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中外历史(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7600000039

第39章 朱元璋建立明朝

元朝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的结果,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南北大饥荒,第二年瘟疫流行,“民之死者半”,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元朝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起义活动此伏彼起。而元末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爆发,是从韩山童、刘福通发动治河民工起义开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水利失修,黄河决口,元朝政府强征15万民工,在2万戍军的监督下,重开黄河故道。广大河工在官吏和军队的奴役下,苦不堪言。韩山童利用秘密宗教组织白莲教会作为联络工具,在治河民工中秘密发动。他们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刘福通等人利用民族矛盾,提出了恢复宋朝的口号,说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他们还在修治黄河的要道上,事先埋下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然后四处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治河民工在河道上挖到石人,看到石人背上刻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大为惊讶,以为童谣应验了,该造反了。

韩山童、刘福通抓住这个时机,于1351年5月在颍州境内正式起义。起义者头缠红巾作标志,所以称红巾军或红军。又因都烧香拜弥勒佛,所以又称香军。义旗一举,各地贫苦农民纷起响应,只3个多月,起义军就发展到10万人。邳州人芝麻李(李二)、赵均用等人率起义农民攻占徐州;王权(布王三)等起义农民攻占邓州、南阳,定远人郭子兴率起义农民攻下濠州(今安徽凤阳)。以上均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同年8月,徐寿辉等在蕲州起义,攻下蕲水县和黄州,建立天完政权。南方各地白莲教徒和农民纷起响应,孟海马等占领襄阳。他们也以红巾为标志,属南方红巾军系统。除了南北两支红巾军以外,先后起义的还很多,较著名的有张士诚、方国珍等,活动于今江苏、浙江一带。一时间,大半个中国都燃起了起义的烈火。

韩山童起义不久就被捕牺牲。1355年,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大宋,年号龙凤,建都亳州。他们打出“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并发表文告,揭露“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的不平等现象,以联络、号召各地起义军。

刘福通为了进军大都,推翻元朝,于1356年9月派三路大军北伐。东路军势如破竹,直抵大都近郊,吓得元顺帝也准备逃离大都。中路军从山西北进,攻下元上都,又挥戈东进辽阳、高丽。但由于三路大军没有互相配合,都是孤军深入,所以都被元军各个击破,北伐失败。在元军的反扑进逼下,刘福通退守安丰(今安徽寿县)。1363年2月,已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兵围攻安丰,刘福通英勇牺牲。

南方红巾军中由彭莹玉率领的一支,转战江西、安徽、江浙一带。他们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所到之处,官僚、富豪闻风丧胆,贫苦人民纷起响应,几乎摧垮了元朝在东南半壁的统治。但是,1353年11月,彭莹玉不幸牺牲,南方红巾军受到严重挫折。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虽然攻占了汉阳等许多城池,但内部却发生了分裂。1360年5月,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建国号汉,改元大义。天完政权的另一将领明玉珍出走四川,建立夏政权。

1355年在濠州起义的郭子兴病死,其部将朱元璋总领郭部诸军。朱元璋是贫苦农家出身,幼年丧失父母,入皇觉寺为僧。郭子兴起义,朱元璋投奔郭部。他英勇善战,很快受到郭子兴的重用。他总领郭部诸军后,乘元军与其他农民起义军交战的机会,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吞并了巢湖的红巾军水师,率军强渡长江,于1356年攻占集庆(今南京)。他采纳朱升关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鼓励农业生产,屯田积谷,并招纳儒士,吸收一些投降的地主武装,扩充实力。他先是集中兵力于1364年消灭了西面的陈友谅。然后于1366年公开发布文告,背叛红巾军,并派人暗害了小明王韩林儿,以扫除他篡权称帝的障碍。次年,他先后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然后一面分兵南攻福建,一面派主力北进中原。1368年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郑和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人,回族。祖拜颜,父哈只,皆信奉伊斯兰教,曾朝圣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故郑和自幼即从父祖处了解到许多外洋情况。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将征云南,郑和年十二,被掳送京师,太祖将他赐给燕王朱棣,成为燕王府宦官。

郑和铜像

郑和“身长七尺,腰大十围,耳长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又善雄辩,极机警,勤劳谦逊,深得燕王赏识。靖难战争时,他30左右,“有智略,知兵习战”,多立战功,燕王即位为明成祖,赐他姓郑,擢内官监太监。僧道衍招引他受戒为佛门弟子,人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先后受明成祖、明宣宗派遣,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5年(宣德十年),7次下西洋。

7次航行中,以第一和第四次的规模最大。第一次率“宝船”62艘,第四次63艘,出海人员皆27000多人,最大的宝船九桅十二帆,航行大海,“维绡挂席,际天而行”。他们观看星宿,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夜航,用水罗盘定航向,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郑和所下的西洋,是以婆罗洲为界,泛指婆罗洲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他的船队到过30多国,大致是占城(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吉兰丹、彭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南勃里(印尼)、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剌(孟加拉)、古里、柯枝、南巫里(印度)、忽鲁谟斯(伊朗)、祖法儿、阿丹(也门),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不剌哇、竹步、木骨都束(索马里)和麻林(肯尼亚)。郑和的远航,是闻名中外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