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12095300000044

第44章 疗愈失衡的身心,保持好心态健康身心灵(1)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诸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工作压力大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远离亚健康,享有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圆满。

心理平衡、心理失衡与心理健康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心理平衡的十大秘诀

如何才能心理平衡呢?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保持心理平衡的十条秘诀。

1.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2.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3.对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是并不一定合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忧郁寡欢,实为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4.知足常乐

有时候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荣辱不惊、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6.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7.对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对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也就变得平静。

8.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忧郁苦闷,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9.积极娱乐

积极、适当的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知识和乐趣。

10.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祝您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作健康呢?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是这样为健康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十条“对健康概念的规定”,而其中的前四条是关于心理健康的。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可见,心理健康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忧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