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
12073000000002

第2章 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般来说,文学有审美、娱乐、认知、教育的功能,儿童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本章就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节审美功能

一、 情趣是儿童文学审美功能的核心

儿童带着新奇来到这个世界,认识社会是儿童极为重要的精神追求内容,儿童文学为满足这一追求而具有的启蒙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儿童心理不成熟,“万物皆有灵”的泛灵观念在其心目中表现明显,诸如鸟能语、兽能言、石头能说话,孩子往往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中,其思维经常处于幻想状态,他们可以按主观愿望任意把互不相干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以“想当然”的前因后果观念,用自己有限的感知对各种事物作出解释,从而产生谐趣横生、异想天开的意境。如“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这样的情景往往把人带入生命归真的境界,正是这种带有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的童真童趣,展现了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悖于常情常理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荒诞美,它美得异常明净、异常透彻。把握了这种美,有利于培养儿童自由的天性,奇特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儿童文学这种荒诞美、纯真美、稚拙美给人优美、明朗的体验,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快乐,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儿童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

二、 培养丰富的情感

任何高尚的行为总是有高尚的情感作为支点,而高尚情感的形成,往往是通过美感体验的积累而获得的。

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优美而规范,是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借助语言,儿童又能从作品中体会到各种情感,儿童文学情感主题的多元性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情感体验。除了挚爱、敬慕、同情、怜悯、友谊、团结、诚实、善良、勇敢、礼貌、信念、关心等人类美好情感外,也可以让儿童体验一些悲剧情感,“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带有悲剧色彩的童话能引起儿童心灵的震撼。现实不可能都是美好的,悲剧情感对提升儿童的社会情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天然亲和的安详宁静迟早会被纷繁的现实干扰,不可能永远保持,所以在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情感主题的应有之义。生活并非始终是甜蜜的,让儿童在审美中适度地感受一些生命的苦涩是必要而有益的,但不能毫无节制,不能损害儿童文学欢快明朗的整体色调。

第二节娱乐功能

如果儿童文学只存在一种审美功能,那么这样的文学园地不仅将是单调的,而且,它的单向的发展,终将使自己走向荒芜。这不是危言耸听。成人的眼光虽然充满着爱,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未必总能促成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到了那种“有创造力和能推动未来社会前进的个人”纷纷蓬勃欲出的时代,这种单一的功能就不能适应儿童的全新的需求了。

事实上,从“儿童自己的眼光”出发的带有娱乐功能的作品一直都是存在着的。它在一个很长时期里不是儿童文学的主流,它不受家长、教师们的重视或赏识,甚至屡遭教育主义者的摒弃与排斥;然而它们依然蓬蓬勃勃地存在着,因为儿童读者永远是那样由衷地喜爱着它们。早期的作品包括德国拉斯别的《敏豪生奇遇记》,西班牙的《小癞子》,英国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及中国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部分章节。具有娱乐功能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不仅在审美中获得爱抚和导引,同时也能保持甚至激活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儿童的自然的选择,总是有其合理性,它们总是迎向未来的。儿童的喜欢机智不喜欢愚笨浅陋,喜欢成功不喜欢上当受骗,正是面对未来复杂的现实人生的一种最初的心灵准备,它是对教育主义者们的“正面教育”的一种十分必要的补充。卢梭忽略了儿童的自然选择中这种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机,读不懂儿童们在审美和游戏中所发出的深刻的暗示。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有明显的游戏性质,往往可以作幼儿游戏娱乐的材料。儿歌、幼儿戏剧自不必说,就是生活故事、童话故事,也可以边讲述边表演。同时,新奇有趣的情节、绚丽多彩的图画、活泼悦耳的音韵、机智幽默的情趣,会使幼儿神采飞扬、心情愉悦。

例如在林格伦的作品中,在那些无拘无束的、生气蓬勃的让人不得不拍手叫绝的孩子们身上,难道真能学到什么优秀品质,或引出什么道德教训来么?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度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孩子们的天真与调皮!——这样的作品,对小读者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小飞人卡尔松就算是个自私、任性、贪玩、馋嘴、好吹牛、爱闯大祸又不知害羞的坏孩子,可是我们又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看他搞恶作剧的那些细节,我们抛弃一切道德律令为他的行为哈哈大笑,我们感到自己笑得无拘无束,异常轻松和快活。正是被成年人看不起的、被认为缺乏深度的儿童文学,以它的具有娱乐性功能的作品曲折地表达了这一关于人类发展的最深沉也最深刻的呼唤!这就使儿童文学具备了许多成人文学杰作所无法企及的深度,也就使儿童文学具备了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不可或缺的价值。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功能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当孙悟空在天宫中不顾后果大啃大嚼王母娘娘的蟠桃,随后又跷起双脚呼呼大睡的时候;当爱丽丝跟着那只身穿背心、背心口袋里还藏着一只怀表的野兔,毅然决然跳进了那个怎么也掉不到头的神秘深洞的时候;当彼得·潘偷偷跑进达林夫人的家里,把文蒂、迈克尔和约翰这三个孩子带离家庭,飞往遥远的“永无岛”的时候……有哪个小读者会不感到一种意外的兴奋,心中滋生起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

这种意外获得的美感,就其特性来说,趋向于“外放”而非趋于“内敛”。这是儿童本身具备的狂野的天性的体现,而在这天性背后所隐藏的则是整个人类追求未来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愿望。在这痛快淋漓的宣泄中,在这种心灵波动的高潮的冲击下,审美主体自身的思路、情感和情绪大为开放,儿童的想象天性也被迅速地激发和释放了出来。

第三节认知功能

儿童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里,可以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首先是那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性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这是很明显的,也是容易为人们所承认的。别林斯基说过,儿童文学“可以用知识丰富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观察生活的眼界,使他们去认识那美妙的大千世界的无穷无尽、千姿百态的现象”。著名童话《骑鹅旅行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童话主人公尼尔斯骑上白鹅周游瑞典,瑞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组成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少儿读者面前,从而使他们在尼尔斯的愉快的旅行中获得了许多有关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其次是非知识性的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这常为人们所忽视乃至否定。人们往往只强调少年儿童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强调少年儿童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真假能力的局限性,并以保卫儿童身心健康为由,给创作设下许多禁区,这实际上限制了儿童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可能性,否定了儿童文学的认识功能。现代儿童心理研究证明: 儿童不仅有强烈的认识社会参与生活的欲望,而且还有着一定的认识社会参与生活的能力;随着儿童的成长发育,这种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儿童完全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人生社会。当然,儿童认识社会是用一种不同于成人的方式进行的,幼儿常常通过游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少年儿童在认识社会时则常有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儿童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应该充分注意儿童的这些特点,不但要注意反映的方式是否容易为儿童所接受,而且要注意反映的内容是否会给儿童留下消极的乃至坏的影响。勇敢地正视现实,正确地加以引导,努力在儿童认识社会人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才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有的态度。设置禁区的消极回避式写作只能使儿童文学走向粉饰生活脱离现实的泥潭,最后落下一个“哄孩子”的恶名声而被人抛弃。

儿童文学有利于儿童认识万事万物。从大自然到各地的风土人情都可以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儿歌和低幼的一些识图卡片和读物中还有专门向幼儿介绍动物植物的“动物儿歌”、“植物儿歌”,童话中也有“知识童话”的类型,幼儿科学文艺在引导幼儿学习初步的科学知识上更是功不可没。

还有一些作品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内容,如吃饭、穿衣、大小便、洗脸。这些基本能力的获得是幼儿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能以含蓄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吟唱儿歌或聆听故事时了解这些内容。同时对儿童心理成长也有着启蒙作用。

第四节教育功能

“教育”不可能成为某一种文学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它在本质上也是审美的。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爱也是一种情感,它可以转化为审美。教育从整体上看却不是一种情感。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有比较明显的教育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教育价值被爱的情感所笼罩,所推涌,并且整个地融入爱的情感中去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不然,这种教育就可能成为游离于文学的审美整体之外的赘物,也许还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只有教育而没有爱的作品,决不是儿童文学作品。在贝洛童话诞生之前,西方就十分流行这种专供儿童阅读的纯教育性的作品,它们往往是宗教教育读物。欧洲十六世纪广泛流行的“入门书”与“角帖书”,就是两种旨在向儿童进行基督教初步训诫的读物。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是不能称为“文学”的,哪怕是用诗的形式写成。

在中国古代,这类作品也很多,所谓“蒙学书籍”即是。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等等。单是为女孩准备的,就有《女儿经》、《女论语》、《女诫》、《女训约言》、《闺苑》、《女小儿语》等十几种。书中的内容,当然都是关于封建道德的教育训诫。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将训诫的内容改编成供儿童自己阅读的小册子,中国则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课本”,是必须在父母或塾师的训导监督下熟读并背诵的。这些压抑儿童思想情感及自由天性的书籍,自然更不是儿童文学。

一般说,教育总是比较偏于伦理或理性的。而理性的认识与伦理的原则总是相对的,随着人类“人化”步伐的前移,它们难免要过时。因此,过去时代的教育,那些“训诫书”、“蒙学书籍”与“课本”,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陈腐感,为今人所不取,今天的儿童就更不会读它们了。然而爱却能超越教育的这种短期性与局限性,将教育内容化为爱的情感的长存而长存。安徒生的有些作品也带有宗教教育的内涵,但它们却有着永恒的魅力。这就是文学与审美的优越之所在。

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六岁前培养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人才幼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在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最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尤其容易接受形象化的教育。幼儿文学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培养孩子们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劳、友爱、诚实等美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