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的江湖
12109600000022

第22章 综合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综合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关于用那种鉴定方式来准确鉴定文物艺术品的争论持续了很多年。文物体制内的考古派、博物馆派、学院派等各派各说各有理,此起彼伏,你仿唱罢,我方登场。体制外的民间派别,如实战收藏研究派、电视明星专家派、收藏协会派、国宝帮派、普通收藏爱好派等分歧也很大。主要争论点是:收藏理念、传统眼学理论、传统实践综合眼学、科技手段鉴定学、微观老化痕迹鉴定学等谁有真正的把握?有人说是阵营之争,鉴定权威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更是经济利益争,但这样的结论很不准确。我们所要知道的上述鉴定方法之中,那一种是最有效和最比较接近准确性的鉴定体系呢?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谈文物有效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否则都是空谈。

从本书上篇《文物鉴定谁说了算》里,我们阐述了目前诸多文物鉴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它们各自的利于弊。适合收藏民众的文物鉴定是传统实践眼学派,很简单的道理,全方位了解了文物的多样性和出土坑口的各种特性,加上对各种层级仿品的对比研究,才会准确的鉴定文物。这也是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之所以实用,主要是围绕文物艺术品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来综合判定。当然,单纯只推崇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发生法律纠纷和文物犯罪定案量刑就会遇到尴尬。法律是讲实实在在证据的,具体要落到准确数据和可靠的物证上面。传统眼学鉴定方法在法律应用方面,根据文物法规定:三个具备资质文物鉴定专家认可一件文物的真伪,才可以作为法律性质的鉴定依据。假如这三位具备资质的文物专家不具备实战鉴定能力,这就会酿成冤假错案。这样的例子时有发生。

然而,事实却证明,即便是国家级别的五位专家联合鉴定的文物,照样是错误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传统眼学鉴定方法”仍然不排除有文物专家的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错误结果。尤其在只要求体制内资历名头却不严格要求真正的实战鉴定能力的情况下(当下非常普遍),或者这些鉴定专家一旦受利益的驱使而无法律约束的情况下,鉴定结果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传统实战鉴定与传统理论鉴定是两个体系,单纯的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要经过实践,才能验证为实用的实战理论。同样,古陶瓷理论研究与古陶瓷实践性的鉴定研究完全两个概念,前者着重的是古陶瓷的发展面貌和一般性的特征,后者是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立体式的实践验证,然后上升到实战理论。实战鉴定能力,如果没有经历多年市场残酷的历练,很难真正的具备。体制内专家严格规定不准许私人从事收藏,拿国家的钱在市场上磨练眼力更是不可能的事,加上大多数被动性质的研究,高仿技术的不断突破,专家们频频被废掉“武功”是必然的结局。体制内专家被限制不能干的或者缺乏兴趣不愿干的调查考察、走村串巷淘货、逛摊逛店搜集、各个层级仿造摸底等恰恰民间一些专家在干。但这些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专家又不具备国家性质的资质,被排除在我国文物鉴定领域,这就是文博界不断闹出诸多“笑话”和“荒唐大案”的根本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万无一失的确定一件文物真假呢?鉴定文物艺术品确实很复杂,传统眼学范畴内的标型学、市场学、仿造学等立体结合而成的经验学依然是文物艺术品鉴定学的灵魂。为了更加科学和完善鉴定学的体系,多渠道采用其他手段作为辅助,无疑是文物综合鉴定方法将来发展的方向。即:传统实战眼学方法 科技检测法 微观老化痕迹鉴定法 电脑图像技术鉴定等。但在目前,科技检测的高成本和失误率,微观痕迹鉴定的不确定性,电脑图像技术鉴定的实验性,都是需要更加系统的探索和完善。就目前而言,电脑图像技术鉴定仍然是传统实战眼学的范畴,只不过实物变成高清图像而已,主要适合于远程隔空鉴定。

随着网络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了缩短鉴定者的距离和时间,文物鉴定可以是实物面对面的鉴定,也可以通过网络高清晰电子图片来鉴定。现在流行网络文物交流和鉴定,可以是电子图片,也可以是高清远程视频。这种便捷而安全的方式是好的,但所上的实物图片一定要高清全面。比如文物的整体图、正面图、背面图、地足图、顶图、器内图,局部图、微观图、断面图(针对残器标本)等尽可能全面,还有室内灯光、自然光、闪光灯三中拍摄环境下的图片对比。这样才能看的仔细全面,才能准确的做出鉴定。

无论是实物还是网络电子图片文物,我们首先传统实践眼学鉴定必须过关,再用其它辅助方法进行检验(正经收藏圈子都是多找几个实力派行家来验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碳14测定、热释光测定、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对传统实践眼学鉴定过的文物进行验证。如果都通过,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首先传统实践眼学方法鉴定的文物得过关,如果是一眼新的“大瞎活”器物,传统实践眼学这一关都过不了,其它科技检测手段即便通过验证,也是就无意义的。这是因为仿家可以对高精仿品文物完全可以利用手段来针对科技检测仪做假,使之在胎料配比、釉料、釉彩成分等符合或者接近检测依据范围。国家一些机构的文物科技实验检测合格的文物,在行里并不认可,甚至被嘲笑连低级仿品都达不到。说明检测仪器操作的人员不懂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文物,更不懂高仿文物原料经销商按照要求配料的事实。明明一眼假的仿品被检测成到代真品文物,就不足为奇了。

正经的文物收藏圈子流行一句名言:真品往往是一眼货。实在看不“死”的文物或者保险起见,才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传统实践眼学鉴定结果的印证。一般情况下正经的行里和圈子里都信奉“眼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科技仪器检测的。残酷的现实是,即便现在国际最权威的牛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热释光测年法和 碳14 C 断代法,也都屡屡出现差错,被真正的行家怀疑而弃之不用。

传统实战眼学鉴定与科技手段的鉴定,就好比简单感冒社区医院买感冒药就可以解决,何必要去做全面的CT、血常规等等一系列检查后再开药治病呢?器物在开门但有异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判断是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瓷器鉴定今后发展方向,因为这牵扯到将来法律采信证据的实质问题。现在之所以乱,法律无法最终采信有效的证据,主要的是现在鉴定界真正具备传统实战鉴别传世、出土瓷器的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为什么不具备?就因为不象些藏家那样去一线采集真正出土的标本实物,去研究真正出土的标本特征和各种坑口的特性,去真正到高仿一线了解做旧的高仿品以及对比它们的各自特征。这些所谓的专家遇到疑是出土的高仿品,只能凭感觉、凭故事在鉴定,遇到问题交给机器检测。但机器检测人为的因素很大,所以才造成今天谁都能鉴定、谁都不负责的状况。

如果一个资深藏家或真正的鉴定家,不具备起码的传统实践眼学,不以标本作为基础,不以正确的实践作为基础,就会发生收藏满屋子的做旧赝品。更会发生拿去52件(实际是高仿)瓷器到检测中心,有48件元素符合较好的笑话。如果传统实践的真正眼学放在首位,还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吗?这充分说明他们根本不具备传统实践眼学的能力。任何事不要单一的、很极端的看待问题,要综合全面的去看。要从文物艺术品本身具备的特性去揭示其本质。多参考一个很科学的鉴定途径或有效的方法总是好的,文物但艺术品的文化属性和工艺属性是科技手段永远无法定性的难题。千万不要用科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态度,更不要唯我独尊,老子就是天下权威第一,这样风险会更大,甚至非常教条。

除传统实战眼学和科技检测学而外,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鉴别统演变到文物而来的一门探索性新学科。一些研究学者认为:“理论上来讲,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统眼学鉴别文物的基础上,借用微观放大进行观察器物老化特征分析之后,从而判断新老。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范围很广,包括:青铜器、漆器、木器、古陶瓷、玉器、字画等等门类。”很多人一提微观就马上想到鉴定陶瓷方面如何看气泡,其实这种单纯的看气泡的鉴定方法,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气泡的大小、疏密、气泡的界限等并无什么可参考的价值。不要动不动就先拿一个单纯的气泡图片来说问题,这样的微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要研究微观是观察物品经历漫长岁月侵蚀留下的老化痕迹特征,并不是拿个双管放大镜,去看气泡的大小或疏密分布,这只能给整个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体系带来误区,弄不好会走进死胡同。本人多年前对这一领域有所探索和关注,但最终放弃继续探索,原因是笔者可能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找到其规律性。但笔者并不排斥一切可能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方法的新探索与尝试。

目前的现实状况是:一个成熟而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家,首先具备传统实践的基本功,这不光是首先甄别真赝品的问题,关键还有人文历史、工艺特征、艺术价值、文化纵向断代等一系列的问题。单一的搞科研,最后闹了很多笑话,甚至成了阻碍文物科技研究的绊脚石。笔者非常敬佩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他们很早认识到这些弊端,非常注重传统实践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这是令人欣慰的。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是不一样的,传统眼学多是以现有发掘文物和馆藏品为主要参考对象,缺失大量一二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只有传统眼学加实践学才是我们发扬光大的传统实战眼学鉴定体系。

也许将来的一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突破,希望“传统实践眼学”、“科技检测学”、“微观老化痕迹学”三者能相互印证。那才是最终的科学鉴定之路。目前来看,三者联合鉴定,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的问题。如果倒置就会出现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将给文物鉴定带来深重的灾难。当然笔者在这里说的不全对,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深入。作为民间收藏,如果是大开门一眼就认定的器物,传统实践眼学就能解决问题,省去后几项科研不必要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需要作为法律依据的采信标准,后两项必须要做的。否则法官无法采信较为科学的依据来最终定案。

由此看来,文物鉴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寻找科学有效、准确无误、证据确凿的综合鉴定方法,才是解决鉴定难题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