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令人惊叹的奇迹(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8100000051

第51章 罕世法宝——韩国海印寺及藏经处

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的海印寺,是新罗时期高僧义湘大师的弟子顺应和理贞二位法师,为弘扬华严宗而于公元802年创建的道场,海印寺是当时华严宗十大道场之一。因寺内保存有高丽大藏经版,即所谓的“八万大藏经”,因而被尊为法宝宗刹。现为曹溪宗五大丛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禅教大本山之一。寺内目前有500多位僧人,是拥有禅院、律院、讲院的海东名刹。海印寺内还保藏着八万大藏经(国宝第32号)和藏经版殿(国宝第52号)等15处珍贵文物及200多件“私宝”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古迹,1995年12月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海印寺内有代表性事物的一柱门、大寂光殿、八万大藏经等。一柱门是众生进入圣佛世界的第一道关,也是高丽建筑的代表作。大寂光殿气势雄伟,面积达125坪,是海印寺的法堂,与院子前面的三层石塔共同展示着千年古刹的威容。

大寂光殿大藏经版殿是海印寺中最古老的建筑物,其中保存着高丽时代制作的8万块大藏经版。殿堂始建的年代记载不明,在高丽王朝世宗三年时重建;世宗十九年,学巢大师在王室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项工程,并称之为保安藏。由于坐落在深山之中,所以在壬辰倭乱时殿堂基本保持原样,未遭到破坏。史料记载,光海君十四年及仁祖二年曾整修过。

八万大藏经,是指藏经的版数有8万多张,也来源于佛教对大无可表之数的概括,就像通常说佛法有84000法门或众生有84000烦恼一样。

大藏经在高丽时代曾两次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来雕刻。首先雕刻的称为旧版大藏经,从高丽显宗二年(公元1011年)敕命雕刻开始至公元1087年,经过77年才完成。可惜的是旧版大藏经于高宗十九年(公元1232年)在战乱中全部遭元兵焚毁。4年之后,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间(公元1236~1251年),高丽朝野上下为求佛力护佑折伏蒙古,发愿再雕大藏经,历经16年完工。新版高丽大藏经最初置于江华道,由于倭寇的侵略,转移到汉城的支天寺。朝鲜时代太祖时(公元1398年),全部经版迁移到海印寺,总计有86525片经版。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同治年间,海印寺因战争等原因,七次遭受火灾,新罗、高丽时代之建筑遗物悉归乌有,唯收藏大藏经版木之屋舍幸免,实属不可思议。

海印寺的八万大藏经高丽大藏经经版之木取自生长在海岛上的桦木和伏樟木,砍伐后首先在大海中浸泡3年,然后取出排列横置,经3年晾干,再用盐水浸泡,放在阴凉处晾干后,用刨子平整木头,作成版块。刻经的时候,要沐手焚香,专心诚意,在佛前祈祷:惟愿三宝加被,经文丝毫无差。祈祷毕后,先在木板上用毛笔写上经文,每写一个字,都要虔诚礼拜,再按字迹顺序雕刻经文。整部藏经前后由30多人书写完成,统一用欧阳询书体,精湛美观,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校订严谨。所以,高丽大藏经在诸部大藏经中属于精湛完美的版本之一,当今最常用的日本新修大正藏,即是以高丽大藏经为主要底本而编撰的。

第57章大乘故里——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巴哈尔布尔遗址是一座佛教寺庙遗址。这座名叫“索马普拉”的寺庙是公元7世纪达马帕拉国王在位时期修建的。南亚大陆是佛教教义的产生发源地,索马普拉寺庙就是7世纪时佛教教义的重要分支——大乘佛教在孟加拉兴起的见证。那时,这里成为了孟加拉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索马普拉寺被称作大寺院,直到17世纪这里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帕哈尔普尔的毗诃罗遗址位于瑙冈地区东北角,北纬25度02分,东经88度59分。该遗址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带有围墙的大型砖制寺庙,该庙占地9公顷。据考证,这座名叫“索马普拉”的寺庙是公元8世纪达马帕拉国王在位时期修建的。整座寺庙位于一个四方形的庭院之中,每边的边长大约为900英尺,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厚度约16英尺,高度介于12~15英尺。北面是一群精致的大门建筑体,除了北面有45个单人房间之外,其余三面还有的房间总数是177个。这些呈金字塔、十字形的庙宇,在建筑风格上明显地受到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特别是缅甸和爪哇等国的深刻影响。

传说,公元627年,中国唐朝和尚玄奘大师为了求得真经佛法,由长安出发只身前往天竺,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印度古称)。在天竺的10多年间,玄奘去过了所有当时有名的佛教寺院。作为大乘佛教重要兴起见证的索马普拉寺庙也留下了他的足迹。1000多年前,玄奘法师徒步来到了这座佛教名寺,将佛教的精华与中国信徒联系在了一起。后来,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他花了10多年时间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这些佛经之后再传播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直到今天,日本国大量的佛教信徒中仍把索马普拉寺庙当成圣地,每年都有若干日本佛教信徒前来拜访、敬祖,甚至捐财捐物,帮助当地的孟加拉人民。

在帕哈尔普尔的毗诃罗遗址地下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雕刻品,这些雕刻大多是从高达20多米的神庙基座下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了9世纪的佛祖铜像和位于大佛堂外壁壁龛群中的60多尊石雕。1956~1957年间为这处遗址修建的一座小型博物馆中,收集了各种从该地发掘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物品。同样,其中的一些发掘物在位于博物馆里也有所收藏。这些古老的遗物包括作装饰用的瓷片、神态变化万千的神像、陶器、硬币、碑铭、装饰性的砖形物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黏土制品。在博物馆内还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罐子,可见孟加拉很久之前也有了一定的冶炼技术。

索马普拉寺庙建成之后的几百年内历经洗劫掠夺,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印度教徒接管该寺。在此之后索马普拉寺逐渐衰落、失修,直到被遗弃。19世纪初,帕哈尔普尔的毗诃罗遗址被发掘出来,这在当时是世界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大约100年后,帕哈尔普尔的毗诃罗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这座寺庙只剩下损坏后的房屋基座和大佛堂的主体部分,大佛堂仍有30多米高的样子,整个寺庙呈四边形,中央部分是“十”字形的大佛堂就坐落在寺庙中间。建筑是用红黏土烧制的砖块砌建,佛堂装饰了精美的陶板画。至今大佛堂的基座上仍保存着2000多块陶板画。这些画具有帕拉王朝的艺术特色,多是佛教中菩萨人物形态,或站或坐、或蹲或行,有的舞姿婀娜飘逸,有的神情深沉若思,还有一些是动物、花草图腾式样,诸如蛇、猴、花之类。这些陶板画风格古朴,风情浓郁、造型典雅。制作这些陶板画时,是趁黏土板半干而迅速雕刻并烧制而成的,这些板画是研究孟加拉帕拉王朝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帕拉王朝美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