,幕后雇‘托儿’以高价买回自己的作品和藏品,而这一高价将成为其炒作“合法身份”,在二次拍卖流通中引诱新人行的拍家接盘。这些伎俩,在今天看来都是小儿科。最惊心动魄的还是天价拍品的内幕。

业界频频传出天价拍品,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艺术品市场是多么的一幅繁荣景象。其实这些天价拍品后面多都隐藏着巨大的黑幕。比如:

2010年6月3日国内某大拍公司春季拍卖会黄庭坚《砥柱铭》以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但实际成交价只有估价的8000万,拍卖公司联手双方做局的虚假成交。其实天价假拍是王耀辉制造的,利用没有真实成交的天价艺术品,发行艺术信托基金产品,成功骗取融资16亿。经媒体曝光,成为艺术品天价骗局。

2011年的5月22日,国内另一家大拍拍公司春季拍卖会现场,刘益谦送拍的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买家是国资企业电广传媒旗下中艺达晨。由于涉及国企电广传媒,所以这个天价买卖被部分人质疑为国企联手问题富豪洗钱。最终这天价交易没有交割而成为天价假拍。还有,2010年11月20日同样是这家大拍公司秋季拍卖会王羲之草书《平安帖》3.08亿天价假拍(未付款);2013年1月21日,济南一家拍卖会上,张大千《泼彩山水》2.5亿元天价假拍(业界质疑赝品,涉嫌洗钱);2011年11月17日北京的一家大拍公司秋拍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以2.3亿天价假拍(未付款);2011年1月北京一家黑拍公司卖假成交的2.2亿元“汉代玉凳”成为震惊藏界的丑闻;2011年11月13日北京一家大拍公司秋拍夜场备受瞩目的齐白石《山水册》最终以1.94亿价格成交(未付款);2012年1月2日,广东一家拍卖公司拍卖“清花岁月”跨年拍卖会,其中一件宋徽宗《瘦金千字文》书法作品拍出了1.4亿元天价(业界质疑赝品,涉嫌洗钱);2011年5月深圳一家拍企上拍齐白石的《群龙入海图(百虾图)》拍出1.2亿元的天价(涉嫌伪作假拍)等。

对于许多拍企暴露出的“天价”问题,行业部门熟视无睹,民众只能望“价”兴叹了。

(十一)

当代书画的暴利游戏也是愈演愈烈,炒家特殊的玩法是买通国外一些机构和所谓的艺投大佬,制造“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社会效应,然后利用媒体轰炸玩出口转内销的游戏。炒家常规的玩法是首先找某个在艺术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场价格在十余万的画家,跟他签一个秘密协议(比如包下他三年100张作品),每张以30万到50万左右预先收购,先支付少部分资金,其余炒作成功再支付,如不成功便拉倒。一年后开始大肆炒作宣传,什么鉴赏主题会、名家点评等等。然后在拍卖会上炒作,每张拍卖价标到80万至100多万不等,二年后再标到500万到800万甚至一千万一幅。如果没有人买怎么办?这好办,不是“托儿”盛行吗,安排“托儿”混在拍场当中,以“假拍”的形式拿下。只要制造出艺术品市场“黑马”效应,这位画家一定被更多的盲目卖家关注。只要能以高价卖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能将全部成本收回。再把剩下的画拿出来在拍卖会上慢慢用天价表演‘钓鱼’,卖出一张就是暴利。这种炒作看似有风险,实际上非常实用。以往“炒楼团”、“炒店团”、“炒矿团”、“炒林团”、“炒蒜团”基本都是这个钓鱼套路玩法。这些圈钱无数的江湖伎俩,最原始的老师其实就是街头曾经流行的“猜瓜籽儿”游戏。

面对中国文物艺术品领域的种种“荒诞怪事”,有良知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如今的中国的艺术品领域,真正体现艺术价值的正常投资升值早已经被各种利益群体的炒作替代。中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大量热钱涌入艺术品市场,这也为炒家联合拍卖机构屡屡得手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些动辄花费巨资在拍场毫无理性购买艺术品的买家们有几个真正懂得艺术品呢?要么钱多犯傻,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炮灰;要么附庸风雅,装点门面满足虚荣;要么别有用心,成为下一个炒家而已。这些人玩收藏并没有玩到越玩越文化,而是越玩越疯狂,疯狂到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无知“或是”“文化流氓”。这便是当下的真实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