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12075700000045

第45章 东西教会的分裂

基督教会自从1世纪产生后到1054年分裂。其分裂有多种原因:有罗马、君士坦丁堡主教为争夺教会领导权之斗争;有东西文化——拉丁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固有差异;有对教义、教仪解释的不同。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立是教会分裂的政治背景,为争夺管辖的教区及新的传教区地域则是各自的世俗目的。

自从313年“米兰敕令”颁布之后,基督教由一个被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官方的宗教。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为了使基督教成为其统治工具,于325年召开尼西亚公会议,试图以通过枟尼西亚信经枠为手段来达到统一教会的目的,但这次会议却充分暴露出教会内部各派之间的矛盾。330年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首都,此后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为争夺教会统治权的斗争日趋激烈。381年基督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公会议,规定君士坦丁堡地位仅次于罗马,同样具有首席荣誉。451年查尔西顿公会议,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主教在教务上具有同等权力。罗马主教利奥一世(440—461年在位)对此提出抗议。482年,拜占庭皇帝芝诺(474—491年在位)发表枟合一谕枠,取消查尔西顿公会议规定的教义(所谓的“利奥大卷”),遭到罗马主教费力克斯三世(483—492年在位)反对,并把谕令起草者之一——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乌斯革除教籍。造成东西教会分裂长达28年之久,直到519年才结束。

自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罗马主教乘机提高自己的地位。利奥一世在匈奴人入侵罗马时,就曾以帝国代表的身份与入侵者谈判。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时,罗马主教权势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方主教中只有他可以称教皇(Pope),成为西方教会公认的领袖。教会史家称他为“中世纪教皇制之父”。君士坦丁堡主教为与罗马主教抗衡,也竭力提高自己的地位。595年,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称“普世牧首”(“牧首”——Patriarch,一译“宗主教”),引起格里高利一世的不满,他煽动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教会与君士坦丁堡主教之间的冲突。

东西教会由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而造成了教义与教仪上的差异。西方有重视律法的传统,故尤其强调“罪与罚”和“罪的赦免”,“原罪说”就是由拉丁教父奥古斯丁所宣扬的;东方则有希腊文化传统,他们十分重视以希腊的哲学观点和论证方法来探讨“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教理,对基督的“神、人”两性的问题尤其敏感且争论不休。

其一是关于所谓“和子”句之争:枟尼西亚信经枠起初以希腊文写成,其中有“圣灵从父出来”。约公元6世纪,西方教会将所谓“和子”句插入“圣灵从父出来”的中间,成了“圣灵从父(和子)出来”。这成了东西教会神学的争议之一。8—11世纪,几经争辩,终于形成东西文本之间的永久差异。

其二是圣餐礼:西方用无酵饼,规定平信徒(无神职的一般教徒)只准领饼,不准喝葡萄酒。东方则用发酵饼,平信徒可领两种圣餐(饼酒同领)。西方不许神职人员结婚;而东方则神甫、助祭可以结婚,主教排他性地来自修道士,但如一个鳏夫作了修道誓愿,也能成为主教。西方教士均不蓄须,东方神职人员则都留大胡子。

其三是东西教会为争夺新的传教区发生争斗。如在向捷克、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等地传教过程中都发生过冲突,也为南部意大利的教区管辖权而相互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终于在1054年,罗马教皇派使节(枢机主教洪贝尔)抵达君士坦丁堡,传达上述旨意,诅咒凯鲁拉里及其拥护者,并定其为异端罪,开除教籍。凯鲁拉里不甘示弱,也召开宗教会议,谴责教皇使节“像野猪一样来到圣城诬蔑真理”。至此,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此后东方教会自称正教或希腊正教(即东正教),西方教会自称公教或罗马公教(即天主教)。直到1965年,罗马教皇保罗六世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德那哥拉一世宣布互相撤除绝罚令(即开除教籍的敕令)。但东西教会至今未能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