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中外历史(奇妙的大千世界)
12067600000035

第35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

唐朝灭亡以后,我国的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到了后周(951~960年)的时候,周世宗柴荣任赵匡胤为殿前都宋太祖赵匡胤点检,统领精锐的禁军,执掌后周的军事大权。959年,周世宗死,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960年元旦,镇、定二州谎报辽和北汉兵南犯,后周朝廷命赵匡胤率禁军出城抵抗。赵率兵出京师(开封),行军至城北20里的陈桥驿,其弟赵匡义和军中诸将把皇帝的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立即率兵回京师,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在宫中做内应,于是,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夺取了皇权。因为赵原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他把新建立的王朝叫“宋”。仍建都开封(又称汴梁、汴京、东京)。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宋太祖)当上皇帝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对拥立有功的后周将领予以重用,任命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领禁军。而对领兵在外,反对他篡权的后周将领,如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等,赵匡胤派兵前去镇压。960年11月,李筠、李重进相继败亡。赵匡胤巩固了自己在原先后周范围内的统治地位。但是,赵匡胤还是卧不安寝。他深感五代以来朝代的更替,都是军事力量支配的结果,政权往往随军权的得失而转移。他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皇位的。怎样防止类似“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发生,确保自己和宋王朝长治久安呢?他思虑再三的结果,认为必须收回兵权。

961年,他首先罢免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统领禁军的兵权,并不再设立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对石守信等有特殊功劳的人,他不便于直接下令罢免,便在96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席间,赵匡胤对他们说:“都靠了你们,我才有今天。但做皇帝也很艰难,倒不如当节度使快活。我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说:“大局已定,谁还敢有异心?”赵说:“你们固然没有异心,但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人吓得满身大汗,涕泣叩头,第二天便称病辞职。赵匡胤顺水推舟,接受他们的辞呈,解除了他们的兵权,派他们出任已成虚衔的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从高级将领手中收回兵权以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加强中央的禁军,把禁军中的老弱淘汰,选各州的勇壮兵士充实禁军,使禁军兵员增加到193000(当时全国兵员只有378000)。禁军由皇帝直接调遣、指挥。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指定将帅统领,并由皇帝制定作战方略,指示将领执行。驻守地方的厢兵,其精锐已被选拔到禁军,剩下的多系老弱,又不再训练,只服杂役,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地方上不能再拥兵割据。派出的禁军,定期轮换,家属留在京师,形同人质。禁军军官提升,调离原来队伍,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免互相串通谋反。各州府派文官掌权,地方兵权也归各州管,这样,各地由武将担任的节度使,便成了没有兵权的光杆司令。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赵匡胤的统治地位。

宋太祖大权在握以后,就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963年,他先派兵灭了荆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976年,吴越王臣服宋朝,泉州节度使归附。这一年赵匡胤病死。他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的事业,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是历史的进步。