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令人惊叹的奇迹(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8100000037

第37章 罗马标志——古罗马斗兽场(1)

古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它是迄今遗存的古罗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漫步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就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中。当夕阳勾勒出古老废墟雄浑的剪影时,金色的阳光也显现出昔日的斑斓,不由自主地,人们沉湎在厚重的历史积淀里了。

延续千年的古罗马帝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英雄、追求光荣的时代,古罗马斗兽场(或者说斗兽场)正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公元68年,意大利历史上残暴奢侈的皇帝尼禄死后,维斯帕先成为弗拉维王朝的创始人,并在次年加封为皇帝。他统一帝国和进行公共政策的改革,带来了政权的稳定,也得以着手从事大型建筑物的营建计划。据说,古罗马斗兽场正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之后,为庆祝胜利和显示帝国强大的武功,强迫8万犹太俘虏修建而成。公元80年,其子提图斯皇帝为斗兽场隆重揭幕。这位新加冕的国王极力利用斗兽场制造轰动效应,提高自己的威望。他宣布斗兽场开幕的那一天为全国的节假日。贴出的海报称开幕式角斗比赛要一天不停地连续举行100天,它将是有史以来最壮观的。古罗马诗人马歇尔出席了斗兽场的落成典礼。他说斗兽场不仅是世界上又一大奇迹,而且其他所有的奇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它。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最顶尖、最伟大的奇迹。

古罗马斗兽场鸟瞰图斗兽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因为它建筑在一椭圆形的地基上,这个地基原是暴君尼禄皇帝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后用岩石和混凝土浇灌而成,厚度有12米。这座宏伟的建筑物面积约有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用岩石、大理石和石灰华石筑成。从外部观看,自下而上的3层半圆拱门是由3种风格各异的古典式半圆柱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粗犷质朴的多利克柱、优美雅致的爱奥尼亚柱和雕饰华丽的科林斯柱,这些圆柱都树立在巨大沉重的大理石柱基上。斗兽场的最高一层设有开口处,用来装饰该层的是封闭式的科林斯式壁柱。据记载,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曾有大理石人物雕像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豪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不失灵秀,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像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从外观上,颇值一提的是弗拉维王朝的第三位继任者的一项创新,他在斗兽场上方安装了一个可以收起来的巨大遮篷。在炎热的夏季,遮篷可以使观众免受太阳的烘烤。遮篷本身就是一项工程杰作。它由一个复杂的绳索网支撑,而绳索则固定在环绕建筑顶层一周的240个杆子上。绳索的一头系在最顶上的杆子上,然后延伸下来,另一头固定在底层的绞车上。在架起或落下遮篷时,这些绞车必须同时启动。有专人击鼓指挥,巨大的遮篷一点儿一点儿地就位。无论是收起来还是升上去,都至少需要1000人工作。这个复杂繁重的折叠工程是由帝国海军特种支队承担的,他们的兵营就设在斗兽场的附近。

斗兽场内部为阶梯形席位,一排排的座位结构由灰泥承重墙和外部方柱支撑,方柱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这样的次序使得建筑材料能够沿着倾斜的断面向上搭建,而且每一排都可搭鹰架支撑施工,使得营建工程能够取得较为迅速的进展。据资料记载,当年斗兽场的看台分为三个区。在当时的奴隶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从观众台的划分上就能体现出来。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为结了婚的公民的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其中皇帝的包厢和执政官、元老们的贵宾座,则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地面铺着磨光的石灰华岩石,墙上镶嵌着最名贵的卡雷拉大理石,每一个拱都用彩色灰泥涂面。在整个角斗过程中不断地喷洒香水,以压住屠杀带来的血腥气味。走道两旁排列着英雄和诸神的铜像,随处都有可供观众饮用的泉水,水顺着明沟流淌,给过道带来一些凉气。斗兽场专门建有四座大型拱门,供拥挤的观众分散进出之用。这个设计十分有效率,而且经过精密估算,即使5万名观众,也能在三分钟内散场。在人口圆拱上方连续的数目字,标示着观众席的位置。皇帝进出的门位于斗兽场东北部第三十八和三十九两门之间。

斗兽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角斗场,又被称为“沙场”,大直径为87米,小直径为54米,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它的部分地板石是活动式的,不但可以升降,而且只要在场内灌满深达15米的水,就成为用来模拟水战的舞台,因此又称为“水陆剧场”。昔日的大舞台已不复存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位于“沙场”下面的地下室。那里曾是演出竞技和角斗的后台,有更衣室,有武器库,有导演室,机械室,还有野兽的樊笼和陈尸的太平间。纵横交错的通道走廊上还有30多个凹进墙中的壁龛,那些是安装升降梯的装置。其实,斗兽场特殊效果的核心就是30多部升降梯,用这些升降梯把野兽、舞台布景和角斗士运送到角斗场的中央。这些升降梯用人力和平衡锤操作,与斗兽场的死亡舞台直接相连。操作这些升降器械需要256个人。

圆形斗兽场的结构工程计划十分紧凑,建造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组织技巧和创造力,他们不但轮班工作,并将建筑物规格化,同时也运用预铸法和精密的机械,以及工作方法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大量技术工人。

罗马的法律,特别是罗马的军队,显示出罗马人有卓越的组织才能。他们运用这种才能把劳动大军分成规模适中的单位,使他们同时一起干活,就像是几百个或几千个小建筑公司在全城各处同时施工一样,用一种准军事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筑现场分成四支队伍,每支队伍负责整个工程的四分之一。

围绕着7个同心圆排列着坚固的石墩,整个建筑则围绕着这些石墩展开。每一个圆圈上有80个石柱,斗兽场的其余部分就建在这个支承重量的石头架子上。穹顶和拱把石墩连接起来,组成天衣无缝的楼梯和人行道网。斗兽场巨大的石墩是用石灰岩建造的,石灰岩是一种非常坚硬的沉积岩。直到今天,在离罗马市中心27千米的蒂沃利山中仍有石灰岩采石场。为了建造古罗马大斗兽场,蒂沃利采石场开采了50万吨石灰华岩石。此外,罗马运进了15万吨最好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是用船沿台伯河或用牛车运来的。每天有200辆牛车到达建筑工地。有人曾计算出,单就建造一片外墙,就需要292万辆牛车运送石灰原料,而且先要特别开筑一条通往出产地蒂沃利的道路,才能运来。

石灰华石块之间的穹顶和拱是这座巨大建筑中突出的结构特点。这些技术是从希腊人建筑巴特农神庙的过程中学习来的,而后,罗马人利用水泥等新建筑材料加以发展。罗马建筑家对水泥的开发利用是建筑技术中的重大突破。这使他们能够建造比以前更坚固、更大的拱形结构。在古罗马斗兽场中使用的水泥掺入了一种特殊的成分:除了石灰、岩屑和细沙混合物外,还有维苏威火山的一种红色火山灰。这种特殊的材料使古罗马斗兽场使用的水泥具有异常强固耐久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