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边游击区位于福建省的长汀和江西省的瑞金边界,以武夷山脉横断其间,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群众基础好,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闽赣游击区的范围包括江西省瑞金县的大部,会昌、于都和石城县的一部,福建省长汀县的古城和四都乡;汀瑞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地区,则是在瑞金县的大柏地、罗汉岩、观音岽、武阳、白竹寨和长汀县的猪子岽、丝毛坪、上下温地一带。与南方八省其他游击区相比较,这一游击区的活动地域比较狭小,在敌我力量对比过分悬殊和强敌分割、严密封锁下,闽赣边的游击战争显得更为艰苦曲折。
1935年2月,中央分局按照中央指示,开始从中央苏区突围。瑞西特委书记赖昌祚突围到达铜钵山,此后,瑞西特委同中央分局的联系中断,进入独立的游击战争时期。
3月中旬,国民党军集中3个师的兵力进攻铜钵山。大军压境,瑞西特委决定分3路突围到瑞金的安治前集中。转移途中,除了钟德胜带30人突围外,其余都损失了。加上武阳区游击队和桃古区游击队等武装力量,闽赣边只剩下80多人,顽强坚持斗争。
5月上旬,瑞西特委书记赖昌祚在汀瑞边境的丝茅坪主持召开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采取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并确定了“保存力量,分散活动”的正确方针。丝茅坪会议,成为闽赣边游击战争的转折点,实现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
自1935年5月起,闽赣边各支游击队先后转变斗争方式,进行分散的游击战争。瑞西红军游击队以罗汉山为根据地,往返瑞金、长汀之间,与敌周旋,不断取得袭击国民党区公所、军车的胜利,游击战争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武阳区游击队由于国民党军的残酷“清剿”,损失较大。余部在刘国兴的带领下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到1936年,游击队得以恢复和发展。桃古游击队(后改名为汀瑞游击队)由于策略得当,得到发展。
1937年1月,钟德胜领导的瑞金游击队与胡荣佳领导的汀瑞游击队在猪子崠会合。钟德胜通过地方党的关系,在武阳同刘国兴部取得联系。闽赣边3支游击队成功会合,壮大了革命力量。
此后,3支游击队集中行动时归钟德胜负责指挥,分散时归各游击队负责人领导。由于游击队之间密切配合,闽赣边的斗争更加活跃和机动。1937年7月,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赣边游击区的斗争也进入一个新时期。
(1934年10月—1938年2月)
闽赣边游击区
赖昌祚 中共瑞西特委书记
钟德胜 中共瑞西特委委员、少共瑞金特委书记、瑞金游击队负责人、汀瑞游击支队支队长
《钟民关于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总结》(1945年8月9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第76页。
1935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分局决议,中共瑞西特委在江西瑞金铜钵山成立。这里也是瑞西特委和瑞金游击队主要驻地之一 ——铜钵山。
瑞金县罗汉岩是瑞金红军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1936年10月,中共瑞西特委书记赖昌祚不幸在这里遇难。
今日的古城镇已成为长汀县内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繁华小镇。
1936年11月,瑞金红军游击队袭击了瑞金县壬田的国民党联保办事处。长汀县古城,是兆征、瑞金、桃古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区。
《钟民关于闽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总结》(1945年8月9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闽中游击区》,第78—79页。
1937年6月上旬,瑞金、汀瑞游击队化装成国民党军,在福建长汀县青山铺智取了国民党保安队的一个排,俘虏全排敌军,并缴获一些枪支弹药。闽赣边汀瑞红军游击队袭击了瑞金武阳乡政府,击毙多名民团分子,乡长从后门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