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让你学到新的知识。譬如苏轼曾写过一篇游记《石钟山记》,文章通过他亲临绝壁深潭实地考察而纠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钟山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含糊,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得名的说法;对于北魏郦道元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肯定。
又如,书中所写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本身的轻重决定的理论,学者们都没有加以证明就全盘地接受了。因为在当时学者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永远是对的。但是,年仅25岁的伽利略却因善于读“无字之书”,通过进行试验把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推翻了。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红楼梦》的第二回描写了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如果说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
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第13节做一个风度翩翩的人
——洒脱形象,潇洒人生
人的形象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形象直接构成了别人对你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口碑。良好的形象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获得的,它是在与人交往中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形成的。
第一印象决定了你的成败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在和比较陌生的人交往中,他给我们的早期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
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研究者让有的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可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根据最先接收到的信息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
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那么,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至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且,因为对他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总编一直对他印象颇佳。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通常难以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产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被叫做首因定律。
其实,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就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首因定律”的表现。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要争取在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表现出最有光彩的自己。
第一印象决定成败,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你在对方心目中的最终印象。要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不要忽视自己形象的塑造。
形象穿出来,风度妆起来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华贵的衣服,事实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美国有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说要穿得怎么好看或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务。服饰要做到两和谐,一是服饰与人的身体、相貌、年龄、性格等因素和谐,另一是服饰与环境、职业等的和谐。
1.服饰应该适合年龄和身份
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初次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与身份、年龄相符。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穿着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装,透着沉着、稳重、端庄、成熟,而年轻人要也是这身打扮,就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年轻女性在社交场合穿黄色、浅绿色丝绸夹克衫,让人感到朝气蓬勃,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适宜。不同的身份也应该有不同的着装。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学生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会被认为不合身份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2.服饰应该适合形体
人有高矮之分,体形有胖瘦之别,肤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着打扮,就得因人而异,并注意扬长避短。“人瘦不要穿黑衣赏,人胖不要穿白衣赏;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人更往两边裂,显得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3.服饰应该适合时间和气候
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须注意。也许你新买的是三重保暖衬衣,在寒冬季节穿上它,一点寒意也感觉不到。即使这样,你在严肃的场合,也得穿上西服。否则,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反之,在初冬,你再感觉冷,也别穿着羽绒服、棉大衣去与人见面,你宁可在西服里多穿一件毛衣。
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席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就够了,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晚礼服——长裙。
4.服饰应该适合场合
服饰应该与环境协调,穿衣打扮要适合场合,你不能穿牛仔、衬衫去参加宴会,无论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公私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一般的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国际上穿衣讲究TPO,T是时间——Time,P是地点——Place,是内容——Object。就是说穿衣打扮要注意场合,分清地点。从时间上说,白天服装应素雅,晚上服装则可艳丽。从地点上说,工作场所服装要规范,非工作场所服装可以随便一些。从内容上说,喜庆活动服装要欢乐一些,哀悼活动服装要肃穆一些,深入基层服装要轻便一些,隆重仪式服装要正规一些。
和谐美观的着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从一个侧面真实地传递出一个人的修养、性格、气质、爱好与追求,展现富有神韵和魅力的个人形象。
仪表整洁,抓住眼球就能胜利
一个人的仪表是最先被对方的感官感知的。因为从理论上讲,仪表是与他人的视觉距离和角度最为舒适和直接的,是彼此交往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别人要获悉你是怎样一个人,首先注意的就是你的仪表,而我们想要留给对方美好的印象,首先也要从仪表开始。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姿态、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它是人精神面貌的外观。
对仪表的总体要求是:朴实自然、整洁大方、庄重亲切、给人好感。
对仪表的基本要求是:整洁大方。
整洁并不完全为了自己,更是尊重他人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公众场合,人总是趋向于接近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或是衣着略优于自己的人。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没有人愿意同一个不修边幅、肮脏邋遢的人待在一起。
心理学理论“晕轮效应”认为: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人们对其作出判断的心理依据。如果你见到一个人衣着整齐、合体入时,表情自然,则会认为此人做事细心,有条有理,进而会想,这个人一定有责任心,你就必然会在心里产生最初的满意的感觉,并且还会联想到其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能力。
倘若一个人给你的最初印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还骂骂咧咧,你定然会作出其缺乏道德观念的结论,甚至还会联想到此人的其他缺点。心理学家雪莱在莫萨立斯特大学挑选了68个自愿者参加实验,这些应试者的外貌、口才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差异不显著,但仪表、风度却差距显异。实验要求68人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
结果,风度翩翩者较之仪态平平的对手,更易得到陌生人的青睐,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所以在你要开始交友、求职等各种攻势之前,请先花些时间审视一下自己。你的外表、穿着打扮、举止是不是能为大众所接受?不管你怎样的热情和健谈,不管你如何的懂得社交技巧,如果你的打扮过于考验大众的接受力,恐怕在一开始,你就会给人一种“不好接触,不容易相处”的感觉,从而让你所有的努力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果。所以,请花些时间来审视自己的仪表。
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是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基础。仪表举止非常直观,只要你往对方面前一站,一开口,对方就会在脑中产生一些反应,如站在面前的你属何种性格,修养怎样,属哪种类型的人,有无必要与你交谈下去,等等。但是重视仪容仪表,不能理解为追求时髦。某工科大学一机械制造专业男同学,披着一头长发,小手指的指甲留得较长,中指上戴一金戒指,来到某机械集团企业应聘,该企业人事部的经理一见那同学的模样,便婉言谢绝。
一个人的仪表不但可以体现他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映他的审美趣味。穿着不当,举止不雅,往往会降低你的身份,损害你的形象。由此可见,仪表是一门艺术,它既要讲究协调、色彩,也要注意场合、身份,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仪表整洁,穿着得体,不仅能吸引他人的眼球,赢得他人的信赖,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提高自身与人交往的能力。
外在魅力为你的形象加分增色
你对别人可以抱着不以貌取人的原则。但你无法阻止别人对你“以貌取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不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更大优势呢?而且,穿着得体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在我们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上,人们恐怕来不及有时间去认真地、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就根据对一个人的外表的观察而产生对某人的印象。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实,给与我们交往的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们应该花一定的精力在自己的外表上。虽然我们更要重视内在的实力,但如果你富有外在魅力,也会对你的事业有所助益。
中国唐朝任用官吏的原则是,在考试后还必须具备“身、言、书、判”四个条件才能在朝任官。身是指身体上的条件,言是指谈吐,书是指文笔,判是指下判决书的能力。但从“身”置于四大要素之首,便可知,容貌为唐朝任官员重要的条件。我们今天的公务员选拔对外貌也有一定要求,也是同样道理。
在美国曾对留络腮胡、山羊胡、鼻下胡等男性的印象和每天剃胡子的男性作比较,调查结果发现留有胡子的男性得到“有男人味、成熟、美观、有权力、有自信、勇敢、度量大”等佳评。
林肯在总统大选期间,收到一位住在中西部的少女写的一封信,内容如下:“你的演讲的确令人感动。但是,你那股言辞尖锐的评论气氛过于强烈。如果能带点像父亲和家人谈天的轻松气氛,我相信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且我建议你,不妨留点胡子,这样也许能改善那种严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