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12094200000008

第8章 开放思想不迷信权威(2)

王充以大量的笔墨,无情地批驳了汉儒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论调。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影响人和物,比如,“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固疾发”,但是人不能动地,而亦不能动天,因为天至高大,人至卑小,人不能动天,就如同一枚小竹枝敲不响一个大钟,一只萤火虫烧不热一个鼎一样。风雨有时,寒暑有节,不会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当时流传着“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祸福之应,皆天也”的说教,王充指出,这种说教是贤圣欲劝人为善而编造的,而一般人则把一些偶然巧合的事件当作必然的报应,因而盲目相信这种说教。汉儒声言楚惠王曾误食蚂蟥,由于他有仁德,得到了天的保佑,不但病不为伤,反而把原来的心腹之积也治好了。王充认为楚惠王并无仁德,而是一个不肖之主,如果天保佑他,是天佑不肖人也。王充以大量事例否定了天能赏善罚恶的神话,并发出质问:为什么那些谋财害命、鱼肉乡里的坏人皆得显达,富厚安乐?社会上何以多横怒而不罹祸,顺道而违福?在驳斥天能赏善罚恶的虚伪说教的同时,王充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实。汉儒为了神化帝王,拼命鼓吹君主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君主高兴,天气就温暖;君主发怒,天气就寒冷。王充对此据理反驳,指出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是自然现象,水旱之至,自有期节,君主喜怒时,连自己体内和室内的温度都影响不了,怎能影响整个天下呢?关于汉儒的灾异谴告,王充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夫变异自有占候,阴阳物气自有始终,国有灾异,与人染疾病是同一道理,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气不和,岁生灾异,与谴告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说虫吃谷物是地方官吏侵夺百姓所致,身黑头赤的虫子象征武官,身赤头黑的虫子象征文官,那么,虫子或时希出而暂为害,或常有而为灾,等类众多,应何官吏?那些威胜于官,取多于吏,武断乡曲而不当官的豪强,又用什么样的虫子代表呢?事实上,各种虫子生出有日,死极有月,使人君不罪其吏,虫犹自亡,这纯属自然现象,与政事无关。同样,老虎吃人也与官吏为奸毫无关系,儒生只不过利用了虎适食人,长吏遭恶这一巧合事件胡乱比附而已。如果说灾异是天对人君失政的谴告,那么,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就证明尧、汤也是恶君了。如果说天真能谴告失政的君主,它也就能有意识地任命像尧、舜那样有才德的圣君,可事实上,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如果天能以雷责怒于人,也就能以雷诛杀无道,然而自古以来,那些最为无道的人,并非死于雷诛,而是圣人兴师动众,将其伐灭的。王充引用老子之语,“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指出,谴告是统治腐败的产物,是儒生主观臆造的,“上天之心,在圣人之胸,及其谴告,在圣人之口”。这样,王充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神的存在,打碎了帝王头上的神圣光环,给汉代妖妄荒诞的官方神学以沉重的一击。

坚持创新为国争光的詹天佑

见日月不为明白,闻雷霆不为聪耳。

——《孙子·形篇》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提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大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3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京张铁路不满4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2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不循旧制改革新政的范仲淹

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谈镐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原名朱说。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彬州(今陕西省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没想到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宋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的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10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但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等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待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提起范仲淹,不禁使人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更叫人荡气回肠的是他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停止了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同时,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为仁宗时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明,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晚年时,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置第于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他64岁去世时,“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以笔做枪关心民间疾苦

的关汉卿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

关汉卿(约122—1241),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是大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