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绚丽无比的艺术(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8200000097

第97章 戏曲作品欣赏(2)

《牡丹亭》满腔热情地歌颂了热爱自然、热爱人生、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理想的真实感情,对虚伪残酷的理学发动了猛烈地抨击,作者以“情”来否定“理”,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表现了进步的时代潮流。剧中表现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爱情剧。

杜丽娘是“情”的化身,她生活在阴暗、冷酷的世界里,沉重的精神压迫无形而又有形,渗透于人的内心世界里,令人窒息。然而,她却是无情世界里面一个有情人物,古老的恋歌“关雎”,催发了丽娘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爱情欲望。春光明媚的花园,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唤醒了她青春的活力。她遏制不住真情的奔放,对着封建专制主义提出了抗议。然而,杜丽娘毕竟是个贵族小姐,在反叛道路上的每一行动,都晃动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她甚至奇迹般地超越了生死界线。作者赋予杜丽娘的形象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使她成为古典戏曲画廊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妇女形象之一。

《牡丹亭》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司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为了歌颂至情,汤显祖不满足于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反映生活,特地设置了梦而死,死而生的离奇情节,创造了3种境界:有情的梦境,无情的人间,介乎二者之间——不如梦境美好却比人间亲切的幽冥世界。以此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们的视线从现实生活引向哲理的思考。

《牡丹亭》的词曲典雅优美,向来被视为文采派的圭臬。该剧在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明清两代不少与杜丽娘有着同样不幸的妇女,与剧中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乃至抑郁而死。多年来,《牡丹亭》久演不衰,其中《游园》、《惊梦》、《拾画》、《叫画》,都是昆曲常演的艺术珍品。

《桃花扇》

《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作品。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64代孙。早年曾隐居在曲阜县东北石门山中,闭门读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于他在清圣祖玄烨到曲阜祭孔时讲经受到赏识,被破格录用,任命为国子监博士。

除《桃花扇》外,孔尚任还和顾彩合写了《小忽雷》传奇。他不但是一个戏剧家,在诗文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

《桃花扇》剧照

《桃花扇》传奇是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互相爱慕,侯以题诗宫扇赠香君。阉党阮大铖欲结交侯方域,托杨龙友送去妆奁,被李香君坚决退还。后来侯方域为阮大铖谗害,被迫离开南京,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李自成陷北京,马士英、阮大铖等拥立福王得势,迫害复社诸人,并逼迫李香君嫁漕抚田仰。香君坚决不从,以头撞地,血溅宫扇,被杨龙友点染成一枝桃花。清兵南下,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在道观里相遇,被道士点化后,两人分手。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昏王当朝、权奸掌柄、文争于内、武哄于外的腐败政治,揭示了南明王朝江河日下的趋势和必然灭亡的结局。作者在痛斥权奸误国的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为国奔波的下层人民。女主人公李香君虽然是个歌妓,然而见识和品格都在许多文人雅士之上。“却奁”一出中,她不为金钱所诱,责备侯方域的妥协企图。她不惧怕强权的压迫,“守楼”一出,阮大铖派遣凶徒冲入媚香楼,强迫香君嫁给田仰,香君誓死不从,以死相拼。“骂筵”一出,香君面对权奸,痛骂阮大铖、马士英,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貌。这些光彩照人的情节,展现了李香君人品、操守和崇高的气节。另外,像出身卑贱的民间艺人苏昆生、柳敬亭,他们的一身正气和过人胆识也令人钦佩。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朴素的民主思想倾向与鲜明的爱憎感情。剧中对抗清不遂、以身殉国的史可法的描写,沉郁悲壮,慷慨激昂,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难怪会引起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

《桃花扇》是一出著名的历史悲剧,其主要人物和事迹,均有史料根据。作者成功地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进行巧妙结合,成为我国古典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要将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众多的人物形象绾结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构思,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定情的一柄扇子,牵动了整个时代风云。从侯方域赠扇定情开始,经过“溅扇”、“寄扇”,直到最后张道士撕扇掷地作结,其中穿插牵连着众多的人和事件。侯方域这条线,连结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等人。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皇帝、马士英、阮大铖以及秦淮艺人等朝野人士。一把纤巧的“桃花扇”,把李香君和侯方域离合之情与国家兴亡之感纠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严谨的艺术整体,正所谓,“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的巨大艺术能力和卓绝匠心。

多年以来,《桃花扇》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剧本以及话剧、电影。对于结局,有的改编本作了不同的处理。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梁祝》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产生在1000多年前。它描写上虞祝家庄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府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三载同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祝英台的父亲催女儿返家,祝英台假借为小九妹做媒,自许终身。数月后,梁山伯兴冲冲到祝家庄求婚,不料祝英台的父亲已将她许配给马太守的儿子马文才,梁山伯悲愤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经过梁山伯坟前,祝英台下轿祭奠,梁山伯坟墓豁裂,祝英台纵身跃入墓穴,双双化为彩蝶,在万花丛中翩翩飞舞。

《梁祝》歌颂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坚贞不渝的爱情,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控诉。结尾“化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很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剧中的“十八相送”、“楼台会”堪称艺术精品。“十八相送”中,艺术家们发挥了中国戏曲艺术时空自由的优势,运用了“流动空间”的处理方法,在几十平米的舞台上,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幅广阔的生活场景。从书馆到长亭之上,凤凰山、独木桥、水井、观音堂等一系列景物环境连续交替出现,多情的祝英台通过沿途的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向梁山伯隐喻、暗示自己是个女子,大胆、真挚地向他表示爱情,但忠厚、朴实的梁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意。在妙趣横生的戏剧场景中,细腻地展现了梁祝两人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人物性格。“楼台会”一场,梁山伯满怀希望访“九妹”,残酷的现实却给以他沉重地打击,梁山伯与祝英台深陷悲愤和痛苦之中,他们互相倾诉爱慕和思念之情,哀婉动人,催人泪下,使人们看到了封建家长制度活活将一对美满姻缘拆散,对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寄予了深切地同情,是这出悲剧的情感高潮。

《天仙配》

《天仙配》系黄梅戏作品。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陆洪非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原本,并参考川剧、婺剧的《槐荫记》改编而成。

董永遇仙故事始自东汉末年;魏晋时,曹植的《灵芝篇》和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了天帝助董永偿债,遣神女下凡,为之秉机的情节。

《天仙配》舞台照

该剧描写农民董永卖身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不安于宫庭寂寞,向往人间的幸福,因为同情董永的遭遇对他产生了爱情,私自下凡,在槐荫树下面与董永结成了夫妻。七仙女一夜之间织成了十疋云锦,使得傅家将三年长工改为一百天。百日期满,夫妻双双喜回家园,憧憬着美满的未来。不料玉帝察知七仙女下凡,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怕连累董永受害,忍痛在槐荫树下与他告别。此改编本剔除了原剧中封建性的糟粕,如:董永与七仙女的离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的情节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剧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天仙配》是一出优美的神话剧,艺术家们以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塑造了七仙女和董永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结合和相互间生死不渝的感情,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七仙女是劳动人民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的意志、愿望和理想的化身。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而是一个勤劳善良、温柔贤淑、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的普普通通农家妇女。剧中“路遇”、“分别”两场以浓墨重彩,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抒发了人物的感情。“路遇”中,董永的忠厚、纯朴,七仙女追求幸福的泼辣、大胆皆跃然纸上。七仙女在槐荫树下初遇董永,她左拦右截,挡住董永的去路,向董永表示:“我与你中途相遇,说将起来也是个缘分。”直率地提出,“只要大哥不嫌弃,我愿与你配成婚。”“分别”一场,将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愤怒地控诉了天庭的残暴,展现了七仙女美好的心灵。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不是惧怕玉帝的威慑,而是怕连累董永被碎尸万段。她生怕董永承受不住猝然骤变的打击,把悲痛藏在心里,一次次借景物作比喻,暗示董永,慢慢才露出真情。“路遇”、“分别”两场戏经常作为单折演出,其中一些唱段,如“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广为流传,甚至经常作为男女声对唱出现在音乐会上,可见其脍炙人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