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12075700000047

第47章 城市兴起与市民文化的产生

西欧中世纪城市常常被当作近代文明的先驱、资本主义的基地和进步的渊源。因此在西欧文明史中,对城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利时史学家皮雷纳说:“城市的诞生标志着西部欧洲内部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城市对于12世纪时在西部欧洲出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城市兴起

在中古最初几个世纪(一般指5至9世纪),由于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崩溃,“蛮族”入侵,生产力遭到破坏,西欧各国经济比较落后,城市生活几乎濒于枯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例如:查理帝国首都亚琛的人口,远较同时代的中国唐朝的长安(749年,人口196万),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建于762年,人口150万),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一说80万,一说50万,枟泰晤士地图集枠则说只有25万),和西班牙倭马亚王朝首都哥尔多瓦(50万)都要少,仅有两三千人,根本没有城市的规模(当代城市亚琛是在12世纪的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但在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他的基本思想是: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商道堵塞,造成地中海贸易的衰落;到11世纪,随着商道的畅通与商业的恢复,最早城市便作为商业据点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意大利;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城市得以兴起。他写道:地中海的全部商业活动,东面通过威尼斯,西面通过热那亚、比萨汇流到伦巴底,伦巴底异乎寻常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平原上,城市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商业促使那里工业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所有古罗马的“城镇”、“自治市”,重新出现了新的生气,比之它们在古典时代更加蓬勃。他又描述北欧的城市兴起:像威尼斯的商业很快将伦巴底卷入它的活动之中一样,斯堪的纳维亚的航海活动激起佛兰德尔海岸的经济觉醒。佛兰德尔的地理位置确实使之成为北方商业最好的中转站。佛兰德尔还有一项传统的呢绒工业,1000年左右,在伦敦市场引人注目的是佛兰德尔的呢绒。这样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得佛兰德尔地区自10世纪起经济越来越活跃,在11世纪时,佛兰德尔所取得的进步是惊人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商业的扩展发端于两个地方(威尼斯和佛兰德尔),像一种健康的时尚传遍整个欧洲大陆。无论“手工业起源说”或“商业起源说”均有其优缺点,必须作专题研究,在此不作讨论。

在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德国13、14世纪时,增加了700个新城市。但中世纪的城市和近代城市不同,一般规模不大,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居民仅几千人。在整个欧洲,12至15世纪城市人口未超过其总人口的10%。一个城市有广场(往往兼做市场)、教堂,取得自治权的城市还有市政厅(兼市议会场所)。由于战争频仍,城市为了防御,筑有城墙。城区面积不大,房屋拥挤、街道狭窄、光线晦暗,既无导水管,也无下水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污水垃圾随地乱倒,环境、卫生状况恶劣,疫病时有发生,人口死亡率很高。

行会与城市自治

中世纪城市兴起后,整个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城市与封建主之间以及城市内部都出现新的矛盾与阶级斗争内容。

中世纪城市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其工作单位是作坊,作坊主、帮工、学徒和作坊主家属一起参加劳动。在作坊主与学徒之间存在着封建性的师徒关系。学徒从师几年,期满后必须以帮工身份在作坊里再工作几年,帮工有少量工资。帮工期满,经行会批准,可以独立开作坊。

行会是同一行业的工匠组织,每个参加行会的工匠(即作坊主)也称行东。行会有会所,行会首领——行头和监督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行会制定会规,严格规定产品质量、数量,原料的分配,作坊的人数,学徒期限,帮工工资及劳动时间的长短等等。行会有基金用以举办公益事业,帮助困难成员等。不属于行会的手工业者不准从事本行业工作。城市商人也组成自己的行会。因商业联系较广,有时若干城市的商人结成同盟,称为“汉撒同盟”,13至15世纪,北欧城市组织的“汉撒同盟”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组织和军队,有权对外宣战、媾和,并干涉一些封建国家的政治事务。

行会在城市兴起初期,对保护当时还很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促进封建社会生产,传授生产经验,保存和发展手工业技术都有积极作用;对城市的巩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了保证和促进作用;尤其是行会团结了城市手工业者,同封建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是城市争取自治的主要力量。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世纪的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领主是城市的所有者。城市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权掌握在领主手里,领主统治着城市。他向城市居民征收租税,强迫他们服劳役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摊派勒索,有时甚至公开抢劫市民财物。所以,在11至12世纪,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如法国的琅城、康布雷、亚眠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不仅取得了自治,而且控制了城郊的农村,最终发展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德国一些“帝国城市”也拥有完全的自治权。自治城市的市长、法官和市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市议会有指挥军队、发行货币和监督行会等的权力。

城市取得自治权之后,市民阶级成为西欧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英国13世纪后半叶产生的议会和法国14世纪初出现的三级会议,均有市民代表参加。市民阶级利用议会和等级会议有批准赋税制度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封建王权起限制作用。后来议会与等级会议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王权的有力武器。

市民文化与大学的兴起

12世纪中叶,城市中产生了用人民语言写成的反映现实的韵文故事,成为最早的市民文学。这些作品短小精悍,对封建主阶级,尤其是对教士尽情嘲讽、挖苦,也揭露市民的贪婪自私,歌颂市民和农民的机智。如枟神父阿米斯枠,阿米斯欺骗群众说他的驴子会念枟圣经枠,他把燕麦放在书页里,诱使驴子吃了一页又翻一页,以蒙骗群众。枟农民医生枠描写一个农妇受丈夫殴打后,捏造说她的丈夫会看病,但必须要打他一顿,才会承认自己是医生。该农民挨了打被迫当医生,最后以他的机智,摆脱了窘境。

市民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创作是长篇讽刺叙事诗枟列那狐故事枠,大约产生于13世纪,保留下来的有27组3万多行,构成全部故事情节。它采用以兽拟人的手法,赋予群兽以人的思想、行动和情感。狮子代表国王,横行霸道、独断专行;狼和熊代表封建贵族,为非作歹、强取豪夺;教皇的代表是一峰骆驼;主教是一头蠢驴;而机智、伶俐的主人公列那狐则代表市民;故事中鸡、兔、蜗牛等代表下层人民。在矛盾与冲突中,狐狸取得了胜利。作品也揭示了小动物受狐狸的欺凌而奋起反抗的情景。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西欧与各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关系更为复杂,使封建主感到原有的文化教育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另外,市民阶级的产生,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知识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逐渐要求摆脱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于是,世俗大学在西欧出现。第一所世俗大学——波伦那大学首先于11世纪末在意大利诞生;12—13世纪,大学在欧洲一些城市也相继兴起,如法国巴黎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捷克布拉格大学和意大利的巴勒摩、帕多瓦、萨勒诺大学等。14 世纪末,欧洲已拥有 40 多所大学;到 1500 年,则有65所。

巴黎大学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典型。起初,学生按乡土组织同乡会,聘请教师;教师也组织自己的行会,招收学生。后来发展为分学科的系。12世纪末,教师与学生组织开始联合,选出主持人管理教学,这种联合形式就成为大学,主持人则成为校长。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批准大学制订的法规,巴黎大学正式诞生。

大学的课程包括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等四个学科。文艺科是基础科,有七艺,第一阶段学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三艺,考试合格后,可获学士学位;第二阶段学算术(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四艺,合格后可获硕士学位。其他三科是高级科,文艺科学完后,可以选修另外三科,其中一科合格,即可获博士学位,其中以神学博士最难。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讲、记笔记与参加辩论会,每个获取学位的人都必须经过公开答辩。一般文艺科毕业,须5—7年;其他三科每一科学完,也须5—7年。因此要拿到神学博士,大概需要十七八年至20年左右。

大学兴起后,教会势力很快渗入到大学里,如巴黎大学至13世纪中叶,已完全受教会控制,成为欧洲的基督教神学中心。但是,世俗大学终究与教会学校及修道院学校有区别,其学生和教师来源较广泛,而且还传授医学、法律和其他自然科学等神学之外的学科知识。如帕多瓦大学,当时是欧洲医学中心,波伦那大学则成为欧洲的法学中心。大学的建立,标志着城市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之后,在教育领域对基督教会的专制垄断的一个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