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脸庞:地貌(地理知识知道点)
12080200000006

第6章 地球大气圈和水圈(1)

地球上的水和大气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包括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因此,水圈和大气圈成了影响人类生存最为直接的两个圈层。这两个圈层在自然地理系统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各自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而且它们之间还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水汽是联系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它既是水圈的一部分,也是大气圈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大气圈中水汽含量的分布及其三相变化,造成了大气中天气现象的产生以及这些天气现象分布的地区差异。大气中一切天气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水汽参与的结果,可以这么说,没有水汽的参与就不会有天气现象产生。

大气圈的演化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成员,是无限宇宙中的一颗渺小的星星;但就地球本身来说,它的里里外外,又可分为好几个圈层。

在地球的外围,包围着一层大气,人们把这层大气称为“地球的大气圈”,简称大气圈。它像一层厚厚的外套罩着地球,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的海洋里。大气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地球的大气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和研究。但由于大气圈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形成的,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并且又与地球的起源、演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释。比较一致的看法为:最初,当地球刚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地球团时,空气不仅包围在地球表面,而且也渗透在地球内部。那时的空气成分以氢为主,约占整个气体成分的90%。此外,还有一些水汽、甲烷、氨、氦及一些惰性气体。

以后,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这个疏松的地球团就逐渐收缩变小。于是包含在地球内部的空气就被排挤出来,散逸到宇宙太空中去。到地球团收缩到一定程度后,收缩的速度便渐渐变慢,与此同时,地球的温度也渐渐降低,地壳便开始凝固起来。最后被排挤出来的一部分空气,就被地心引力拉住包围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大气层。当时的大气层是很稀薄的,它的成分仍是氢、水汽、氦、甲烷、氨及一些惰性气体。

地球大气圈和水圈大气层地壳形成以后,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内部又因放射性元素的不断发热,造成地层的大调整,使地壳的某些地方发生断层和褶皱。包含在岩石和地层中的一些气体,便被大量释放出来,补充到稀薄的大气层内。这时,大气上层已经有了水蒸气,它们在太阳光线的照射下,一部分被分解为氢和氧。这些分解出来的氧,一部分与氨中的氢结合,使氨中的氮分离出来;一部分与甲烷中的氢结合,使甲烷中的碳分离出来,碳又与氧结合成为二氧化碳。这样,大气圈内的空气,主要成分就变成为水蒸气、氮、二氧化碳和氧了。不过,那时候的二氧化碳比现在多,而氧则比现在少。

大约在18亿年以前,水里面开始有了生物;在七八亿年前,陆地上开始出现植物。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较多,十分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长得非常繁茂。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了氧,使大气的含氧量增加。大约在5亿年以前,地球上的动物增加很快,动物的呼吸又使大气中的部分氧转化为二氧化碳。

地球上的动植物增多后,当动物的粪便和动植物的躯体腐烂时,蛋白质的一部分变为氨和铵盐,另一部分直接分解出氮,变为氨和铵盐的一部分,通过硝化细菌和脱氧细菌的作用,变为气体氨,进入大气。由于氮是惰性气体,在正常温度下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化合,因此大气中的氮也就越积越多,最后达到了现在大气中的含氮量。从此,近地面的大气就变成了现在的成分,即氮约占78%,氧约占21%,其他微量气体的总和占不到1%。

知识点空气密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每立方米空气所具有的质量(千克)就是空气密度。空气的密度大小与气温,海拔等因素有关,海拔越高密度越低。我们一般采用的空气密度是指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3kg/m3。通常情况下,即20摄氏度时,取1205kg/m3。

大气圈的厚度与构造

一、大气圈的厚度

地球上的大气圈有多厚?也就是说从地球表面向上有多高,才能到达大气圈的最上边沿?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开始探索研究。

最初,人们是根据云的高度来确定大气圈的厚度。我们知道,云是漂浮在大气中的细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云的高空,一定有大气的存在。根据对普通常见云的观测,最高的云可达10~15千米。因此,最初人们认为大气圈的厚度在15千米以上。

流星是宇宙中的小天体,当它进入地球大气圈以后,因为它以每秒20~100千米的速度运动,与空气摩擦生热而发光。于是,人们又根据流星出现的高度,来确定大气的厚度。流星一般开始出现在70~120千米的高空,因此人们就认为大气圈的厚度也就在70~120千米以上。

日出以前,天空便开始发亮,日落以后,天空并不立即变暗。我们把这种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的天空皓亮现象,称为“曙暮光”。曙暮光是由于高层大气分子被太阳照射以后散射出的光亮。因此,根据测量曙暮光的高度,又确定大气圈的厚度在280千米以上。

在两极地区的上空,常常可以出现五彩缤纷的放电现象,人们把它称为“极光”。极光是太阳辐射出来的电子流,进入高空稀薄的大气层后,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因为地球是一个大磁场,所以极光仅出现在地球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上空。根据对极光的测定,大气圈的厚度又在1200千米以上。

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为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开辟了新纪元。人造地球卫星到达了人类从来没有去过的高空,为我们搜集了大批研究高层大气的情报。根据近年来人造地球卫星探测的资料,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应在3000千米以上。

大气圈的厚度究竟是多少呢?这还要很好地研究才能解决。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可以压缩的流动气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上层空气压在下层空气的上面,下层空气的密度就被压得变大了,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上层的空气的压力越小,所以越往上去,空气的密度越小,空气就越稀薄了。据研究,地面上每立方厘米空气有255×1019个分子,在离地面5千米的上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153×1019个分子;在1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18×1013个分子;在1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就只有10万个分子,大约仅相当于地面空气密度的26×1014分之一。由此可见,空气是越向上越稀薄,以至于绝迹。所以大气圈的最上层,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因此,要确定大气圈的厚度是比较困难的。

二、大气圈的构造

在3000多千米厚的大气圈里,人们生活在近地面的大气层中,对于近地面的大气情况,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高空中的大气是什么样呢?很久以来人们就在探索。

早在18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利用风筝把气象仪器带到空中去观测大气。但是,风筝只能上升到二三千米的高度,而且在风小时还升不起来,风大时又容易发生危险。到18世纪末期,人们发明了载人气球,用氢气球将人和气象仪器带到空中,进行探测。虽然获得了大气中的一些资料,但是这种方法既笨重又不经济,在探测高度上也是有限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用氢气球将气象仪器和无线电发报机带到高空中去。随着无线电探空仪的上升,气象仪器把沿途测量到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大气压力等气象数值,通过无线电讯号不断地发回到地面接收站。此时,才算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空中的探测问题。以后,人们随生产和军事科学的进展,对大气的探测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利用无线电探空仪探测大气高层的气象资料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经过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发明了气象火箭、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从而,人们对于大气高层的气象资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气象工作者根据用各种方法探测到的高空气象资料,按照气温和空气运动的特点,把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一)对流层

大气圈结构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在各地是不同的。赤道附近的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十七八千米;两极附近的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八九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0~12千米。在对流层内,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因为,下面的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上面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所以下面的空气就不断上升,上面的空气便下来补充上升的空气。这样在对流层内就发生了上上下下不停的对流运动,对流层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对流层对地面的影响最大,我们经常看到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内。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向上到五六十千米的高空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层内的气流比较平稳,几乎没有什么对流运动,因此比较适合飞机的飞行。这一层内的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所以称为平流层。平流层内空气比对流层内稀薄得多了,水汽、尘埃的含量也很少,经常是晴空万里,偶尔可以看见贝壳色彩的贝母云。

(三)中层

从平流层向上到八九十千米的高空称为中层。在中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中层内尚有少量的水汽存在,因此,有时可以看见银白色的夜光云。

(四)热层

从中层向上到800千米左右的高空称为热层。这一层内的温度很高,而且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

(五)外层

热层以上称为大气的外层。在外层内,空气温度更高,空气非常稀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引力,冲破其他分子的阻力而散逸到宇宙空间去,因此这一层又称为散逸层。

大气层除根据气温和空气运动的特征划分为5层外,它还可以根据其他的物理特征来划分层次。如根据大气的电离现象,可以把大气划分为非电离层和电离层。非电离层离地面大约60千米以下,在这一层内,大气处于非电离状态。电离层是指离地面大约60千米以上的高空,在这一层内,由于太阳和其他天体射来的各种射线的影响,大气分子被电离层带电的正离子和自由电子。电离层又可划分为D层、E层、F层、G层,它们的高度和电离程度经常在变化,其中以离地面80~500千米的高空,电离程度比较高。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所以它对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干洁空气是大气的主体,平均约占低层大气体积的9997%(水汽平均约003%,杂质可忽略)。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辽阔的地球水圈

要谈地球上的水,不妨先让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火星上也有居民,并且与我们有共同的语言,那么当“火星人”用极其强大的望远镜透过地球的大气层看地球时,他们会把地球叫做“水球”。这是因为在“火星人”看来,整个地球差不多是被碧蓝色的海水覆盖着。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将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匀地铺盖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会形成一个厚度为2700米的水圈。“水球”的名字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