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12095800000018

第18章 “白头总督”重海防(4)

也缘于李鸿章的妥协求和得到清廷的认可,本来在对待法国侵略的态度上已摇摆不定的清政府此刻更加动摇,所以未采纳左宗棠的主张,并阻止由黄少春募兵增援滇、粤边境。

四月二十一日(5月15日),左宗棠离开南京趋往北京。行途之中,他细心研读了李鸿章与福禄诺在天津议订的《简明条约》五条,并于“途间细思中、法议和,上关国家大计,有不能无疑者,应即条陈所见,聊效一得之愚”。于是,他写下了《时务说帖》。在这篇说帖中,左宗棠不仅回顾了他总督两江,“时逾两载,所创举者,增制船炮、兴办水利、增复盐引为三大宗”的政绩,而且反复阐述了对付法国侵略“非决计议战不可”、“议和之应从缓”的鲜明见解,进一步表示了他愿“亲往视师”,誓与法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他说:

宗棠今春有增灶之请,意在令黄少春纠集旧部,添造水师船只,会同王德榜札饬刘永福挑选熟习海战弁丁,为其管带驾驶,冀收桑榆之效。倘蒙谕允,宗棠亲往视师。窃自揣衰庸无似,然督师有年,旧部健将尚多,可当丑虏。揆时度势,尚有可为,冀收安南仍列藩封而后己。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此一劳永逸之策也。

左宗棠希望能通过这篇说帖打动清廷,赢得支持,以从根本上扭转中法战争的不利局面。他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境奔向京城的。

观音桥事件

左宗棠经一个月的“水陆趱程,未敢休憩”,终于在光绪十年五月二十日(1884年6月13日)抵达京师。五天后,清廷发布“上谕”:着左宗棠“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该大学士卓著勋绩,年逾七旬,着加恩毋庸常川入直,遇有紧要事件,豫备传问。并着管理神机营事务”。左宗棠再次担任军机大臣。

左宗棠再度入职军机处,对和战之局有着重大影响。原因是李鸿章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后,引起了京师及地方的普遍反对,清廷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做出几分主战姿态。四月二十八日,清廷派一向主战的前山西巡抚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接着,左宗棠又再入枢机。这些都表明清廷有转向主战的意图。所以李鸿章在清廷任命左宗棠为军机大臣的“上谕”发布后第二天,即致电淮军将领、广西巡抚潘鼎新说:“左相进京,正议主战,内意游移。”

也就在《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仅四十多天,法军于闰五月初一日(1884年6月23日)不等中法全权大臣商定清军撤军的具体时间与办法,突然到达北黎(观音桥),通令驻守在那里的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清军因未接到撤退命令,不便遽然撤兵,派出代表与法军交涉。法军残酷杀害了三名清军代表,并向清军阵地发动进攻,全被击退。此事被称为“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件”。

法国挑衅失败,反诬中国破坏《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针对法国新的军事挑衅,左宗棠根据王德榜发自前线的电文,于闰五月初七日向清廷上奏陈述了他对战局的看法。据王德榜电文称,“法人果又蠢动”,“分为两路,一犯观音桥长庆粤西各营,一犯王德榜谷松之营”。“各军请战”,而“潘鼎新谕令毋得生衅”。因此,左宗棠请求清廷敕下滇、粤督抚“严饬防军,稳扎稳打,痛予剿办”,这样才能对付法军的侵略活动。左宗棠还指出:“法人请和之不足信,而缓兵之伎俩毕露矣,且自天津和议条款一出,天下臣民莫不共愤而痛憾狡虏之欺侮朝廷也。兹又衅自彼开,法人虽狡,无可置辩。”因此,左宗棠一再强调必须以战取胜。他复请饬黄少春募军赴边,会同王德榜、刘永福等军痛击法国侵略者,“以张挞伐而振天威”。左宗棠此折得到清廷赞许。

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于7月12日向清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中国立即从越南撤兵,对法赔款2.5亿法郎(约合白银3800万两)。否则,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沿海港口作为赔款的担保品,并极其蛮横地限令7日内答复。7月13日,法国海军部长裴龙电令侵华海军司令孤拔:“派遣你所有可调用的船只到福州和基隆去,我们的用意是要拿住这两个埠口作质,如果我们的最后通牒被拒绝的话。”次日,两艘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开入闽江口。两天后,孤拔率法军舰队闯入闽江的马尾港。

六月十五日(8月5日),法国远东舰队的三艘军舰突然袭击台湾基隆。督办台湾防务大臣刘铭传指挥清军顽强抵抗,打退了侵略者的进犯,取得基隆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清廷却因法军侵略基隆而又在动摇不定。清廷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却因“英、德与法仇,不肯过问”而毫无结果。李鸿章乘机怂恿清廷接受法国提出的赔款议和条件,甚至以“战后亦必赔偿,为数更巨”来吓唬清廷。慈禧太后六神无主,急忙召见奕哭诉:“不愿再经咸丰故事,但亦不愿大清江山由我而失,由我示弱。”奕回答说:“可以打。”慈禧太后也说:“打就打到底。”接着,慈禧太后召开了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及六部九卿参加的御前会议。她说:“和亦后悔,不和亦后悔。和就示弱,不和会割地赔款而且损伤不少,或许引起内乱而且亦赔不起。”显然,慈禧太后仍在和与战之间徘徊。她讲了这番话后,会场一片寂静,许久无人答言。猛然间左宗棠站出来疾呼道:“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做战费。”慈禧太后听过此言,遂下令罢朝,含泪称是。至此,清廷才下了主战的决心。

法国悍然进攻基隆,在中国东南沿海挑起战端。法军受挫于基隆后,法国政府决定扩大侵华战争,通过驻华代理公使谢满禄于六月二十九日向清政府提出赔款8000万法郎的新条件,并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限48小时内答复,否则下旗离京,由孤拔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清政府拒绝了法国的无理要求。七月初一日,谢满禄果然下旗离开北京。初三日(8月23日),孤拔指挥法国舰队向停泊在福州马尾军港的福建海军发起突然袭击。福建海军的军舰还没有来得及起锚,就被法舰的一排重炮击沉两艘,重伤四艘。福建海军仓促应战,十分被动,广大爱国官兵仍奋勇还击,但已无法挽回败局。经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海战,福建海军的11艘战舰均为法舰击沉、击伤,官兵伤亡700余人,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天,法军又向位于马江北岸的福州船政局开炮,击毁许多厂房和厂内正在制造的舰船。由于船政局作了积极布防,法军攻占船厂的计划未能得逞。

马尾之战爆发后的第三天,即七月初六日(8月26日),清廷下诏对法宣战,谴责法国“专行诡计,反复无常,先启兵端”。同时,根据“应以进兵越南,规复北圻,俾彼族不敢悉众内犯为制敌要策”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沿海防御,陆路反攻,“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战略方针。法国则决定以海军攻占台湾,“据地为质,挟中国议约”,同时命陆军向驻守谅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占领越南全境,然后由陆路将战火直接烧至中国本土。此时,左宗棠深为福建沿海的严重局势焦急不安。

七月十五日(9月4日),他亲赴醇王府面见奕譞,请求统兵出征。奕譞在记述与左谈话的情形中说:“左相响晦来谈,仍是伏波据案之慨,其志甚坚,其行甚急。已嘱其少安毋躁,十八日代为请旨,始去。”七月十八日(9月7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

此前,左宗棠曾多次要求奔赴前线同法国侵略者决战,但均没有得到清廷的允准。是刻,他的愿望终于实现,其心情可以说是万分激动的。他以72岁的高龄,不顾体多有病,毅然投身到抗法前线。

七月二十五日(9月14日),左宗棠在起程前特地向翁同龢辞别。他在翁同龢处“坐良久”,“其言衷于理而气特壮”,给翁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人“怅惘而别”。

9月中旬,法侵华海军司令孤拔率军舰五艘,副司令利土比率军舰三艘,分别进攻台湾的基隆和淡水,企图在两处得手后合击台北。10月1日,法军在猛烈的舰炮掩护下,攻占基隆。10月2日,进攻淡水的法军遭到惨败。8日,得到增援的法军在强大炮火支持下强行登陆,再次猛攻淡水。刘铭传指挥清军、民团等诱敌陆战,设伏截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拉锯战,法军死伤数十人,狼狈逃回军舰,慌乱中又有数十人坠海溺死。法军在淡水失败后,将兵力收缩至基隆,并于10月下旬封锁台湾,企图孤立台湾守军。

对于左宗棠勇于赴汤蹈火的果敢行为,舆论界曾作出如此评价:“左侯相以闽事吃紧,慷慨请行,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方之古名臣,曾不多让!诚哉斯言!”

不败而败的中法之战

法军在马尾海战后,气焰更加嚣张,在台湾和北圻两个战场陆续发动了大规模进攻。1884年8月10日,法国军舰频繁向台湾基隆、沪尾等发炮进攻,都被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台湾军民英勇击退,粉碎了敌军侵占台北的计划。

1885年,孤拔率军舰多次进犯镇海,清军在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击沉、击伤法军舢板及舰只各两艘。孤拔本人中弹受伤,被迫于3月7日南撤,转而攻占澎湖岛。不久,孤拔死于澎湖。

在法军封锁台湾、侵扰浙江镇海之时,清军也在北圻向法军发起反击。

在西线战场上,自1884年10月至1885年3月,中法军队在宣光反复争夺。清军与黑旗军紧密配合,虽取得歼敌千人的战绩,但因法军不断得到增援,始终未能攻克宣光,被迫撤出战斗,准备新的反攻。在东线战场上,清军出谅山反攻船头、郎甲一线。1885年1月底,法军7000余人分别由波里也和尼格里指挥,由河内出发,向清军进行反扑,不久攻占谷松。2月13日,王德榜将军火辎重移屯禄州后,全军疾趋谅山。23日,潘鼎新部在镇南关不战而溃,潘鼎新仓皇逃窜,“不知所往”,所部军无主将,大掠龙州。广西边境地区兵慌马乱,岌岌不可终日。2月23日,法军攻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后因担心战线过长,给养困难,炸毁了镇南关城墙及附近的清军防御工事,退回越南境内的文渊(今同登)、谅山,并在关前废墟上竖起一块木牌,狂妄地宣称“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这时,称疾在乡的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率部开赴前线,收编溃散清军,整饬军纪,被前线各路清军将领推举为前敌总指挥。当地军民信心倍增,在法军竖立木牌的地方也竖立起一块木牌,上面针锋相对地写着“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潘鼎新被革职,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请出年近70的爱国老将冯子材帮办军务,任主帅。

冯子材(1818—1903),晚清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汉族,广西钦州人。咸丰当政期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年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期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卒谥勇毅。

冯子材率军挺进关内十里的关前隘,筑垒掘壕固守,与坚守山隘的王德榜互为联系。3月23日,法军猛扑关前隘,冯军连失三垒,形势危迫。以后,法军又连次猛犯,冯军再失二垒。就在这关键时刻,王德榜挥师出击,分兵为二,以一遥作声援为正兵,另“以各分统挑选精锐从山僻绝径分支夺险为奇兵,从甫谷抄出,攻其无备,将敌后劲歼献尽净”。所有法军囤积献军火,为王德榜悉数缴获。进犯关前隘的法军发现军火被截,后路被切断,士气涣散,军心动摇。法军将领企图以进攻关前隘的胜利来稳住军心,扳回败局。

经过实地勘察,冯子材选定镇南关中国内侧十里处的关前隘为诱敌聚歼的战场。这里东西两面高山夹峙,中间只有一条宽约2米的道。冯子材指挥军民在此用土石修建起一条长三里、高七尺、底厚一丈,连接东西两岭的长墙,墙外开挖宽约四尺的深沟,切断关道。同时在东西两岭赶筑堡垒群,安设炮位,控制制高点,屏护长墙主阵地。在兵力部署上,冯子材率军居中正面迎敌,命王德榜率军驻守镇南关东北30里处的油隘,准备伺机阻击法军的增援部队,切断其军事补给线。另外,冯子材还在长墙主阵地后面半里、四里及纵深地区配置了多重预备梯队,使清军的防御较为坚强,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3月21日夜,冯子材率军突袭盘踞文渊的法军,引诱法军前线指挥尼格里来攻。23日凌晨,尼格里指挥法军2000余名和三个炮兵连,分兵两路进犯清军长墙主阵地和东岭炮台。两军展开激战。争夺东岭炮台的战斗尤为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死伤相当。入夜时分,战斗渐息。清军连夜赶修工事,补充给养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