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穴位?
人体各个系统能彼此保持密切联系,合作和协调,是依靠复杂的体液、神经等系统来完成的。人体体表和内脏到处都有感受器,当感受器受到外界环境或体内病变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冲动,并由神经到中枢神经。由中枢神经进行分析、综合产生新的反应,再由神经传到器官、腺体或肌肉,使之作出相应的反应。中医把人体的这种联系称之为“气”,认为“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气”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先天所具有的人体生命能源,源自于肾;另外一种是后天所具有的“气”,则源自于所摄取食物的能量以及经由呼吸进入人体的大自然之气。中医把“气”所流经的通道叫经脉或经络,人体共有12条经脉,也叫做十二经别,它们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使人体各部位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调节人体多种生理功能活动,保持人体机能的协调和相对平衡。穴位是“气”与表最为接近的地方,如果对于人体的各个相应部位穴位给予一定刺激,就会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
经络系统是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调控系统。生理上经络系统运行气血、调理阴阳,对机体的代谢、免疫、内分泌及神经系统都有调整作用。病理上,脏腑器官有病,可以在经络穴位或相应体表部位上,出现病理反应点,经络则是传送病理信息的通道。因此,给予经络上穴位一定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虚实,使失衡的人体各部能够达到恢复平衡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刺激穴位的时候,这种刺激会被传给脊髓和中枢神经,然后受到刺激后的中枢神经再将刺激传送到末梢神经。结果,这些神经就会给它所控制的内脏和组织带来影响。于是病患处会与之感应并产生变化,比如血液的流动、激素的分泌状态等都会有细微的变化,使全身舒活起来。如果反复地施加这样的刺激,则会循序渐进地使内脏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治疗方法就是穴位治疗法。这种疗法重视皮肤和内脏的微妙关系,只要找到了正确的穴位,就可以轻松地进行治疗。可以说这是一种颇具合理性,又古老、又有新意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穴位就是我们体内的疾病和异常表现在表皮的地方。中医有个选穴法叫“阿是穴”,即是运用这个原理。
通过一个人的皮肤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况。当体内出现异常的时候,皮肤就会呈现出苍白、干燥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湿疹等症状。当紧挨着皮肤的结合组织出现异常的时候,一按就是有钻心的疼痛感。当接近皮肤表面的肌肉出现异常的时候,用手指按压,会感到有硬结。这些在皮肤表面有所表现的地方都叫做穴位。
就这样,皮肤上将显示出我们内脏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健康人的皮肤,会不断地有皮脂从体内分泌出来,让皮肤受到滋润,并表现出光泽。当皮肤干燥、摁压时有疼痛感的时候,就要引起注意了。
穴位的选取办法
穴位按摩最重要的是要选对穴、按对穴。那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切实的养生效果。
全身一共有365个穴位,在穴位疗法中会经常使用的有140个左右,在家庭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有70个左右。
东方医学假设包裹着心脏的心包是脏,被称为三焦的是腑。人体一般都会被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上,而三焦则被认为保持这样的体温的源泉。它原本同五脏六腑合在一起被称为六脏六腑,而与这十二脏腑相对应的十二支经脉则贯穿了从头顶到手脚四肢的全身上下各个部位。
它们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等。除此之外,如果加上与这些能量通道稍稍偏离一点的任脉和督脉,就是十四支经脉了,与这十四支经脉相对应的点叫经穴;而与经穴稍稍偏离,但是治疗效果极好的穴位叫奇穴。奇穴的数量高达数百个。另外,对于刺激反应非常敏感的叫做阿是穴。
由于穴位在身体上没有做特别的记号,所以,您必须先找出正确的穴道位置。根据人体各部分的长短定出一定的分寸,按寸取穴。这里的“寸”与度量衡制中的寸不同,并非表示固定的长度,因为其长度因人而异。
正常人的骨骼各异,其骨头的长度和宽度也有不同,其穴道距离骨头隆起处的远近,当然也有所差别。所以,2寸是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加起来的宽幅,“1寸”相当于自己手的小指中间那个指节的长度。
要想找寻正确的位置,可参考以下几个经验:
(1)手指或手掌轻轻触摸穴道附近的皮肤。如果感觉粗涩不光滑,或有小皮肤疹、雀斑、黑病,就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此部位。这时,应该有异于其他皮肤的痛感。
(2)假如感觉疼痛,即以授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施力(1~2千克的压力),疼痛会更显著。
(3)如果用手指按压刺激该处并不觉得痛,即表示并非穴道位置,必须再细心按压其四周,找寻有痛感的点。
(4)找到有痛感的地方,再稍微施力(3~5千克的压力),如果觉得痛感会上下移动,而且按压地方有类似疙瘩或筋的硬块,那就是穴道的正确位置了,也就是有疗效的穴道。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
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
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
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
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
【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
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三大指压按摩手法
通过按摩给予刺激来进行治疗,需要用手指摁压,即指压。指压是指用手指按摩穴位给予其刺激,来调整神经的高度紧张和功能下降等。
所谓健康的身体,就是指内脏和组织状态良好。为此,必须让内脏和组织固定在一定的位置。然而,如果支撑内脏的骨头歪斜了,就会使内脏受到压呈现出异常。通过指压,可以纠正骨头的歪斜。
指压平时在家庭中都可以进行。特别是对于由于精神不安而引起的疲劳、眼花、肩酸、想吐等一连串的症状,以及风湿和神经痛等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仅就主要的指压方法进行介绍。
使用大拇指
1.使用一根大拇指
这是指压的基本方式。剩下的四根指头支撑着拇指,在垂直方向用力。
2.使用双手的大拇指
在特别需要施力的地方,用双手的拇指同时施力。这时候,请将双手的拇指并拢。这种指压法特别适用于背部和脚部。
3.两大拇指指尖相叠
将常用的那只手的大拇指放在下方,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叠在上面。当您想对一个部位集中发力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主要以整个脚部和脚板心为对象。
4.使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
将大拇指和其他四根指头张开,做出要抓东西的样子来进行按摩,其要领在于,张开五指,自然的做出抓东西状。适用于颈侧、颈后和脚板心的按摩。
使用食指和中指
1.将中指叠上食指
轻轻地将中指放在食指上,进行按摩。这种方法适合于按摩较窄的地方。
2.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部分来施加压力,将压力集中于一点。经常用于头部、面部、脖子和胸部。
使用手掌
1.使用单手手掌
使用常用的那支手。当您想缓慢地、全面地对某一部位进行刺激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适用于胸部、腹部等不能剧烈挤压的部位。
2.用单手引起震动
手掌贴着皮肤,手肘用力,引起震动。这种方法可以刺激血液和淋巴腺,给内脏以活力,用于腹部和背部会很有效果。
3.使用双手手掌
将双手手掌相叠,施压按摩,旋转按摩。适用于背部、腹部、胸部和颈部。
以上介绍的主要是手指的使用方法。另外,进行指压按摩之前,不用说,首先须将手指甲剪得平滑整齐,否则会在无意中使您受伤。
另外,进行指压按摩时,垂直用力是最具效果的刺激,而且,将这样的刺激持续一定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效果。而对别人进行指压按摩时,首先要心平气和,将精力集中在指尖上。
这些基本认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指压按摩的效果。
除烦祛躁清神法
1.动作指导
全身放松,含胸拔背,意守丹田,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用意念于拇指端并集中于三阴交,以指代针,用螺旋透肤劲传达于经络。点后顿感体轻、脑松、心舒、神清状态。
2.每天3遍,每遍12回。
3.要点提示:动静均宜,安神定志。
治体虚乏力提神法
1.动作指导
操作时,气沉丹田,两拇指点按太阳穴,食指屈伸抹擦于眉弓,两手指转幅要圆,用力对称,由轻而重,由慢渐快,频率视病情而定。以明目醒脑,提神解疲为佳。
2.可以不计时间、地点,每次闲着5分钟操练即可。
3.要点提示
起伏有序,劳逸自约。
体弱多病者的强壮法
1.动作指导
呼气于丹田,然后意念在右手成鹰抓式,捏拿别天穴,同时发劲在左手中指,点揉天突穴,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细腻均匀,有得气和热感,这样可以增强呼吸的深长和提高免疫的能力。方有驱除哮喘、喉炎、呼吸道感染等炎症的效果。
2.每日3遍,每遍12回。
3.要点提示
点拿任督,意在气中。
4.除忧解郁调理法
可以说,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抑郁,在这里我们介绍的穴位,是对于那些心情郁闷、工作进展不顺利、没有做事情的冲动和欲望等常见的症状而言比较有效。
这样的人,大多数是不管接受多么细致的检查和都没有异常,但是如果不作些改变的话。就会情绪更加低落,甚至发展为真正的精神病。这种疾病不止要治疗心理、生理上也要进行整体的调理。所以穴位疗法是非常合适的。
治疗忧郁症的穴位:
肩井——位于第七颈椎(脖子上最突出的一块骨头)和肩头中央的位置。
隔俞——与胸椎第七和第八块突起间的高度相当,脊柱外侧3厘米左右。
肾俞——与腰椎第二和第三块突起间的高度相当,脊柱外侧3厘米左右。
鸠尾——位于心窝的下方。
中腕——位于心窝和肚脐中间。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小腿肌肉内侧。
涌泉——位于脚板心中央。
百会——位于头顶。
该穴位对于消除头部疲劳,缓解全身精神紧张非常有效。
化解尿结石的按摩法
上厕所的时候,突然间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这有可能就是尿结石的原因。这是由于尿道上长了结石,所以当尿入尿道经过时就会冲击到结石,刺激到黏膜,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
尿结石一般有背部和大腿内侧疼痛、发烧和想吐等症状。要想消除尿结石带来的疼痛,首先要消除尿道的紧张感,这就需要刺激神经末梢。
治疗尿结石的穴位:
昆仑——位于外脚踝尖端与阿基斯腱之间的凹陷处。
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按摩该穴位。当您小腹疼痛时,按压这里会感到有疼痛感。忍耐一下,并坚持按摩下法。这样持续按摩的话就可以解除尿道的紧张,使石粒顺利通过,抑制尿结石的发作。
消除缓解痔疮的按摩法
痔疮的疼痛,真是一种难言之隐,甚至连去医院都需要一定的勇气。不过,越是犹豫,病情就会渐渐恶化,治疗起来也更加困难了。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简易的、在家庭中也能够做的穴位疗法。
虽然都被称为痔疮,但是痔疮也有很多种。而其中能够依靠穴位疗法来进行治疗的主要有外痔和内痔两种。内痔就是肛门里面受伤而感到刺痛,这多是由于便秘引起的。
而外痔就是在肛门周围有淤血,形成了静脉瘤,在排便时便引起出血。痔疮中有90%都是这种痔疮。当这种症状继续恶化,痔疮就会往外生长,甚至流脓,造成脱肛。
造成外痔的原因是肛门周围的淤血,所以治疗时需要刺激帮助血液循环的穴位。
治疗痔疮的穴位:
下髎——位于尾骨上,左右两边都有。
尾骨的锥形部位上方就是腰俞,从这个穴位开始用手往下探就可以找到下髎。痔疮严重的人,按摩该穴时就会感到疼痛,所以很容易找到。
对于这个穴位,用手指按摩是没什么用的,只有用针灸才会有显著的效果。这个部位对热量非常敏感,所以最好是左右两边交替进行,这样才能持久一些。每日一次,坚持1~2个月的话,可以让比较严重的痔疮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出血也会停止。
另外,它对于治疗作为大多数痔疮原因的便秘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
大肠俞一有骨盆上端的高度上。
对这个穴位使用针灸也是非常管用的。
另外,头顶上的百会穴是集中全身能量的部位之一,也可以用于痔疮的治疗。当痔疮出血的时候,对该穴位施行针灸20次即可。
便秘的按摩治疗法
作为女性,患了不便为人所知的便秘是非常烦恼的。当然它对健康也是有很大危害的,何况它还是美容的大敌,特别是年轻女孩子是非常为之烦恼的。现代人总是被时间所追赶,以至于总是错过定时大便的时候。在想要大便的时候不要忍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要不饮食,多吃含纤维质多的东西,多喝水。即使这样预防,还是患了顽固的便秘的话,用东方医学的穴位疗法会非常管用的。
治疗便秘的穴位:
外神门——比手腕骨节处的神门穴位稍微偏外侧一点的部位。
用大拇指慢慢按摩这些穴位。合着呼吸,接压5~6秒,对左右两边的穴位,各进行5~6次。每天早上坚持的话,会很有效果。
天枢——位于肚脐两侧各4厘米处。
腹结——从乳尖出发的垂直线上,低于肚脐的水平线2厘米处。
大肠俞——与裤子上系的皮带高度相当,腰部正中稍偏的位置。
小肠俞——位于大肠俞下方。
次髎——从小肠俞再往下,靠脊柱的位置。
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治疗,按摩时,用大拇指对每个穴位按摩7秒钟左右,再不断反复。
肠炎的按摩治疗法
肠炎其实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重要的是找到其病因。用穴位疗法首先可以缓解拉肚子的痛苦感觉,慢慢减轻这种症状。肠炎是由于大肠中没有吸收到充足的水分,或者大肠中的水分和分泌物过多所致。
慢性肠炎,是结肠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神经性肠炎,是由于自律神经的功能失调所致。患肠炎时,大便的状态变得如同水一样,并伴随着头痛、心悸、手脚发凉和失眠等令人难受的症状。
如果持续拉肚子,就有可能是肝脏、肾脏和激素方面出现问题,必须引起注意,还有可能是胃癌。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要再耽误了,尽快找专科医生才是上策。
如果只是断断续续地轻微地拉肚子的话,用家庭中的穴位疗法就能有极好的效果了。
治疗肠炎的穴位:
大肠俞——位于距腰椎第四和第五块棘突起之间外侧3厘米处。
小肠俞——位于大肠俞偏下方。
这两个穴位可以调节大肠和小肠的功能。
天枢——位于肚脐两侧4厘米处。
该穴位可以增强腹肌力,提高小肠的功能。
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小腿肌肉前侧。
上巨虚——距足三里约3指宽的下方。
这些穴位对于治疗和缓解带着不明原因的腹痛的肠炎非常有效。
上述的穴位也可以用针灸。
肠炎拉肚子的时候要注意温暖腹部。
食物中毒的按摩治疗法
梅雨时节,也是细菌繁殖很快的时候,这时候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今天要谈的疾病。食物中毒,有时候是由于吃了像毒菌那样本身有毒的食物。
不管怎么说,食物中毒都是非常痛苦的。发烧、想吐、并且还有拉肚子和肚子痛等症状。如果是吃到毒菌的话甚至会给肝脏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些症状也就是急性肠胃炎的症状。
治疗食物中毒的穴位:
天枢——位于肚脐左右4厘米处。
冲阳——位于脚背上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
这两个穴位有调节胃功能的作用。另外,大家非常熟悉的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外侧肌肉上)也可以调节肠胃的功能,不妨可以试试。
隔俞——位于连接肩胛骨下端的底线上、脊柱向外3厘米处。
肝俞——位于隔俞下方。
胃俞——位于肝俞下方。
中脘——位于连接胸骨下端和肚脐的线中间。
按摩这些穴位对于胃发胀、肝脏功能衰退等非常有效,在家里用千年针灸法会更好。
里内庭——位于脚掌上、在第二脚趾尖涂上墨,然后弯曲脚趾,这时墨所沾到的位置就是该穴位所在地。
对该穴位施行按摩或直接灸,就可以缓解食物中毒的症状、并能使体内的毒素顺利排出来。在皮肤发热之前一直坚持。如果遇到急性疼痛时可以在家里采取这样的应急措施。
全身按摩养生
按摩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和养生能力。
1.清洁肠道的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是简单有效的肠道通畅方法。肠道可以迅速排除毒素,但是如果消化不良,就会造成毒素停留在肠道,被重新吸收,给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德国一位医学博士提出,给消化器官施加负载是养生的好方法,而给消化器官施加负载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腹部呼吸、腹部按摩、通过咀嚼运动训练咀嚼肌肉组织。
[功效主治]
腹部按摩可以舒畅气血、增强消化排泄功能、通畅大便以养生,可以降低血液的停滞,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产物饱和的血液及淋巴液排除废物,还可以改善小肠的紧张状态,随着肠道紧张程度的明显改善,皮肤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心脏的紧张状态也会得到改善。
[操作方法]
方法一:
两手掌叠加,置于上腹部,先顺时针旋转按摩15次,再逆时针旋转按摩15次,移至下腹部再依前法按摩。完成后,再由上腹部向下推至耻骨联合处,连续20次。
[健康提示]
按摩前需排空小便,按摩时放松,用力不可过大,过程中若产生便意,立即排便。注意过饱或过饥时都不可做此按摩。按摩结束后,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出。
方法二:
平卧床上,也可边散步边按摩,先用右手掌心贴附在肚脐部,左手掌心叠在右手背做顺时针方向按摩约120次,然后逐渐到全腹,然后再逐渐缩小按摩范围,回到肚脐部。如此反复按摩3次,再交换左右手位置,以左掌心贴附脐部,右手重叠压在左手掌背,依前面的方法做逆时针方向按摩120次。按摩时还可用左手和右手环形按摩,以增强按摩的力度。
[健康提示]
腹部按摩不可在“过饱”或“过饥”时进行,还须排空小便,意守丹田,才能收到养生保健益寿的效果。
方法三:
步骤一:平躺,在颈下垫一个小靠垫,以便放松脊椎和胸腔。略微收紧双腿。将双手平放在腹部肚脐眼的部位,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每次呼吸时,处于肺部和腹腔之间的横膈膜应该执行向胸部的朝上运动,与此同腹部下降,吸气时,运动朝下向腹部,用鼻孔呼气,按上述方法呼吸20次。
步骤二:始终用整个手掌大面积地按摩,而不能只有指尖按摩。腹部应像波浪起伏的大海一样,随着正常的呼吸提升和下沉,双手十分轻柔地放腹壁上,和腹壁的升降运动相配合,吸气时双手随着腹部的鼓起而上升,呼气时,随着腹部的下沉而向下。吸气时手掌的压力几乎为零,呼气时压力稍微加强一点。
[运动要求]
每天睡前或睡醒后在床上进行腹部的按摩运动,也可以每天做3次,除晚外,中午休息或洗热水澡时做1次。每次坚持15分钟。
2.增强肝脏养生功能的肝脏按摩
肝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各种毒素经过肝脏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就无毒或低毒物质。肝的新陈代谢功能削弱必然加重身体其他养生系统的负担,导致肠壁对有毒物质的过量吸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身体各个器官养生功能最优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妨多做做利肝的按摩。
[操作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手搓热。再以双手三指向内,正对乳中肋骨下方缓缓插约2~3厘米。此点为肝经,多做按摩可以帮助养护肝脏。
[健康提示]
用一般力量即可,不须特别用力。
方法二:两手交叉抱住前胸,左手在外。身体慢慢往左扭转上升,深吸气直到不能吸为止;然后缓缓吐气。身体往右扭转再做一遍。
方法三:平时可多按压掌管肝经,手掌心外侧小指下缘突出的肌肉(小鱼际)。
3.增强肾脏排泄功能的肾脏按摩
肾脏的养生的重要器官,它过滤血液中的毒素和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废料,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方法一:腰眼按摩
[功效主治]
腰眼穴位于背部第三腰椎棘突左右旁开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居“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经常按摩腰眼部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促进肾脏养生。此外,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老年时可腰下弯,还能防治因风寒引起的腰痛症;有助于防治遗精、早泄、痛经和月经失调等病;对慢性腰劳损、急性腰扭伤可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病等也有一定疗效。
[操作方法]
(1)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等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部(长强穴),然后再搓。每次做50~100遍,早晚各1次。
(2)两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转按摩,每次做5分钟左右。
(3)双手握拳,轻叩腰眼处,或用手抓捏腰部,每次做3~5分钟。
方法二:
肾脏的按摩还比较特殊,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按摩双耳可以达到助肾的目的。
(1)双手拉耳:左手经过头顶牵拉右耳朵向上数10次;然后以用右手从头顶过,牵拉左耳朵数10次。
[功效主治]
这一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肾脏养生,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使耳朵部分充血,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2)双手扫耳: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这种刺激能达到肾脏活跃的目的。
[作用与要求]
每次做20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补肾健耳。
(3)双手掩耳: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双手手指同时敲击脑后,左右各弹击24次。可听到“隆隆”之声,叫“击天鼓”。
[功效主治]
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4)搓弹双耳:用双手分别握双耳的耳垂,轻轻搓摩耳垂,至发红发热止,然后揪住耳垂往下位,再放手让耳垂弹回原形。
[作用与要求]
每天2~3次,每次做20下。此法可加速耳朵的血液循环,活跃肾脏。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如此,定可有所收获。
(5)手摩耳轮法: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作用与要求]
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6)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
[功效主治]
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7)全耳按摩法:双手掌心按摩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
[功效主治]
此法可疏通经路,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4清洁尿道的足底按摩
足底养生是通过按摩肾和输尿管、膀胱等的条件反射区,达到把毒素溶在尿液中排出的作用。专业的按摩师可以通过足底的条件反射区按摩到身体各个重要的器官。
方法一:
如果觉得在按摩院里按摩太费事,不妨在家里的自制“按摩器”,在洗脚盆中放入圆形的鹅卵石,在上面踩踩,也能达到刺激足底条件反射区的作用。另外,现在的不少小区在花园里设置了鹅卵石道,光脚或穿着袜子在上面走走,也是一种好方法。
方法二:
用热水洗浴双足,加上些中草药剂,可以使双足反射区得到良好的温热刺激,而起到养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
方法三:
在足部按摩治疗疾病方面,古代医家早就提出了“足心宜常擦”的主张。足心即指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相当于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中的肾脏反射区。
(1)坐位:盘腿而坐,双手搓热,左手扶左足,右手按摩左足心,反之按摩对侧足心。
(2)仰卧位:左足盘于右大腿上,右腿弯成弓形,右手按摩左足心,反之按摩对侧。
(3)两腿伸直,左脚心贴于右脚背,上下摩擦,反之按摩对侧。
每日按摩足心,能够滋补肾阴,镇静安神,可治疗小便不利、腰膝酸软以及头晕目眩、耳鸣失眠等,按摩足心,可收到“面红润”、“足轻快”,永葆美丽的青春。
5淋巴养生的精油按摩手法
精油按摩的方法并不复杂,有条件的人士在家里就可以进行精油按摩。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两种按摩的基本手法:
(1)活动轻抚
这应该是精油按摩法中最有用的方法,是指一连串轻柔滑动、安抚的动作,能使精油渗透到体内,让全身放松、安稳。按摩时请使用整个手掌,不是只用手指,两手要放轻松,力道可以强劲或轻柔,动作可大可小。如此肌肉将放松,并能增加血液循环,舒解紧张及压力。
(2)揉揉捏捏
这种手法好比捏面团,大拇指可略有施力,但动作请缓慢且适中。这些动作对脂肪厚的部位以及背部有很大的帮助,如此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流动,并协助体内的毒素排出。
身体各部位的按摩法
利用上述两种基本手法,可应用在身体各部位进行按摩法:(所有按摩的方法都必须朝着心脏的方向做按摩,按摩幼童、老弱者时,请采用轻柔的滑动轻抚动作)。
(1)头部:请用指尖沾按摩油,用指头按摩整个头皮。头痛时,按摩脖子底部的周围,往上按摩到头皮的底部,手指要采用滑动的按摩动作,力量要强。让精油渗透到体内。
(2)颈部:手法是小且强的划圈动作,以颈椎画分成两边,各自从颈底向上按摩到头皮底部,颈椎左右各成一个圈圈式的按摩动作。
(3)肩部:使用滑动轻抚及揉捏的手法,利用大拇指和手掌,从肩膀到颈部,重复来回用力按摩。
(4)背部:使用滑动轻抚及揉捏的手法,力道可强可弱,但千万不要在脊椎上按摩。从背面的腰部内侧开始,两手的动作要连贯顺畅,向上按摩到肩膀,再往下按摩背部的外侧。
(5)腹部:使用滑动轻抚的手法,自己按摩时,采用顺时针方向画圈动作,为他人按摩时,则是逆时针方向。
(6)手臂:使用滑动轻抚及揉捏的手法,由下往上按摩到腑下。
(7)腿部:使用滑动轻抚及揉捏的手法,由下往上按摩到大腿。
(8)足部:从脚趾到脚后跟的方向按摩,大拇指在脚面上,手指在脚底下,重复按摩。
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1)饭后一小时内不得按摩,在一部位上连续按摩刺激,一般不超过5分钟。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不能进行按摩。
(3)按摩后30分钟内需饮50℃以上的温开水(肾脏和心脏病患者,饮150毫升即可)。
(4)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病及癫痫患者,按摩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5)按摩后由于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体温稍有升高,严禁有冷水洗或用冷毛巾擦按摩部位。
(6)按摩时喝温水,在按摩后去洗手间排出毒素。
(7)用手指按摩要注意修剪指甲,用其他工具刺激时,应光滑无刺,避免损伤皮肤,按摩时如出现疼痛、倦怠口干等感觉(关节炎患者较明显),均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