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慢性肾炎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12068900000016

第16章 肾病的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肾病的机理

针刺疗法的作用机理正在不断地得到阐明,其对于肾病的防治,历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疗效也日益得到肯定。有人报道,针刺肾病患者的肾俞穴,可使肾脏的泌尿机能增强,酚红排出量比针前也明显增多,患者尿液中的红、白细胞和蛋白也减少甚至消失,血压降低,浮肿减轻。环磷腺苷是细胞对外源性刺激反应的一个关键性中间递质,影响着细胞的分泌、通透、合成及神经传导、激素作用、免疫反应等,研究人员通过针刺肾经及膀胱经的复溜、志室两穴对健康的影响,观察尿中环磷腺苷、肌酐及尿量的变化,发现尿量、肌酐、环磷腺苷的排出量显著升高,反映了针刺志室、复溜对肾脏活动的调整作用。针刺中脘、水分、关元、肾俞、膀胱俞等穴可影响肾脏功能,增加肾血浆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可以加强机体免疫能力,还能调节肾病细胞免疫。

至于针刺对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一方面可能通过神经反射机理影响肾小球的滤过率,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总之,针刺对肾病的病理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整体调节而实现的。此外,还可能与针刺对血小板有良性调整作用以及改善电解质的紊乱状态等有关。

针刺治疗肾病的方法

体针

体针疗法又称为“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调通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的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1)方法一:

取穴:中脘、水分、肓俞、气海、身柱、大杼、脾俞、肾俞、京门、次髎、尺泽、足三里、照海、三焦俞、大肠俞、水道、上髎、中髎、下髎、天枢、腹结、关元、阴交、中脘、三阴交、曲泉、阴陵泉等。

施术:通调三焦气机为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每次选3~5穴,阳证兼调肺与膀胱,毫针用泻法,一般不灸;阴证宜调补脾肾,毫针用补法,多灸。

(2)方法二:

取穴:肾俞、脾俞、中脘、足三里。

配穴:脾肾阳虚加水分,关元;浮肿加水分,气海,三阴交;血压高加大冲。

施术: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3)方法三:

取穴:复溜、肾俞、三阴交、中极、飞扬、关元俞。

施术:每次取3~4穴,弧度提拉刮针法,中强刺激,每日1次。

耳针

耳针疗法是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适应证较广,奏效迅速,操作简便,副作用少。

取穴:肾、脾、膀胱、交感、神门。

治法:每次选3~4穴,施以中刺激,留针0.5~1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梅花针

梅花针又称“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它是由我国古代的“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发展而来,属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1)方法一:

取穴:委阳、委中、京骨、肾俞、膀胱

俞、三焦俞、八髎。

施术:以上穴位作常规消毒,取梅花针轻轻叩击,使穴位局部皮肤发红为度。

隔日1次。

(2)方法二:

取穴:腰阳关、肾俞、膀胱俞、脾俞、太溪、交信、三阴交、上髎、中髎、下髎、次髎、第7~21椎夹脊穴。

施术:用重强刺法,以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的种类

直接灸

(1)艾炷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等到将要燃尽而病者呼烫时除去艾炷,另燃一炷。艾炷灸可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一般取用小艾炷,称为麦粒灸,使用时将艾绒点燃置病变部或穴位上,至病者觉得有灼热感时,即替换艾炷,可连续多次,这种灸法不灼伤皮肤,也不化脓,灸后不留有瘢痕,称为非化脓灸。如果至艾炷燃尽以致形成灼伤、化脓、灸后留有瘢痕,称为化脓灸,一般病症已很少应用。

(2)艾条灸:艾条灸是由太乙神针转变而来,纯用艾绒制成的称为艾条灸,有药掺入艾绒者称为药条灸。临证时取艾条一只,点燃一端,放在距穴位1寸处熏灼,等灸处红润,感到灼热为止。

间接灸

间接灸一般取用大、中艾炷,根据不同病证,间隔各种物品,而不直接燃着皮肤,常用的如姜片、蒜茸、食盐和附子饼等,并以间隔的物品名之,如治腹痛泄泻、关节酸痛的隔姜灸和附子饼灸,治疗肺痨、瘰疬病、痈疽肿毒的隔蒜灸等。其他如胡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等,都属于间接灸。

其他

除上述的灸法之外,主要是发疱灸,名为天灸。发疱灸法在使用方法和取用材料上与上述各种灸法完全不同,使用材料多为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茛、白芥子、斑蝥等,经贴敷使皮肤产生水疱。还有烧针尾的温针灸等。

施灸的程序与施针的程序大体相同。灸法的计数以“壮”为单位,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凡在头面以及四肢末梢等处施灸时,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时,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体强者可大些、多些,虚弱者应小些、少些(老幼也宜适当减小、减少)。

肾病的艾灸治疗

肾炎的辨证施灸

(1)风水相搏证:

取穴:外关、肺俞、合谷、大椎、水分、阴陵泉、三焦俞。

施术:按艾炷灸法常规施术,每日施灸1~2次,每次每穴。

(2)水湿浸渍证:

取穴:脾俞、膀胱俞、三焦俞、气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施术:采用隔姜灸或隔盐灸,每日施灸1~2次,每次每穴灸3~5壮;或用艾条灸,每次灸5~10分钟。

(3)脾肾阳虚证:

取穴:水分、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关元、肾俞、膀胱俞、三焦俞等。

施术:可采用间接灸,如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而用艾条灸较为方便,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2次。不宜使用化脓灸。每次可灸3~5穴。

(4)气虚血瘀证:

取穴:肝俞、膈俞、气海、关元、血海、足

三里。

施术:可用隔盐灸或隔附子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也可用艾条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

肾病水肿的艾灸治疗

取穴:水道、水分、三焦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阳证配肺俞、合谷;阴证配脾俞、肾俞、阴陵泉。

施术:可采用隔姜灸、隔盐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或用艾条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2次,每次可灸3~5穴。

肾性高血压的艾灸治疗

取穴:风池、肝俞、行间、侠溪、太冲、太溪。

施术:每次选用2~4个穴位,用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肾病血尿的艾灸治疗

取穴: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气海、关元。

施术:可采用艾条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小便不利的艾灸治疗

取穴:阴谷、三焦俞、膀胱俞、气海、肾俞、脾俞、委阳。

施术:可用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或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2次。

泌尿系结石的艾灸治疗

取穴:膀胱俞、肾俞、志室、水道、三阴交、三焦俞。配穴:疼痛加太冲、归来,气血虚弱加气海、足三里。

施术:可用艾条悬灸,每日施灸1~2次,每穴3~5壮。

施灸的注意事项

(1)防止烫伤:施灸时艾炷要放置平正,防止滚动。艾条灸应不时向上下或向左右移动,防止过于灼热,患者呼烫时即应略为抬起,并时时弹去艾灰,注意勿使火星下落,以避免烫伤皮肤或烧坏被褥。

(2)灸后处理:灸治以后,患者被灸的局部皮肤一般呈现浅红晕,不久自然消失,无须加以处理。如红晕色深或有灼痛感,应涂以油膏少许,加以保护。如局部起泡,这就叫“灸疮”,应涂消毒油膏,并以纱布包扎,防止继发感染,一般7天左右即可自愈,下次改换穴位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