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前列腺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70800000009

第9章 正确检查前列腺病(5)

与X线、CT比较,MRI有多方向直接成像的能力。前列腺检查使用的体位多为横轴位及矢状位,前列腺癌时配合冠状位。用体线圈大视野能包括整个骨盆,但影响前列腺的分辨率。用体外多线圈阵列与直肠内表面线圈相结合不仅能获得满意的前列腺图像,同时还能观察淋巴结和骨盆结构。轴位像观察前列腺内部结构较好,矢状位能清楚观察膀胱、精囊和前列腺,并能观察下段腰椎和耻骨有无转移,冠状位包括范围应从肾门到耻骨联合以观察淋巴结和骨盆结构。与X线、CT比较,MRI检查无电离辐射。

(二)MRI扫描技术

1做MRI检查时,患者的膀胱需要中度充盈,既可作为周围器官的解剖标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肠袢挤出盆腔。并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2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

3扫描方法: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扫描序列T,加权像用常规SE,TR600ms,TEl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R3700~5500ms,TE80~100ms,显示野(FOV)16~24cm,层厚30~40mm,间隔0~01mm,矩阵256×256,激发次数(NEX)2~4,上下预饱和,分别采用和不采用脂肪抑制技术。

(三)正常前列腺MRI表现

前列腺为灰白色质硬的外分泌腺体,倒锥形结构,底贴着膀胱下壁,左右对称,因此观察前列腺的最佳位置是横轴位像。成熟前列腺由腺体与非腺体两部分组成。腺体部分可以分为3个主要区域:外周带占前列腺的70%,在前列腺的后外部,尖部最厚,底部最薄;中央带约占25%,尖部最薄,底部最厚;移行带围绕尿道周围,约占5%。上述区域的辨认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多数前列腺癌(68%)发生在外周带,而良性前列腺增生通常发生在移行带。非腺体部分包括尿道和前肌纤维质。

前列腺在横轴位扫描时,最高层仅包括中央带。中央带随年龄增大而萎缩,相反,移行带随年龄增大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结节而增大。T1W像上前列腺为均匀的中等信号,三个区带结构不能区分,与前列腺周围脂肪的高信号形成鲜明对比。T2W像上(占89%)外周带呈高信号,包围中央带和移行带,中央带及移行带呈不均匀中等信号,两者不能区分。轴位像上中央带及移行带呈圆形,外周带呈两侧对称的新月形结构。前列腺前方带状肌纤维基质部呈明显低信号,与盆壁肌肉信号相似,在年轻人较明显,随着年龄增大,此结构逐渐萎缩。前列腺包膜是一个厚1mm的纤维肌层,T1W像上为一线状低信号带,大多数人的包膜只包绕前列腺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神经血管束位于前列腺后方包膜外侧的脂肪内,T1W像上与脂肪相比为低信号,T2W像上呈高信号。神经血管内的神经与血管不能区分。

正常前列腺部尿道及精阜与射精管MRI不能显示,有时于T2W像上呈界限清楚小圆形高信号,在底部前列腺部尿道位于前列腺的中线前1/3处中央带内,在尖部被周围带包围,精阜与射精管位于前列腺部尿道中段后方。

(四)常见前列腺疾病的MRI表现

1前列腺炎MRI表现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是成人常见病。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理大致分为充血期、小泡期、实质期三个阶段。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织学无特异性病变。前列腺炎慢性者多,急性者少,慢性者可以急性发作,慢胜前列腺炎病因多种多样,如多种因素导致的充血、微生物的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均可导致前列腺炎。前列腺脓肿较少见,通常自前列腺炎发展而来。

MRI表现:急性前列腺炎MRI表现前列腺弥漫增大,T1加权像表现为前列腺内的信号杂乱、不均匀,在T2加权像上高信号区内可见到更长T2信号灶,代表假脓肿病灶。一些病灶常伴有钙化。前列腺脓肿的MRI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表现前列腺局部增大,T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脓肿区域可表现高信号,其信号强度较周围带高,病变可以向周围脂肪浸润。磁共振检查对前列腺炎或脓肿的诊断,没有超声或CT优越,因前列腺周围带MR信号高,难以显出脓肿。

2前列腺结核MRI表现临床常见泌尿系结核合并男性生殖系结核,上海医科大学236例患者,322%合并男性生殖系结核。临床最明显的男性生殖系结核是附睾结核,但从病理来看,最常见为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核可以发生干酪样变性,形成空洞和纤维化,其MRI改变根据上述病理改变的不同其信号改变也不同,可以是低信号、高信号或混杂信号。

3良性前列腺增生MRI表现前列腺增生发生于内侧腺体,主要是移行区腺体。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增大,信号均匀,前列腺轮廓光整,两侧对称,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前列腺各径线增大,周围带变薄,甚至消失;前肌纤维变薄甚至消失。增大的前列腺表现为高信号结节,此型以腺体增生为主;增大的前列腺表现为不规则低信号区至筛孔样低信号灶,此型以间质组织为主;或两者同时存在为混合型。腺体增生者常有假包膜形成,为包绕中央带的低信号。

4前列腺癌的MRI表现前列腺癌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外周区,MRI检出和显示前列腺癌主要靠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周围带内有低信号缺损区,与正常高信号的周围带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诊断。当肿瘤局限在前列腺内时,前列腺的外缘完整,与周围静脉丛的界限清楚。前列腺的包膜在T2加权像上为线样低信号,当病变侧显示包膜模糊或中断、不连续,则提示包膜受侵。前列腺周围静脉丛位于包膜的外围,为一薄层结构,在4~5点和7~8点的位置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两侧对称,T2加权像上其信号等于或高于周围带,如果两侧静脉丛不对称,与肿瘤相邻处信号减低则被认为是受侵的征象。肿瘤侵犯前列腺周围脂肪在T1加权像观察最好,表现为在高信号的脂肪内出现低信号区,尤其在前列腺的后外侧,称为前列腺直肠角的区域,此结构的消失是典型前列腺周围脂肪受侵的表现。精囊正常时双侧基本对称,表现为双侧精囊信号均减低或一部分精囊为低信号所取代,则可能已被肿瘤侵犯。

MRI对前列腺癌分期有很大帮助,尤其是B、C期的鉴别:

(1)MRI能直接观察前列腺癌是否穿破包膜,前列腺癌侵犯包膜的MRI指征:①病变侧前列腺外缘不规则膨出,边缘不光整;②肿瘤向后外侧突出或成角征象,双侧神经血管丛不对称;③显示肿瘤直接穿破包膜,进入周围高信号的脂肪内,和神经血管丛内或前列腺直肠窝内的脂肪消失等征象。

(2)MRI对显示精囊受侵是敏感的,达97%以上,前列腺癌侵犯精囊的指征:①显示低信号的肿瘤从前列腺的基底部进入和包绕精囊腺,导致正常高信号的精囊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以及前列腺精囊角消失;②显示肿瘤沿着射精管侵入精囊腺,精囊壁消失;③精囊内局灶性低信号区。

(3)MRI对发现盆腔内淋巴结转移是敏感的,其准确性与CT相似。

(4)MRI由于有较大的显示野,因此还能发现其他部位的转移。

前列腺癌骨转移较常见,常转移至骨盆、脊柱、股骨近端等,80%为成骨性,混合型和溶骨型分别为15%和5%,同位素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现最敏感。

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大体可分为上尿路尿流动力学和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两部分。对肾盂、肾盏、输尿管尿液输送过程的研究称之为上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相对应膀胱尿道及尿道括约肌在贮尿、排尿过程中生理作用的研究称之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前列腺疾病主要引起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的一些变化,通过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完整地评价排尿功能状态。全面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判定及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尿流率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尿道压力图、压力/流率同步检查、排尿性尿道压力图及压力/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同步检查。

尿流率测定(uroflowmetry)

应用尿流计测定单位时间(s)内的排尿量(ml),用ml/s为单位。此项检查为排尿状况的量化指标,是客观评价排尿状况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其代表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与尿道阻力的关系。前列腺疾病引起尿道阻力变化必然会影响尿流率参数值。

尿流率测定的主要参数有: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排尿时间(voidingtime)、尿流时间(flowtime)、排尿量(vol)及尿流率曲线形态等,其中最大尿流率意义最大。成年男性最大尿流率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50岁以上男性,最大尿流率在15ml/s以上即可基本确定无下尿路梗阻。此外,检查时应注意尿量对尿流率的影响,一般认为,排尿量应保持在200~400ml之间。正常男性最大尿流率大于20~25ml/s,女性大于25~30ml/s。常用的判断标准为:最大尿流率<;15ml/s为排尿异常,而最大尿流率<;10ml/s则为明显排尿异常,最大尿流率在10~15ml/s之间为可疑异常。

但应注意,低尿流率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其原因是下尿路梗阻或膀胱无力,也不能直接说明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性梗阻或非良性前列腺增生性梗阻。单项尿流率指标不能直接反映梗阻,约25%的低尿流率并无尿路梗阻。只有排除膀胱收缩无力后尿流率才能较准确地反映梗阻程度。除此之外,尿量、年龄、体位、心理因素等对检查结果亦有影响,应予注意。

充盈性膀胱测压(fillingcystornetry)

连续记录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容量-压力的相互关系和膀胱感觉功能,将其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图,用以反映储尿期膀胱感觉功能,逼尿肌顺应性和稳定性,以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功能。

检查方法:因仪器设备和检查者的习惯而有所不同。较常用的方法为:截石位,经尿道将一F12导尿管置入膀胱,记录剩余尿后,与位于体外的压力传感器相连,经肛门将一气囊导管置于直肠下端,气囊充气适量后与位于体外的压力传感器相连。采用液体介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中速灌注(80~100ml/min)下连续记录膀胱压力容积曲线。检查中记录尿意容量和最大尿意容量、嘱患者做咳嗽、蹬腿等诱发试验,在达到最大尿意容量后嘱患者做排尿活动。用膀胱压减去直肠压代表逼尿肌压。

储尿期正常膀胱容受性舒张,膀胱压<;15cmH2O,无自发或诱发的逼尿肌收缩,膀胱容量和感觉功能正常。若出现自发或诱发的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其压力>;15cmH2O时,则称之为不稳定膀胱;若膀胱空虚静止压>;15cmH2O或充盈后压力上升值>;15cmH2O或较少的膀胱容量增加伴较迅速的压力升高时,则称之为低顺应性膀胱。若膀胱容量>;750ml且膀胱内压始终处于低水平则称为高顺应性膀胱。

排尿期正常膀胱呈持续有力的收缩,男性最大逼尿肌收缩压为30~60cmH2O,若逼尿肌收缩压始终<;20cmH2O并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如不习惯卧位排尿等),应考虑为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若逼尿肌收缩压>;100cmH2O,表示逼尿肌收缩压亢进,可作为存在着尿道梗阻的辅助判断指标之一。

尿道压力图(urethralpressureprofile)

连续记录储尿期尿道全长各段点压力分布,以反映尿道尿液控制功能,也可辅助确定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梗阻的部位及程度。

较常用的检查方法为:截石位,经尿道将一F12导尿管置入膀胱,排空膀胱内尿液。液体介质中速灌注(9~10ml/min),中速向外牵引尿管(2~3cm/min),描记出尿道长度-压力关系图。男性尿道压力图可读取如下参数:膀胱压、膀胱颈压、膀胱颈长、前列腺压(相当于精阜部压力)、前列腺近部长(相当于精阜到膀胱颈的长度)、最大尿道压(相当于膜部尿道处压力)、最大尿道关闭面积(压力值大于膀胱压的尿道压力面积)等。膀胱颈压、膀胱颈长、前列腺压及前列腺长4项参数中2项大于正常者应考虑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男性尿道压力图形状可分为坡形、梯形及鞍形3种。坡形多见于前列腺较小者,尤其是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年,梯形酷似女性尿道压力图,鞍形则多见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道控制功能不全时常可见:最大尿道压下降,最大尿道关闭压下降,前列腺尿道缩短和尿道关闭面积下降。

压力/流率同步检查(pressure/nowstudy)

这项检查应用欧姆定律的主要原理,即R=P/Q(R代表阻力,P代表压力,Q代表流率),同步记录膀胱压,直肠压和尿流率,用以反映逼尿肌功能及梗阻程度与尿流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