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太空生活全接触(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12092600000019

第19章 宇航服发展记

第二代宇航服

资料表明,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宇航服装备的人是美国冒险家威利·波斯特。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驾驶“温尼妹”号单座机向横越北美大陆飞行的挑战中,将飞机上升到同温层。当时波斯特身穿的高空飞行压力服,是用发动机的供压装置送出的空气压吹起来的气囊。

第一代宇航服

第一代的宇航服是1961年在美国问世的。当年5月,阿仑·谢泼德第一个成功地进行了美国最早的载人航天飞船计划——“水星”计划的亚轨道飞行。他飞行所用的宇航服,是由当时美国海军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穿着的MK—4型压力服加以改进的。这种宇航服由氯丁橡胶涂在布上的防护层和经过氧化铝处理的强化尼龙的内绝热层叠合而成,肘和膝关节部分缝入了金属链,容易弯曲。但是,当内压提高时,宇航员难以活动身体。

第二、三代宇航服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实施“双子星座”计划时,美国又开发了第二代宇航服。这种宇航服在封入空气压的压力囊外蒙上了一层用特氟纶混纺材料织成的网,即使空气压使宇航服整体膨胀也容易弯曲。航天飞机用宇航服由于“双子星座”计划要求宇航员进入太空在轨道上作会合或入舱的活动,所以这种宇航服具有极佳的运动性。

第三代宇航服是实施“阿波罗”计划时使用的宇航服。月面活动与浮游在太空活动的情形不同,必须一边步行在遍地皆是岩石的月球表面,一边弯下身体采集岩石标本。再者,要求保护宇航员能经受强烈的太阳光辐射,以及从天而降的微小陨石砸在身上也不致破损。

这种宇航服在关节周围制成伸缩自如的褶皱,大大提高了运动性能。但是,必须穿着特殊的“内衣”。这种几乎盖住全身的网状内衣缝入了长达100米犹如意大利空心面条那么粗的盘成网状的管子,管内流过冷水,吸走宇航员身上散发的热量,并排到宇宙空间,所以宇航员穿上后感到十分舒适。穿在内衣外的宇航服由内绝热层、压力层、限制层(抑制压力层的膨胀)几层重叠,最外面还蒙上聚四氟乙烯与玻璃纤维制成的保护层。再戴上强化树脂制成的盔帽、与宇航服几乎一样多层的手套,穿上金属网眼的长筒靴,就是完整的“阿波罗”宇航服了。

“阿波罗”宇航服与过去的宇航服相比,其根本差别就在于采用了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即将生命保障系统固定在背上,以进行供氧、二氧化碳的净化和排除体热。

第四代宇航服

现在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使用的宇航服可以说是第四代宇航服了。在此之前,宇航服是定做的,不仅开发和制作上耗费巨资和时间,而且一件宇航服只能用一次,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航天飞机用的宇航服不是定做的,它是根据人体的造型把宇航服分成几部分,分别被规格化为“特大”到“特小”几种尺寸,然后成批生产,加工成现成的服装。宇航员只要从中选择合身的各部分,重新加以组合就可得到一套满意的宇航服了。使用后,也不像过去那样送进博物馆,而是把宇航服再分解,各部分清扫后再次使用,计划使用寿命是15年以上。

在“阿波罗”时代穿好一身宇航服需要一小时,现在穿航天飞机用宇航服(包括生命保障系统在内的舱外机动装置)只要10~15分钟就足够了。新的生命保障系统可在长达7个小时内向剧烈消耗体力的宇航员供给必要的氧、冷却水、电力。不仅如此,头盔内侧还可供给500毫升的饮料和少量的航天食品。

至于大小便的处理,在进行舱外活动前,必须在舱内大便完毕,而小便可以在宇航服中排泄,因为配备了尿抽吸装置。目前,还只有供男性使用的装置,女性用的(尿布型)正在开发之中。将来,女宇航员也不用为排尿担心了。

现在正在开发的宇航服与过去的宇航服相比,外观上有明显的不同,全身是金属铠甲那样的刚性结构,仅关节部分是可折皱的软结构。这种宇航服的内压可提高到054个大气压,所以宇航员穿这种新宇航服进入太空之前不需要准备过程,也不用再为沉箱病担心。但是,内压提高使这种新宇航服变得笨拙,运动性差。目前已试制成的这种宇航服重达90千克,穿在身上根本无法在地面上行走。所幸的是,在太空中,重力变小了,宇航员不用费很大的力气。不过,重力变小了,质量还是没变,因为它具有和原来一样的惯性,所以宇航员不能快速移动。

宇航服的制造和发展时间还相当短,未来的宇航服将更适合人类航天和在太空生活的需要!知识点航天手表航天手表是为太空航行专门设计的手表,材料适合航天特殊环境。它比一般手表表盘大,实现功能也比普通手表多,上有三个小表盘,分别是小时、分钟、秒。可以读北京时间和飞行时间,另外可以转动表盘计时。航天手表可让航天员在漆黑的太空中清楚地知道地球的昼夜之分,保障航天员的生活规律与地球同步,不至于打乱生物钟。舱外活动宇航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绝大多数活动是在飞船和空间站进行的。但有时也需要进入太空开展舱外活动,长期载人航天还有物质的补给,也是舱外活动的内容之一。

步出飞船或空间站在太空条件下行走,既非靠脚去步行,亦非毫无保护地去自由活动,而是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有限度的飘游。这种严格的保护措施就是舱外活动系统,亦称为舱外活动宇航服(具体结构见宇航服节),曾经历过两次重大改革。

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空间行走的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历克赛·列昂诺夫。

1965年3月,他穿着一套十分笨重臃肿的宇航服在空间停留了10分钟,三个月后,美国宇航员爱德华·怀特也实现了空间行走,他把在空间停留的时间延长到21分钟。美国宇航员穿的宇航服从那时以来已经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开始的时候,宇航服除了笨重臃肿,行动不便外,还有一条“脐带”同密封舱连接在一起,宇航员需用的空气和水等都通过这条“脐带”供给。美国宇航员登月时,宇航服经过了第一次重大改革,它已经没有限制活动范围的“脐带”而能独立自成体系,宇航员需用的一切供应都由宇航服携带。

1983年4月4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两名宇航员在太空待了3小时40分,也是沿袭这种“脐带式”太空行走,终未脱离母体。这次太空行走,是“挑战者”号在离地面28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第50圈时实现的。当时,它正在太平洋上空以时速28万千米运行。密封舱与货舱之间的气闸室的圆门缓缓打开。为了防止高空病,已在气闸室里呼吸了35小时纯氧的两名宇航员——47岁的马斯格雷夫和49岁的彼得森,穿着雪白蚕茧一样的新型宇航服,一先一后稍带困难地进入已向空间敞开的货舱。舱中装载的一颗25吨重的通信卫星已于前一天弹射出舱,空荡荡的货舱里,一根绳索从一端通向另一端,另外还放置着试验用特别工具箱、绞车和滑轮等。进入货舱后,两人首先把各自宇航服上的一根15米长的带子一端夹在货舱里的缆绳上,以防“飘”出舱外。他们原定空间行走的时间是35小时,后因情况良好,地面指挥中心决定再延长半小时左右。他们在失重、真空等条件下在货舱中来回走动、伸臂屈手、弯腰屈腿、翻腾打滚、飘游蹦跳,以试验第一次使用的宇航服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并试用工具箱中的各种专门为空间使用而设计制造的工具;试验搬运20多千克的物体,以便为将来的宇航员在空间使用这些工具修理卫星或建造大型空间站等取得经验。当空间行走的任务完成时,马斯格雷夫和彼得森已经在空间绕地球运行了两圈。于是便先后返回气闸室,在气闸室内呼吸了35小时的纯氧后脱掉宇航服,重新进入密封舱。

人类首次脱离“母体”的太空行走,则始于1984年2月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四次飞行。两名宇航员首次不系安全带在太空分别自由行走了90分钟和65分钟,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太空自由行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紧接着1984年2月8日至10月2日,前苏联“礼炮7”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在连续237天的太空飞行中,先后6次进行太空行走,时间共达23小时。女宇航员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于1984年7月在太空行走了3小时35分,成为太空行走的第一个巾帼英雄,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

出舱用的全压服必须给有关人员提供为完成下列任务所需的必要生活条件:

(1)安装和拆卸航天飞行器外表面上的各种设备和仪器;(2)维护各种生产新材料的装置和焊接设备以及进行各种技术性工作;(3)把由地面送来的舱段拼装成轨道站;(4)营救遇险的飞船乘员。

舱外活动服尚需根据其用途保证:

(1)预防航天空间有害因素的影响(低气压、离子辐射等);(2)预防对着太阳时过热和背着太阳时过冷;(3)预防撞上直径为300~400微米的陨石物质时被击坏;(4)防止视觉器官受到太阳辐射的有害作用;(5)完成规定工作范围内所必需的活动性。

制造全压服的材料必须具备对航天空间因素长时间作用的稳定性,且在太阳辐射及真空的作用下不改变其物理、机械及光学特性。宇航服的结构应可靠而不发生故障,应具有应急时能自动切换的复式系统。出舱全压服应配备辐射剂量表,借以发出受到危险剂量穿透辐射的信号。为了对宇航员状况随时进行监测,应预先考虑到向航天飞船(或地面)传送不断变化的遥测信息之可能性。

舱外活动服可以是完全独立的(自足的),也可借缆索之软套管及导线与航天飞行器连在一起,并通过这些东西输送氧气、电能和实现通讯联络。

在独立式系统中,生命保障系统及氧源和电源放在背包里。舱外活动中进行的测量表明,舱外工作消耗大量能量。结果表明,设计独立生命保障系统时必须以3升/分的供氧量为基点,平均耗氧量为80升/时,可保证达450瓦(1675千焦/时)的能耗。

出舱全压服的构造

对出舱服(舱外活动服)提出的种种要求为其结构带来新的要素:

(1)具有必要的反射及吸收性能之外衣;

(2)真空屏蔽隔热性能;

(3)陨星体防护;

(4)能保护眼睛,使用不受航天因素有害作用的头盔面罩玻璃;(5)活动范围更大的活动关节;(6)热容量更大的冷却系统。

出舱全压服的外衣

外衣系表面防护层,防止全压服出舱时可能受到的机械损伤。服装的表层应具备必要的光学性能并能尽量维持合理的热平衡。防火性能对衣料选择意义也不小,应选用点燃温度高的自熄材料。外衣做成连身工作服的形式,以绳带或搭扣与全压服连接。通常采用很牢固的弗尼纶织物以及抗撕性能良好的敷有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织物制造,其抗撕阻力不低于50~100牛顿。为了使服装不限制活动,通常在关节部位打褶或插入橘瓣式活动关节。

外衣上还缝有存放个人随身用品的衣兜。宇航员所承担任务的性质也对宇航服提出了一系列的特殊要求,例如,焊接工作要求服装防备熔化金属的溅射,且遇到高温金属时不致被破坏。

出舱服衣体

在可靠性、气密性、活动性及对航天环境因素的稳定性方面,对出舱服衣体的要求比对应急全压服衣体的要求要高。为了提高可靠性,有些出舱全压服有两个气密层。第二气密层系备份,只有当主气密层(外层)损坏时,才启用第二层。办法是在第二层上装一个备份压力调节器,令其在主气密层压力降至给定值以下时开始工作。装在主气密层上的压力调节器使全压服内余压维持在27千帕。压力调节器装在备份受力层上,当衣内压力降至225千帕时开始工作。压力调节器保护全压服内余压维持在40千帕,同时又在衣内压力达452千帕时起安全活门作用。

穿衣时间、出舱准备时间以及是否可供不同的机组人员穿用,对出舱服意义重大。穿软式服的宇航员要花费大约一小时进行出舱准备工作,而穿硬式服的宇航员则只需10分钟左右。软式服系按量体裁衣方式为各个成员单件制作,半硬式服则只有一个尺码,可供任一机组成员穿用。宇航员的生产活动要求全压服使用更多的辅助轴承,以保护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典型的例子就是腰部断开并装上轴承的全压服,宇航员穿着这种服装可以大弯腰和转身。知识点“海鹰-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海鹰-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是在“海鹰-DMA”型航天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鹰-M”型航天服最初是为“和平”号空间站设计的,从1997年4月开始有三套服装在“和平”号空间站上使用过,曾经完成三次太空行走,每次太空行走时间在5小时左右。

俄罗斯参加美国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后,为了适应国际空间站的特殊要求,美国希望俄罗斯进一步提高“海鹰”型出舱活动航天服的性能,因此俄罗斯对“海鹰-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进行了改进。2001年这种专门为国际空间站生产的出舱活动航天服开始在站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